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設計一種高效、自動化的陶瓷生產用上釉裝置,以解決現有上釉方式存在的效率低、釉液浪費和陶瓷底部粘連等問題,提升陶瓷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通過對現有上釉技術的概述、上釉裝置機械設計方案、關鍵技術與創新點、工作原理與操作流程的剖析,成功設計了一種高效自動化的陶瓷上釉裝置,顯著提高了陶瓷上釉的效率和釉液利用率,解決了傳統方法中釉液浪費和陶瓷底部粘連等問題。為陶瓷工業提供了一種高效、自動化的上釉解決方案,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升了陶瓷產品的質量,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陶瓷生產;上釉裝置;機械自動化設計
1 前言
陶瓷作為一種古老而重要的材料,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陶瓷生產中的上釉工序是決定陶瓷成品外觀和質量的關鍵步驟,傳統的上釉方法通常采用轉盤噴槍將釉液噴灑在陶瓷表面,這種方法雖然簡便,但在實際生產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效率低下、釉液浪費嚴重、陶瓷底部與轉盤粘連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生產效率,還導致了產品質量的不穩定。通過設計一種高效、自動化的陶瓷生產用上釉裝置,機械設計和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解決現有上釉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將為陶瓷生產行業提供一種高效、可靠的上釉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為陶瓷工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2現有上釉技術的概述
2.1傳統轉盤噴槍上釉方法
傳統的轉盤噴槍上釉方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陶瓷上釉技術,陶瓷制品放置在旋轉的轉盤上,轉盤通常通過電動機驅動,以穩定的速度旋轉。將釉料準備好通常為液態,裝入噴槍的釉料容器中,操作人員手持噴槍,將釉料均勻噴灑在旋轉的陶瓷表面上,轉盤的旋轉使陶瓷的各個部分都能均勻地接觸到釉料。噴釉完成后,陶瓷需要經過干燥,然后再進入窯爐進行燒制,使釉料固化在陶瓷表面。傳統的轉盤噴槍上釉方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容易上手,所需設備相對簡單,初期投資較低,適合小規模生產和個體作坊使用。
2.2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手工操作和半自動化的上釉方法生產效率較低,難以滿足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需求。噴槍噴灑過程中,釉料容易過量噴涂或噴灑不均勻,造成大量釉料浪費,此外,過量的釉料會滴落在轉盤和設備上,增加清理工作量。由于手工操作的隨機性,釉料噴涂的均勻性和厚度難以控制,容易導致陶瓷制品表面釉層不均勻,影響產品質量。在上釉過程中,陶瓷底部容易與轉盤發生粘連,導致釉料在底部堆積,取出陶瓷時容易破壞釉層,影響成品的美觀和質量。
手工噴釉需要操作人員長時間手持噴槍,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不利于工人長期操作。
3上釉裝置機械設計方案
3.1總體設計思路
通過設計一種高效、自動化的陶瓷上釉裝置,可以解決傳統上釉方法中存在的效率低、釉液浪費和陶瓷底部粘連等問題。引入自動化技術,通過機械裝置和控制系統,實現陶瓷上釉過程的全自動化操作,提升生產效率,減少人工干預和勞動強度,裝置應具備穩定的工作性能,能夠在大規模生產中保持高效運轉。引入先進的控制系統,通過傳感器和控制器實現對上釉過程的精確控制,包括對噴釉速度、噴涂角度、釉料量和氣壓的實時監控和調整,確保上釉過程的可控性和穩定性。
3.2設備結構設計
3.2.1底座和環形槽設計
底座設計應確保整個上釉裝置的穩固性和穩定性,能夠承受設備運行時的振動和負荷,底座應具備模塊化特性,便于與其他模塊如筒體、噴釉機構等的組裝和拆卸。底座內部設計需要預留配線和管道的通道,方便氣泵、電機和控制系統的安裝和連接,底座底部可設計防滑墊或采用防滑材料,確保設備在運行過程中不會移動。
