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然纖維作為陶瓷藝術創作中獨樹一幟的媒介材料,憑借其獨特的肌理、豐富的質感以及多元的象征寓意,深刻地塑造著陶藝創作的語言體系,并成為文化和情感傳遞的獨特載體。隨著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藝術創作理念的持續革新,天然纖維在陶藝領域的應用邊界不斷拓寬,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潛力。本文一是梳理陶藝創作中天然纖維材料的屬性及其在陶藝實踐中的應用價值;二是對天然纖維材料在陶藝成型、裝飾及燒成過程中的表現語言的呈現進行闡釋;三是探討天然纖維在陶藝創作中的創新思路,以期為陶藝創作者提供新的創作視角與思路。
關鍵詞:天然纖維;陶藝創作;媒介材料;工藝技法;創新途徑
1 天然纖維介入陶藝創作概述
1.1天然纖維材料概述
天然纖維材料是指動物纖維和植物纖維。動物纖維主要是指動物的毛、皮、絲等。其中,“毛纖維又包括綿羊毛、山羊毛、兔毛、駝毛、馬毛、羽毛等。絲纖維包括桑蠶絲、 蓖麻蠶絲、柳蠶絲等。植物纖維主要是指種子纖維、韌皮纖維、葉纖維,以及竹、柳、藤 纖維與木材纖維等。種子纖維包括木棉、棉、椰子絨等。韌皮纖維包括韌麻、亞麻、黃麻、 洋麻等?!?,天然纖維材料具有柔軟、含蓄、豐富的形態與質感,可通過編織、纏繞、層疊、撕粘等方式在陶藝創作中構建起一種極具辨識度的藝術表達語言。
1.2天然纖維在陶藝中的應用價值
天然纖維材料質地柔軟、觸感豐富、具有韌性,這些特性賦予了它們極高的可塑性,使其在陶藝創作過程中能夠靈活適應各種形態塑造的需求,展現出無限的創作潛力。將天然纖維材料與陶藝的成型、裝飾、燒制等工藝進行融合,以獲得具有纖維藝術風格的陶藝作品。隨著現代陶藝的發展,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材料層面的結合,更在于審美觀念、創作手法及文化內涵的深度融合,不斷激發創作者的探索與創新實踐。
1.3陶藝創作中天然纖維材料的獨特屬性
1.3.1質感與形態:互補共生的藝術語言
陶藝通過揉泥、拉坯、修坯、燒窯等工序精心塑造,其形態往往呈現出一種冷靜、穩定、理性的美感。而天然纖維則具有柔軟性、韌性及可塑性,這些特性賦予了它們溫暖而親和的質感。當天然纖維的柔軟與陶藝的堅硬相遇時,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互補。將天然纖維融入陶藝創作中,無論是作為結構部件嵌入陶瓷坯體結構中,還是高溫燒制后留下的肌理痕跡,都增加了陶瓷作品的層次感和表現力。如設計師Eneida Tavares的陶藝作品就將天然的松針用編織的方式嫁接到陶瓷上,將纖維材料的溫暖質樸的質感和陶瓷的冰冷相融合,展現了藝術家對材料的深刻體悟和巧妙運用。
1.3.2創意與張力:彰顯個性的表達形式
天然纖維的融入使得陶藝作品在表現力和感染力上得到了增強。纖維的形態肌理具有隨機性,凝結著自然的造物之美,無論是麻纖維粗細不勻的生長形態,還是棕的交錯紋理,都是機器加工無法比擬的美。將天然纖維材料和陶藝結合,能夠極大地提升藝術表現力,產生出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溫柔的作品形象,深刻地傳達出創作者的情感。如丹麥陶藝家Matte Maya Gregersen創作的“浪潮”系列作品,就將天然纖維與陶藝進行了精妙融合。作品以蘆葦、稻草等天然纖維材料通過扭轉、折疊等方式將形態固定好,待定型后再用泥漿涂刷在其表面。天然纖維結構的豐富性使其在吸收泥漿水分的過程中形成豐富的肌理形態,再經過高溫窯火的淬煉,天然纖維被燃燒殆盡,只留下具有形態美的泥漿層被煉成陶瓷,形態似海浪、植被或巖石,造就了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1.3.3情感與文化:深層次地傳遞媒介
天然纖維材料蘊含自然和生命的律動,亦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將天然纖維材料引入陶藝創作中,既是對傳統材料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也是對創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詩意傳達。比如貴州丹寨的石橋古法造紙技藝中使用了大量構樹皮、麻等材料,這不僅是大山饋贈的物質資源,更是重要的地方文化。在陶藝創作中融入傳統紙纖維技藝,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和傳承,也是對鄉土記憶的延續,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2天然纖維材料在陶藝創作中的呈現形式
2.1成型工藝呈現
2.1.1成型塑造
