摘要:為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高廣州市市政府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在健康中國背景下,以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為研究對象,分析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與組成,構建出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與組成。研究發現: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包括六個方面,本文從這六個方面進行了重新梳理,確定了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對象,明確了經費的來源,厘清了組織機構和人才培養,服務方式由線上和線下共同組成,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這六個方面的協調配合提高了全市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擴大了體育公共服務的范圍,保證了全廣州市11個區的居民均能享受到同樣的體育公共服務。
關鍵詞:健康中國;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基金項目:2023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568),《核心素養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評價體系的設計與實踐》。2021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129),《基于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預警機制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研究》。
一、引言
健康與每個個體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黨中央在召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一要求符合了時代的需求,滿足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2],明確指出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3]。關于全民健身,自2021年我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發布,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做出部署,共提出八個主要任務,包括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等。隨著當下社會發展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逐漸與政府職能中的體育公共服務息息相關,為保障政府職能中體育公共服務能正常運行,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則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際貿易交流中心、是綜合的交通樞紐,地處于我國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位置。它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僅能帶動廣東省的體育發展,更能為中國其他城市的體育發展起到借鑒作用,為健康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本研究旨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研究分析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優勢與不足之處,為我國其他城市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立、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二、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分析
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主要包括政策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等),根據一定的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而形成的體育公共服務系統,主要包括:體育公共服務的內容,體育公共服務的需求和供給主體,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體育公共服務的監管保障等[4]。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與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區別僅在于地域性特征的突出,要結合廣州市的社會特性、文化特征、人群特征、經濟特征等進行分析。廣州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指在廣州市的社會環境下,結合廣州的政策環境,獨有的嶺南文化環境,經濟特征環境,根據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而形成的具有廣州特點的體育公共服務系統,體系內部應包括六個方面:體育公共服務政策法規、體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體育公共服務組織機構和人才、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體育公共服務的方式以及體育公共服務的事業經費。
三、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研究
(一)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
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是廣州市眾多的老百姓,2023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廣州市年末常住人口有1882.70萬人,這1882.704萬人均是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對象。“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它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也是根據“以人為本”的基本觀念展開的,針對不同的居民,居民不同的層次,提供不同的體育公共服務,解決不同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
(二)廣州體育公共服務的事業經費
在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長期由政府主導,在發展初期的確有利于集中財力物力辦大事兒,但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結合市場體育需求的多元化與政府主導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調整與完善[5]。在廣州,體育公共服務的事業經費方面還是主要由政府主導,政府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資源調控,另外一方面也是靠政府調動市場進行運轉,這一特點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共服務向市場化轉型。根據2023年廣州市體育局部門決算報告,2023年體育事業的經費方面支出約為8027.85萬元左右[6]。在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經費方面,大部分由政府出資,其他部分主要靠社會集資、體育彩票、品牌贊助、公益基金等等。近年來,只要是大型體育活動賽事均有品牌冠名或贊助,品牌通過大型比賽進行宣傳與營銷,賽事因為有品牌方的經費支持與贊助更是如虎添翼。比如,“廣州馬拉松賽阿迪達斯親子跑”“潮牌推介廣州戶外運動節”“耐克賽跑全人類活動”等。這些活動都在政府主導下,利用社會資源組織體育公共服務而開展的,充分體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三)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和人才
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組織機構的合理性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關系著其發展的長遠性。廣州市有11個區,每個區都設置了與市政府相配套的體育公共服務組織機構,廣州市有市體育總工會,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團委,市婦聯,市總工會以及全市各行各業協會。下屬11個區,也有相應的區體育總工會,區體育局,區教育局,區團委,區婦聯,區工會以及區行業協會。這些機構再往下分支,就具體到街、鎮、村的文化站和體育組織或體育社團。不同層次的組織機構,引領著不同的全民健身方式,比如:廣州市各區都有村級別的籃球賽事,有區級別的定向賽事,也有市級別的龍舟賽事。不同組織機構之間,為構建可持續發展體育公共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人才培養方面,依托于各大體育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以及相關的行政職能部門。政府體育部門和政府相關的部門負責體育工作的人員,均是體育事業專職從業人員,該人員群體基本上都是學校系統內學習與體育相關的學科人才。而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及部分體育協會人員多數是兼職的體育從業人員,并不一定擁有相關體育學科的知識背景。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的多元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建設,促使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組織機構的搭建和人才培養的模式都逐漸呈現出新的方式,在新的方式下,市、區、街、鎮、村更能有序地開展組織全民健身活動,培養一批又一批體育服務人才,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熱潮。