環形槽設計成環形,以便于收集從陶瓷上甩落的多余釉液,防止釉液流散,環形槽底部設計成左低右高的傾斜狀,使得釉液能夠自然流向導料板,方便回收和再利用。環形槽的寬度和深度應根據陶瓷制品的尺寸和上釉過程中釉液的流量進行設計,確保能夠容納足夠的釉液,環形槽的邊緣高度應足夠高,以防止釉液在高速旋轉時濺出,同時不影響設備的操作和維護。
3.2.2筒體結構與儲釉腔設計
筒體設計為一個垂直安裝的圓柱形結構,其底部與底座固定連接,上部與儲釉腔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筒體與底座之間通過螺栓或焊接固定,確保其穩定性和安全性。筒體的頂部設有開口,與儲釉腔相連,便于釉液的流入和控制,底部設有管道,用于釉液的輸送和排放,筒體正面設計有一個可拆卸的弧形蓋,便于設備內部的檢查和維護。
儲釉腔位于筒體的上部,與筒體緊密連接,儲釉腔為一個密封的容器,其形狀設計為矩形或圓形,以便于釉液的存儲和流動。儲釉腔的頂部設有一個腔蓋,通過軟管與外部釉料供應系統相連,確保釉液能夠順利輸入儲釉腔。
3.2.3驅動機構設計
選擇高效率、低噪音的驅動電機,確保其能夠提供足夠的動力以驅動整個噴釉裝置,推薦使用伺服電機或步進電機,具有高精度和可控性。根據設備負載和工作需求,確定電機的功率,電機應具備足夠的扭矩和轉速,以滿足噴釉過程中的運行要求。電機通過法蘭盤或支架安裝在底座上,確保其穩固性和對中性,避免在運行過程中產生振動和偏移。配備電機驅動器和控制器,能夠精確控制電機的啟動、停止、轉速和轉向,確保設備的運行穩定和操作便捷。
4關鍵技術與創新點
4.1噴釉機構的創新設計
4.1.1分釉室和連接柱的創新點
分釉室內部設計有多個分流隔板,將釉液均勻分配到不同的連接柱通道,這種設計確保釉液在進入噴頭前已經均勻分布,避免了噴涂不均的問題。分釉室內采用流體動力學優化的流道設計,減少釉液在流動過程中的阻力和紊流,保證釉液流動的穩定性和均勻性。連接柱內部設計為多通道結構,每個通道獨立連接至一個或多個噴頭,這種設計不僅保證了釉液的均勻輸送,還提高了噴涂效率,同時,內壁光滑處理,減少釉液粘附,確保流動順暢。
4.1.2噴頭和齒圈的結構優化
噴頭采用高精度制造工藝,噴孔設計為微小均勻的多孔結構,確保釉液能夠以極細的霧化狀態噴灑在陶瓷表面,提升噴涂的均勻性和覆蓋效果。噴頭設計為可調節結構,通過旋轉或滑動調節噴射角度,以適應不同形狀和尺寸的陶瓷制品,確保釉液均勻覆蓋。
齒圈采用漸開線齒形設計,確保齒輪嚙合時的傳動效率和穩定性,減少噪音和磨損,齒形優化后,齒圈能夠更好地與行星輪嚙合,提供平穩的傳動動力。齒圈采用高強度、耐磨損材料,提高齒圈的耐用性和可靠性,適應高負載和長時間運行環境。
4.2驅動機構的創新設計
4.2.1驅動電機與主軸設計
采用高效能的伺服電機或步進電機,具有高扭矩、低噪音和高精度的特點,確保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電機配備智能控制系統,通過精確控制電機的轉速和扭矩,實現對主軸和噴釉過程的精細控制,控制系統包括閉環反饋機制,能夠實時監控和調整電機的運行狀態。
主軸選用高強度、耐磨損的合金鋼或不銹鋼材料,確保在高負載和高轉速下不發生變形,具備較長的使用壽命。主軸通過高精度的機械加工工藝制造,確保其同心度和垂直度,減少運行過程中的振動和偏移,提高傳動效率和穩定性。主軸兩端配置高精度軸承,以提高旋轉的穩定性和減小摩擦,主軸與驅動電機連接處采用密封設計,防止灰塵和雜質進入,保證傳動系統的清潔和穩定運行。
4.2.2行星輪與驅動齒輪的配合
行星輪與驅動齒輪的齒形和齒距設計精密配合,確保傳動過程中無滑動和松動,齒輪嚙合時,力的傳遞均勻,減少磨損和能量損失。行星輪通過多點接觸齒圈,提供更大的接觸面積和更均勻的受力分布,減少單點壓力和磨損,提高傳動效率和穩定性。行星輪與驅動齒輪的配合確保噴釉機構的同步旋轉,提供穩定的轉速和扭矩輸出,保證釉液均勻噴涂在陶瓷表面。
4.3 供氣機構的創新設計
4.3.1氣泵與分氣道設計
氣泵配備智能控制系統,通過精確控制氣泵的啟動、停止和氣壓調節,實現對供氣過程的細致控制,控制系統包括閉環反饋機制,實時監控和調整氣泵的運行狀態。分氣道設計為多分支管道系統,將氣泵產生的氣流均勻分配至各個氣腔和膨脹環,分氣道應具備良好的密封性,防止氣體泄漏。分氣道的尺寸和形狀根據氣流量和壓力進行優化設計,減少氣流阻力,確保氣流的均勻分布和穩定性。分氣道上安裝多個分氣閥,用于控制氣流的開關和流量,分氣閥應具備良好的密封性能和耐用性,確保氣流的精確控制。
4.3.2膨脹環與氣腔的配合