在陶藝成型過程中,將天然纖維材料(如麻絲、構樹皮等)與泥料混合,通過調整天然纖維與泥料的比例,以獲得不同質感和硬度的泥料。再通過泥板、泥條、捏制、注漿等方式成型,當這些蘊含天然纖維的陶瓷作品歷經窯爐高溫的洗禮后,纖維材料雖熔解,卻在陶瓷表面留下細膩而獨特的肌理效果或微妙的色彩變化。這種創作手法將纖維材料的質感和泥料的可塑性完美結合,看似脆弱卻結實,形態優美、細節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2.1.2工藝與結構
陶藝作品的成型來自泥自身的柔軟與堅韌的特性,但是有的創作者會使用天然纖維材料(如竹條、麻繩等)作為骨架或支撐結構,通過將纖維材料編織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框架,然后在其上覆蓋泥漿并進行塑形。通過這種方式,纖維材料的韌性和強度也為作品提供了支撐和穩定性,藝術家也可以創造出具有復雜結構和形態的陶藝作品。如:陶藝家Lisa Belsky以編織和鉤針編織的方式,將天然纖維編織后再覆蓋泥漿,這些手工編織的痕跡以黏土的形式形成了新的結構和質地。在燒制過程中發生的輕微變形和塌陷、折疊等形態,更加增添了藝術表現力。
2.2獨特的裝飾表現語言
2.2.1紋理壓印
將天然纖維材料通過平鋪、堆疊、編織、打結等方式制作出特定的形狀或紋理,然后放在濕潤的陶土表面壓制后轉印在陶土上,也可以將纖維材料包裹在濕陶土上,待陶土干燥后去除纖維材料,留下獨特的紋理。這種方式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視覺層次,還賦予了作品以自然、質樸的觸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2.2.2裝飾融合
將天然纖維材料加工成不同大小和形態,如疏密不同的纖維球、形態豐富的纖維結、肌理質感的纖維片等,然后通過拼接、鑲嵌、纏繞、粘貼等手法,將其裝飾在陶藝作品的表面、邊緣或局部,為陶藝作品增添獨特的裝飾效果。
2.2.3光影效果
陶藝的坯體的厚薄的變化可呈現出朦朧的透光效果,而某些薄透的天然纖維材料(如絲綢、羊毛纖維等)在陶藝創作中可以被用來創造透光效果。將這些材料嵌入或覆蓋在陶藝作品中,通過燈光的照射或光線的變化,形成柔和而神秘的光影變化。也可通過將纖維材料與陶泥進行混合,高溫燒制后留下薄而透的坯層,產生厚薄的變化,為作品增添一份夢幻般的氛圍,提升陶藝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2.3變化與穩定的燒制特點
2.3.1變化
陶瓷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氣氛、與釉色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天然纖維材料的色澤、形態、紋理會經歷一個獨特的轉化過程。有些纖維材料可能在高溫下被灼燒炭化,形成黑色的獨特質感或結塊;而另外一些材質則可能會出現收縮或者變形的情況,從而產生凹凸有致的趣味效果,這些均是天然纖維材料獨特質感的體現與延續。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材料本身特性的深刻挖掘與展現,更是陶藝創作技藝與材料科學的巧妙結合。這些效果往往難以人工復制,賦予了陶瓷作品以自然天成、獨一無二的魅力。
2.3.2穩定性
在陶藝創作中,燒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耐火性和收縮率不同的纖維種類,其耐火性和收縮性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設計和工藝可以保證陶瓷作品的穩定性,創作者需要通過研究、試驗確定纖維材料預處理方法、最佳的燒成溫度和時間等,以確保作品在燒成后既能保持纖維的獨特美感,又能達到預期的物理性能。
2.4肌理與色彩
肌理效果:在陶藝創作的語境下,天然纖維材料所展現的編織紋理、纏繞形態等豐富肌理,在燒制前的準備階段即已具雛形,在燒制過程中可能會得到保留或部分保留,這些肌理效果可能是隨機的、不規則的,但正是這些不確定性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韻味。不僅是藝術家技藝與創造力的結晶,更是自然法則與人為干預共同作用下的藝術成果。詮釋了陶藝藝術中“偶然之美”與“必然之巧”的和諧共生。
色彩變化:天然纖維本身的顏色在燒制過程中會因為材料特性、濕度、疏密度、溫度、氣氛等因素而發生變化。例如,在柴燒和坑燒等燒成方式中,將稻草、麻、竹等材料一同投入窯火中,不僅能夠升溫,纖維的炭化也可能會在作品表面留下天然纖維特有的光澤痕跡,展現天然纖維材料獨特之美。
2.5象征語言的表達
在現代陶藝的創作領域里,展現出非凡的敘事能力。在陶藝創作的廣闊領域中,天然纖維材料不僅作為物質形態存在,成為情感與文化傳遞的重要媒介。陶瓷藝術創作者們利用天然纖維材料編織出既抽象又具象的敘事篇章,它們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結合,更是情感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寓含了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力量的頌揚以及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洞察與表達。