(四)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方式
廣州市除本地人外,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廣州市不同的居民呈現出不同的社會層次,所以服務方式多樣化地提供必不可缺,主要分為線上和線下的服務。線上,市體育局官網平臺定期會公布新設立的體育鍛煉場所,場所涉及各種常規體育項目,包括常見的三大球場地、小球場地、戶外運動場地、攀巖場地、輪滑場地等,并附有具體地址和聯系方式,頁面也有問答咨詢窗口。另外“群體通”APP軟件的研發與運用,是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方式的一大創新,“群體通”被評為廣州最佳政務APP之一,入選廣東省電子政務優秀案例。以“群體通”為載體,創新“廣佛同城”體育交流合作模式,已有50多家佛山體育場館上線,實現“群體通、通廣佛”,為兩地、各區市民提供體育便民服務。線下,廣州市每年年均線下舉辦各級各類大型活動超過400多項次、約650萬人次參加。自戶外運動的興起后,廣州市戶外運動節持續全年,涵蓋19項活動,遍及全市11個區。近年來多項國家級賽事落戶廣州,重大賽事的成功舉辦影響著廣州市居民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地開展。“市長杯”系列賽、橫渡珠江、全民健身日暨廣州體育節等大型活動安全順利舉行。線上、線下的服務方式為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服務渠道,在快速發展的大城市中,將會出現更多更為便捷的服務方式,目的也只為更好地服務全體居民,為中國由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而努力。
(五)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政府的大力支持,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且運動項目種類繁多。特別是為迎接第15屆全運會,2025年廣州市將和澳門、香港聯合承辦第1屆5全運會,斥巨資新建和維修了一大批運動場地,使得廣州市的體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有了質的飛躍。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體育公園的創建,綠道體育的開展,社區體育設備的完善,這些不僅提升了競技體育水平,也改善了城市形象。體育場館方面,2018年廣州體育年鑒上就明確指出,向市民免費或優惠開放的社會體育場館達到360家以上,并新增健身等大眾化項目,實現惠民場館數量比2016年增長20%的目標;市、區兩級45個公共體育場館惠民開放,全年免費優惠超過25萬小時,惠民700多萬人次。體育公園的概念算是一個引入的概念,是指具有多種專業體育設施的,以體育為主題,滿足比賽、訓練和鍛煉功能的公園。在廣州市,二沙島、奧體中心、大學城等都有體育公園,體育公園可供居民鍛煉的項目眾多,有攀巖的公園角、有滑板技巧的公園角、有輪滑的、有籃球、足球、排球、門球等等。綠道體育是以綠道區域體育資源為基礎展開的,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實現休閑、健身功能為一體的區域。廣州市目前主要以增城區為綠道體育開發區域,增城綠道體育秉承生態環保、特色化建設理念,試圖打造綠道體育品牌[7]。社區體育設施方面,2017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中,明確寫到新建310條健身路徑,并完善一批社區體育健身設施,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的300條健身路徑建設任務,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建成綠道18019公里。除了基礎的大眾健身器材之外,廣州市還設立了社區健身氣功活動站點,并開展了相應的比賽。社區足球場的具體名單,在市體育局網站有正式文件公示,總共有100個社區足球場地的地址、聯系電話和服務時間。廣州市很多大型社區,都具有三大球場地和小球場館。以上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廣州市居民的健身鍛煉需求,也更好地完善了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六)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法規
體育公共服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政府根據時代發展需要而轉型的一個方面。體育公共服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相應政策法規的制定與支持。通過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了解到,政策法規的頒布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這兩個層面政策的制定與頒布都是與國家層面相對應的:第一個層面是從廣東省全省的角度去部署,比如:廣東省自2021年國家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21-2025》之后,2021年12月14日廣東省政府就頒布了《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為更好地開展全民健身,構建和健全全省的體育公共服務政策法規,202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又完善修改了《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第二個層面是從廣州市的角度去部署,2015年-2023年這8年之間,廣州市關于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定基本上圍繞著體育設施的建設與使用在進行頒布,比如:《廣州市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廣州市社區小型足球場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天河體育中心綜合改造工程建設的通告》等。2022年以辦好2025年亞運會為契機,廣州市頒布“十四五”規劃更是提到要將全民健身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8]。政策法規的頒布自2010年開始出現了更為多元性、多層次的文件,比如:有針對學校體育中考體育考試的文件、廣州市不同區域體育競賽獎勵辦法的文件、廣州市市級體育彩票公益金管理辦法的文件、關于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游泳)行政許可工作規則的文件等等。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法規制定,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制定,還是微觀層面的制定,都極大地推動了廣州市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以及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形成和保障。
四、結語
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廣州市市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轉變的要求更為嚴格,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自然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經研究發現,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包括六個方面,本文從這六個方面進行了重新梳理,確定了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對象,明確了經費的來源,厘清了組織機構和人才培養,服務方式由線上和線下共同組成,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這六個方面的協調配合提高了全市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擴大了體育公共服務的范圍,保證了全廣州市11個區的居民均能享受到同樣的體育公共服務。總之,廣州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健全是民之所望,是政之所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J].健康中國觀察,2022,(06):12-25.
[3]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J].大社會,2021,(08):8.
[4]楊文禮,高艷敏,劉玉.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理論框架構建與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06):25-29.
[5]黃巧,王瀟瀟,劉國川.西方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及其啟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04):5-8.
[6]廣州市體育局.2023年廣州市體育局部門預算[EB/OL]. https://tyj.gz.gov.cn/tzgg/shgysyjslyxxgk/content/post_8806699.html
[7]廣州市體育發展“十一五”規劃.http://www.sport.gov.cn/ n16/n1077/n1452/n31733/155092.html.國家體育總局.2007.3.12.
[8]廣州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https://www.gz.gov. cn/zwgk/ghjh/fzgh/ssw/content/post_8621516.html國家體育總局.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