膨脹環設計為多層復合結構,內層提供支撐,外層提供彈性,以確保其在膨脹過程中均勻受力,避免變形和破裂,膨脹環與主軸的連接處設計為密封結構,采用高質量的密封圈,防止氣體泄漏,確保膨脹效果。
啟動氣泵,通過分氣道將氣體輸送至氣腔和膨脹環,隨著氣壓的增加,膨脹環均勻膨脹,固定住倒放在膨脹環上的陶瓷,確保陶瓷底部不接觸其他物體。系統中的分氣閥和排氣閥用于調節和釋放多余氣壓,確保膨脹環的膨脹程度適中,避免過度膨脹導致的設備損壞或陶瓷制品破裂。
5工作原理與操作流程
5.1設備的工作原理
(1)噴釉機構的工作原理。儲釉腔中的釉液通過管道流入分釉室,分釉室的設計確保釉液能夠均勻分布至連接柱內的各個通道。連接柱內部通道將釉液輸送至分布在柱體兩側的多個噴頭,噴頭以設定的噴射角度和壓力,將釉液均勻噴灑在陶瓷表面。多余的釉液會從陶瓷表面甩落,流入環形槽,并通過導料板導入回收容器,進行二次利用。
(2)驅動機構的工作原理。當控制系統啟動時,驅動電機開始工作,其輸出軸通過聯軸器連接主軸。主軸在驅動電機的帶動下旋轉,固定在主軸上的驅動齒輪同步旋轉,驅動齒輪通過嚙合帶動行星輪和齒圈轉動,行星輪均勻分布在齒圈周圍,與齒圈精密嚙合,確保傳動過程中無卡頓和滑齒現象。通過行星輪和齒圈的配合,連接柱與陶瓷制品同步旋轉,驅動機構確保陶瓷在上釉過程中勻速旋轉,保證釉液均勻噴涂。
(3)供氣機構的工作原理。氣泵由控制系統啟動,開始向分氣道輸送氣流,分氣道將氣流均勻分配至氣腔和膨脹環,分氣閥控制氣流的開關和流量確保供氣的穩定和可控。氣流通過軟管進入氣腔,氣腔再將氣體輸送至膨脹環,隨著氣壓的增加膨脹環逐漸膨脹,將倒放在膨脹環上的陶瓷牢固固定,防止其底部與其他物體接觸。系統中的排氣閥用于在必要時釋放多余的氣壓,確保膨脹環的膨脹程度適中,避免過度膨脹造成的設備損壞或陶瓷制品損壞。
5.2陶瓷上釉的具體操作步驟
(1)設備準備。在啟動設備前,檢查所有機械部件和電氣連接,確保無松動或損壞。根據陶瓷制品的要求,設置噴釉的相關參數,包括噴頭的噴射角度、氣泵的壓力、驅動電機的轉速等。
(2)陶瓷的固定與上釉。將需要上釉的陶瓷制品倒放在膨脹環上,確保陶瓷制品的中心與膨脹環的中心對齊,以保證旋轉時的平衡性。啟動氣泵,通過分氣道向膨脹環內部輸送氣體,隨著氣壓的增加膨脹環膨脹,將陶瓷制品牢固固定在上端。啟動驅動電機,帶動主軸和連接柱旋轉,確保陶瓷制品在旋轉過程中平穩無振動。啟動噴釉機構,分釉室內的釉料通過連接柱輸送到噴頭,均勻噴灑在旋轉的陶瓷表面,調整噴頭的噴射角度和流量,確保釉液均勻覆蓋陶瓷表面。
(3)釉液的回收與清潔。多余的釉液會從陶瓷表面甩落,流入環形槽,環形槽設計有傾斜底部,釉液通過導料板流出導入回收容器中。噴釉工作結束后,關閉設備電源,待設備完全停止運轉后進行清潔,拆下噴頭和連接柱,使用清水或專用清潔劑清洗,防止釉料殘留造成堵塞和腐蝕。
6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研究成功設計并優化了一種高效、自動化的陶瓷上釉裝置,通過綜合應用先進的機械設計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了陶瓷上釉過程的高效、均勻和穩定。未來,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技術創新,該設備將為陶瓷工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鎮平.陶瓷浮雕與釉上彩裝飾的綜合應用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3,57(12):80-81.
[2]孫佳.淺談現代陶瓷釉上彩紋樣裝飾的設計[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3,57(08):125.
[3]張林,段斌,泥志浩.上釉和拋光后口腔陶瓷材料力學性能改變的研究進展[J].佛山陶瓷,2023,33(04):60-61.
[4]高媛,王善琴.陶瓷釉上彩裝飾工藝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12):82-84.
[5]王微微,李靖桓.全瓷冠二次分離上釉法的臨床應用[J].北京口腔醫學,2020,28(06):347-348.
[6]何小林.機器人陶瓷上釉工作站設計與實現[J].木工機床,2020,(03):9-11+15.
[7]徐小敏.冠內上釉技術對Y-TZP陶瓷粘接及力學性能的影響[D].天津醫科大學,2020.
[8]蔣松發.有釉面發泡陶瓷保溫板釉水配方及上釉、高溫一次燒結成型工藝.浙江省,縉云縣中正節能建材有限公司,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