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交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優異答卷。”11月28日,武漢舉行“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主題報告會,武漢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書記、局長董丹紅介紹。
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兩年多來,武漢大力推進科創中心建設成勢見效,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爭相崛起,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攜手共進,不斷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中,武漢持續保持上升,位列全球第13,比2021年上升12位,在中國城市科技創新集群中位列第5位;《自然》雜志發布的《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報告中,武漢排名全國第5,首次位列全球前9;武漢每萬家企業中高企數量達171家,居全國主要城市首位;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向9000億元目標邁進,領先地位持續鞏固。
與此同時,武漢高新技術企業達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數量居全國城市第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5%,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55%。
亮眼的數字和排名背后,是武漢這座工業重鎮向國家科技創新高地的躍升。作為中部第一經濟大市,以制造業強市著稱的武漢,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從傳統工業重鎮邁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走出一條高含“新”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的經濟大市,武漢近年來經濟一直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經濟含“新”量不斷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武漢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14720.98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從產業來看,工業是武漢實現快速增長的“壓艙石”,其中最大的貢獻集中于高技術制造業。數據顯示,武漢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0.6%,增速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超出24.1個百分點。
高技術制造業實現高增長的背后,是武漢產業轉型升級持續發力的體現。具體來看,今年以來,武漢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平板電腦、集成電路圓片等主要工業品實現兩位數增長。這些工業品,大都屬于武漢重點打造的五大優勢產業——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北斗等范疇。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提到,武漢新興產業較多,GDP含“新”量比較高,包括“光芯屏端網”等新興產業有比較大的規模,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定的席位。
他舉例說,武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是國內第六、中部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場。另外,武漢是全國布局氫能較早的城市。在碳金融方面,武漢率先開展碳資產托管、碳質押貸款及碳保險等金融業務創新,“具有開創性”。
2022年4月,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成為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之后,全國布局建設的第五個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搭建科創平臺、制定激勵政策、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讓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不同創新主體跨領域協同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深度融合,從而讓武漢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梯隊中的位置不斷上升,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逐漸成勢見效。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近年來武漢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穩步提升,其中知識創造力增長最快,產業驅動力和輻射引領力均實現快速增長。

亮眼的數字和排名背后,武漢做對了什么?董丹紅提到,首先得益于武漢聚力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武漢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成立市委科技委,將市科技局更名為市科技創新局,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落腳點,推動形成以大投入、大專項、大轉化、大改革、大區域為支撐的“大科創”工作格局。
作為武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位于武漢光谷科創大走廊主軸之上的武創院,重點聚焦布局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等湖北省、武漢市優勢產業和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等新領域新賽道。武創院院長助理王慧中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2022年4月正式啟動運行,武創院已從籌建期進入高速發展期。截至2024年11月,武創院已設立26家專業研究所、48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7家公共服務平臺。
這些專業研究所的建設均由院士團隊或高水平科學家領銜,推動一流科技成果在漢轉化,武創院芯片制造協同設計研究所(簡稱“芯研所”)就是其中之一。該研究所由武創院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劉勝教授團隊設立,聚焦國家半導體芯片集成工藝及可靠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與產業孵化。
武創芯研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簡稱“芯研公司”)為芯研所的實體運營單位,芯研公司總經理張適,曾在華為工作8年多,2023年加入劉勝團隊,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研究所落地武創院是一場“雙向奔赴”。
據了解,武創院創新性地使用“撥轉股”方式支持了諸多早期硬科技項目,以解決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武創院對芯研公司的資金投入即如此。張適說,前期以科研項目經費方式投入,相當于武創院向科學家團隊做了利益讓渡,給團隊保留的股權激勵空間比較大,能很好地激發創業團隊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武創院認知與腦健康研究所專家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認知與教育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權威研究機構。該研究所產研總監陶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研究所創建開始,就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包括項目立項、審批規劃、產業推進,武創院都給予了我們非常多實質性的幫助,而且非常務實。
“科學家們缺什么,我們就補什么,努力在成果轉化這場‘接力賽’中當好‘助跑員’‘加速器’。”王慧中介紹,在武創院的平臺上,既有院士專家團隊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也聚集了產業鏈上下游領軍企業和專業的投資機構,構建起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資本為紐帶的合作平臺。
武創院只是武漢不斷發力打造國家科技創新高地的縮影。武漢市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推動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武漢構建了以“用”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出臺“科技成果轉化二十條”專項政策,系統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業培育“最初一公里”。
推動組建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一體化推進產學研用“鏈式攻關”,是武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武漢推動光纖光纜、星地融合新一代無線通信、半導體激光裝備等10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成功組建,開展前沿技術、底層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重點產業提檔升級。其中,華工科技自主研發的高端晶圓激光切割設備核心部件已實現100%國產,在半導體激光設備領域實現多項國內第一。
在業內人士看來,武漢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勢見效,更源于舉全市之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從2022年開始,武漢市“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已連續3年聚焦科技創新。此舉不僅傳遞出武漢打造國家科技創新高地的強烈信號,更重要的是,每年的會議都會明確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和建設任務,并扎實推進落地。
秦尊文說:“在科技創新上,武漢有基礎、有條件,且前期已經開始布局。”在他看來,把強大的科技教育的存量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優勢、經濟優勢,武漢仍大有文章可做。
“武漢,一座很CITY的、水靈靈的數智化都市……硬控到我無法自拔。”12月2日,《咬文嚼字》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有網友借用流行語在“武漢發布”上留言稱。根據《咬文嚼字》的解釋,數智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130年前,漢陽鐵廠的第一爐鋼水,開啟中國近代鋼鐵工業征程。“一五”計劃多個重點項目布局武漢,撐起了這座工業重鎮的骨架。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從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到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再到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武漢一直是“國之重鎮”。
如果說,工業化奠定了武漢之“重”,新型工業化無疑將為武漢之“重”賦予新內涵。新型工業化,是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工業化。近年來,武漢既有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的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更有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持續落地。
六大千億支柱產業、五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四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兩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當下,武漢工業產業結構早已由過去“一鋼獨大”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為主,擁有工業全部41個大類中的36個,這在全國城市中均屬少見。
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產業規模方面,今年武漢光電子信息制造業同比增長兩位數,增速和占比均位居工業各行業首位;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全國第一,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車輛數、服務量走在全國前列,獲批國家“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高端裝備產業層面,華中數控、武重集團、武船、東風公司等4家企業被確定為國家工業母機鏈主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是全國北斗產業重點集聚區,是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之一。通過北斗產業的快速發展,武漢在衛星導航、定位、授時等領域的技術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北斗產業還帶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如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為武漢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但真正決定一個城市未來能不能占據優勢,關鍵在于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布局。事實上,GDP站上2萬億臺階的武漢,很早之前就開始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武漢現有科研平臺和優勢產業為未來產業布局打下堅實基礎,在未來產業高端存儲、未來顯示、先進封裝、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工業軟件等領域具備先發優勢。”劉勝在前述主題報告會上說。
坐擁眾多智力要素資源,以創新驅動為主導戰略,武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爭相崛起。向“新”再出發的“國之重鎮”武漢,躍升國家科技創新高地,其時已至,其勢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