3天然纖維材料在陶藝創作中的創新途徑
3.1新技術的探索與實踐
3.1.1新技術賦能
目前,陶藝創作領域的新技術正在不斷革新,陶藝創作者們利用3D打印、智能傳感、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陶瓷材料進行更具創意設計和加工,賦予傳統陶藝以新的生機。例如,通過數字建模、3D打印技術制作復雜的纖維結構模型或裝飾細節,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設計圖的生成與調整優化、個性化燒制與批量化生產等。通過對纖維材料的性能和形態進行更精確的控制,達到更復雜、更精細、更具創意的效果,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3.1.2材料科學應用
深入研究天然纖維材料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及其在高溫環境下的熱穩定性、吸濕性、收縮率等關鍵參數,研究纖維材料的輔助材料(如添加特定的穩定劑或改性劑)或含纖維配方的釉料研發,探索提升纖維在高溫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方法,同時保持其天然質感和美學特性,實現藝術效果的精準表達。
3.1.3工藝升級優化
探索和解決坯體致密化、低溫燒結、梯度燒制等燒結技術,降低天然纖維材料在高溫中因受損而導致效果無法達到的風險,減少因溫度突變而引起的燒結和變形。以縮短燒制周期,提高成品率,并保留纖維材料的更多原始特性。
3.2藝術語言的拓展
3.2.1傳統與現代融合
纖維與陶瓷因具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力,創意與想象的驅動下,使它們相互融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藝術形態與體驗。深入挖掘纖維材料內在特性,結合傳統陶藝的技藝文化精髓,不斷創新表現形式和語言,使作品符合當代審美需求。
3.2.2探索新形式與表達
以天然纖維材料為媒介引入現代藝術理念——具象化地呈現抽象概念情感經歷或社會問題等。嘗試融合具象與抽象的元素進行創作,賦予作品形式與內涵的深層次表達力,在陶藝創作領域拓寬藝術的邊界。
3.3跨界融合的碰撞
3.3.1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
現代陶藝創作不要局限于傳統的陶瓷工藝領域,應積極與設計學、材料科學、數字媒體藝術等多學科多領域進行交叉融合,汲取多元的思維方式、技術方法來激發創作靈感。在材料上與金屬、玻璃、皮藝等多種材料對接;在呈現形式上與雕塑藝術、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對話與互動;在觀念上將個人情感、哲學思考和時代精神等深度融合,創造出既保持陶藝獨特韻味又兼具跨界藝術特色的作品。這一過程不僅拓寬了陶藝創作的物理空間與表現維度,更深層次地促進了藝術語言的革新。
3.3.2文化與觀念交融表達
天然纖維與陶藝的交融不僅局限于物質層面的簡單疊加,更是深刻體現在藝術觀念的碰撞、創新思維的交匯以及文化內涵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上。陶藝創作者們跨越傳統界限,汲取不同藝術門類的精髓,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去,創造出有廣闊視野的陶藝作品。
4結論
纖維藝術材料極大拓寬了陶藝的創作邊界。創作者們要不斷以新穎的視角重新審視材料的特質,通過新技術賦能、藝術語言拓展、跨界融合等手段,不斷挖掘其價值,促進陶瓷藝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茉函.現代纖維藝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2]趙娜.當代纖維藝術設計語言的創新探析[J].藝術研究,2019(06):132-133.
[3]胡馨文. 陶瓷、纖維材料在當代藝術中的語境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7.
[4]施維.肌理在陶瓷裝飾藝術中的創新運用[J].景德鎮陶瓷,2014(04):15-16.
[5]董京,江珊.淺談陶藝肌理表現與情感[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2 ,27 (03):77-79.
[6]陳佳欣.陶瓷紙纖維工藝與形式語言研究[D].廣州美術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