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努力讀書。
長大后,努力做書。
我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爺爺是上過幾年私塾的老夫子,成天到晚拿著已經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詩經》,搖頭晃腦地淺吟低唱,他對我既疼愛又嚴厲,曾一遍一遍撇著沒有牙的嘴巴教我背誦《三字經》和《百家姓》。母親是一位小學教師,在我和妹妹5歲的時候便每天騎自行車帶著我們去上學。我小學的第一課就是在母親教給我們的字母歌中完成的,那歡快的節奏讓我覺得字母歌分外朗朗上口:小嘴長大aaa,小嘴攏圓ooo,小嘴一咧eee……她使用的語文教材和教參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故事書。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從我記事起他就經常耳提面命地告誡:“爸爸這輩子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你一定要爭氣好好讀書,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姊妹三個讀書。”父親之所以對讀書如此執著是與我的姥爺供養四個舅舅上大學分不開的。我的姥爺是一名基層醫生,他目光長遠,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拼盡全力供出四個大學生,這在當時幾乎是無法完成的壯舉。于是,讀書成為了我童年的唯一渴求。
小時候,書是童年的快樂,也是文學興趣的激發。相比較現在富足的生活和每個孩子所擁有的五花八門的玩具,我的童年既清苦又無趣。記憶中的童書實在是過于匱乏,但僅有的幾本卻給我的童年帶來了亮麗的色彩。
那本被翻得頁面已經褪色的繪本是我童年的“奢侈品”,“排排坐,分果果,你一個,我一個……”我一遍又一遍地大聲朗讀,那稚嫩且清脆的童音似乎還縈繞在耳邊。
“十二生肖”連環畫中的小動物們又給我帶來了多少樂趣,到現在我依然記得每一個動物惟妙惟肖的神態和舉止。小學二年級以后,學校里給每個班級都訂一本《作文》雜志,每一本雜志的到來都會使我歡呼雀躍,我如饑似渴地一遍一遍地讀著每一篇作文,想把每一個文字都裝進腦海里。讀得多了,自己也開始有了動手寫作的嘗試,誰知道一寫便得到老師的肯定,常常把我的作文作為范文進行講解,這就更加激發了我對寫作甚至文學的興趣。
小學五年級,我無意中找到母親進修學習用的課本《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從此世界上通往文學的路為我打開了,書里的小說、詩歌、戲劇真是有趣而神奇。為了快速地把這本300多頁的書看完,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點著煤油燈,趴在床頭,一連看了7個晚上,煤油燈幾次把我的劉海都燒掉了,我竟渾然不覺。我夜里讀,白天到學校給同學們講。還記得當時給同學們講《小二黑結婚時》說到三仙姑的臉涂完粉之后好像驢糞蛋上下起了霜引起了哄堂大笑。有時候講到還沒看到的地方,我便故意賣起關子,惹得同學們圍著我給我說好話讓我接著講。這本書對我極不尋常,現在想來,讀研時我之所以選擇“中國現當代文學”這一專業與這本書不無聯系。
長大后,書是信心的鼓舞也是落寞的排遣。上了初中和高中,學業越來越重了,但這絲毫沒有減輕我對書的興趣和渴望。我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讀書,在周末、課間、吃飯時,甚至每天晚上寢室熄燈后在被窩里還要打著手電筒讀書。有時候在路邊見到一張破報紙,也要站在那里看上半天。
那是充滿周考、月考、摸底考,排名、紅榜和白榜的焦灼日子,而我的心情又常常被這些考試所左右,如果沒有書,真不知道我會如何度過那段時間。至于所讀書的內容,是多而雜的,同學之間傳閱什么就讀什么,來者不拒,但小說和詩歌居多。我向《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尋找前進的勇氣,也向《走向遠方》尋找方向;我用《花季雨季》掃除迷茫,也用《七里香》排遣落寞;我甚至在金庸和瓊瑤的筆下找到了奮斗的動力……總之,此時,書是自我的豐富,也是自我的提高,更是我的精神依靠。
進入大學之后,我終于如愿以償考進了中文系。然而,大學生活難免伴有囊中羞澀的苦惱,也難免夾雜暗自垂淚的自卑,但我慶幸我有更多的時間讀書,書給我了最貼心的陪伴。我終日徜徉于學校圖書館,與書為伍,因為我深信“腹有詩書氣自華”。
做母親后,書是親子的陪伴和共同的成長。從得知自己將要做母親的那一刻,我就下定決定好好讀書,也要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在孕期,我就列好了胎教的書單:四大名著和《洪恩幼兒口語教程》。每個晚上和周末,我都拒絕網絡,擯棄電視,伴隨著輕柔的音樂,與腹中的寶寶一起安靜地讀書。
女兒出生后,我依然和她一起讀書,從最初吃書、撕書到看書、讀書。她小時候每天晚上,都會抱著她選好的故事書,大聲喊我:“媽媽,這本書給我講十遍,行嗎?”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里充滿了期待。在她眼里,讀書是媽媽和她之間無人能替代的游戲。現在的她是徹頭徹尾的小書蟲,吃飯時看書,上廁所看書,有時候也會半夜偷偷地打開臺燈看書。她一看書就會入迷,喊她一遍幾乎聽不見。她什么書都看,尤其喜歡看大部頭的歷史書,《明朝那些事兒》和《大唐興亡三百年》是她的最愛。我有時候對她看書入迷很苦惱,總擔心影響她的學習,但每次聽她給我講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識時,便會毫不猶豫地再獎勵她幾本書。讀書陪伴女兒成長,教會女兒學習,培養女兒能力,也為我打開了兒童心靈的世界,更彌補了自我童年對圖書渴望的缺憾。
工作后,書是自我的提升和心靈的寄托。書不但成就了我的經濟獨立,也給了我別樣的人生情懷。作為圖書編輯,我親身參與做書的過程,個中滋味讓我對書的概念理解得更加具體而深刻。書是文明的紐帶,更是人類靈魂的食糧,而反觀當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網絡的強力切入,知識碎片化大行其道,人們愈來愈浮躁,書帶給人們的嚴謹邏輯、靜謐啟迪、無邊想象已被忽視殆盡。大眾的思想升華何處找尋?文明的傳承如何得以延續?身為圖書編輯的我責無旁貸,唯有堅持不懈地做書,做好書,才能為世人呈現更多他們在虛無之后的心靈寄托。
人們常說,編輯都是為他人做嫁衣。看著一本本我做出來的新書,我在心里默默地埋下一顆理想的種子:將來一定要寫一本屬于自己的書……
作者簡介:
劉丹博,碩士,副編審,全國大中專教材金牌編輯,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從事編輯工作十余年,編輯圖書百余種,責編圖書曾獲“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和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在國家級和省級期刊發表文章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