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羊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材,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近年牛羊養殖場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技術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當前牛羊疫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威脅著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因此,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的技術人員需要在養殖管理中進行多方面考慮。本文從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疫病防控措施入手,討論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疫病防控常用技術,最后分析規模化牛羊養殖場常見疫病防控方法,希望對相關研究帶來幫助。
關鍵詞:規模化牛羊養殖場;常見疫病;疫病防控
規模化養殖是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養殖模式下可以對牲畜集中管理,集中化進行喂食、糞污清理和疫苗接種,顯著節約管理成本,不過由于養殖密度大、數量多,加之當前病原體多樣、傳播方式復雜,一旦出現傳染病將迅速擴散,嚴重影響牲畜生產與養殖效益。因此,規模化養殖場必須做好養殖管理工作,系統地開展疫病防控工作。
1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疫病防控措施
1.1落實養殖場建設規劃
在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的場地規劃中,合理的設計和布局能夠有效控制疫病,提高生產效率。首先,場地選擇。選擇遠離工業污染源、交通繁忙區及其他養殖場,減少交叉感染風險。與此同時,確保土壤排水良好,水源清潔,避免滋生細菌和病原體;其次,合理布局。將養殖區、飼料存儲區、污水處理區、醫療隔離區等功能區域分開,減少交叉感染。技術人員在場地規劃中還要設置專用通道,確保人員、車輛、物資的流動不交叉,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再次,保證通風與采光。確保場地通風良好,降低空氣濕度,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還要合理設計窗戶和采光設施,保持良好室內光照,在炎熱夏天設置遮陽板,寬度控制在10~12m;最后,飼養設施。建立適宜的牛羊舍,考慮動物大小、數量以及日常活動需求,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其中單排牛羊舍寬度控制在3.6~3.8m。規模化牛羊養殖場通過以上措施可在場地規劃上有效防控疫病,提高整體生產效益[1]。
1.2加強引種管理
在規模化牛羊養殖場中,加強引種管理是防控疫病的重要環節。合理的引種管理不僅可以降低疫病的傳播風險,還能提高養殖效益。首先,選擇合適的引種來源。優先選擇經過檢疫、健康證明的牛羊繁育單位進行引種,確保動物的健康狀態。引種時注重選擇優質的品種和良好的血統,避免因遺傳因素導致的易感性;其次,加強健康檢查與檢疫。所有新引進的牛羊必須經過嚴格的健康檢查和檢疫,包括體溫、呼吸道檢查、寄生蟲檢測等。新引種的動物需在隔離區觀察30d,確保沒有潛在疾病后再與其他動物接觸;再次,保證疫苗接種。在引種前,根據疫病流行情況進行必要的疫苗接種,確保新引種動物的免疫力。技術人員要建立詳細的疫苗接種檔案,確保每只動物的接種信息可追溯;最后,定期評估。養殖場定期評估引種動物的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之后根據疫情變化和動物健康狀況,不斷完善引種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有效加強引種管理,降低疫病傳播風險,確保養殖場的健康與安全。
1.3強化養殖環境管理
在規模化牛羊養殖場中,強化養殖環境管理是防控疫病的關鍵環節。良好的環境管理不僅有助于維持動物健康,還能顯著降低疫病發生的風險,主要包括糞污清潔與消毒工作。首先,溫濕度控制。保持適宜的舍內溫度,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減少動物應激反應。在濕度控制方面,使用濕度控制設備或改進建筑設計,保持適當的空氣濕度,防止霉菌和病原體滋生;其次,清潔與消毒。技術人員定期清掃舍內和環境衛生,清除糞便、污垢等,之后用的氫氧化鈉(2%~4%)消毒,用于設備和工具,每周1次,地面消毒用漂白粉溶液(10%),墻壁用石灰乳(15%)消毒處理。養殖場要設計有效的排水系統,避免圈舍積水,之后在處理池加入漂白粉消毒,以此減少細菌和寄生蟲滋生;再次,加強設施維護。技術人員定期檢查和維護飼養設施,如欄舍、飲水設備、飼料槽等,確保設施正常運作,避免因設施問題導致的健康風險;最后,動物隔離與分群。為新引進或有癥狀的動物設置隔離區域,減少與健康動物的接觸,防止疫病傳播。按牛羊的日齡、性別、健康狀況等合理分群,減少群體內的交叉感染風險。通過以上措施有效地強化環境管理,降低疫病風險,提高動物的整體健康水平和生產效益[2]。
1.4嚴格執行驅蟲制度
寄生蟲感染不僅會影響動物的健康,還會對生產效益造成嚴重影響。在規模化牛羊養殖場中,嚴格執行驅蟲制度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首先,制定科學的驅蟲計劃。技術人員根據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驅蟲日程,通常包括春季、夏季和秋季驅蟲,確保覆蓋不同生長期,重點是每年2—3月、10—11月。與此同時,結合定期的糞便檢驗、血液檢查以及寄生蟲感染情況,調整驅蟲計劃和頻率;其次,驅蟲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技術人員根據寄生蟲種類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確保藥效高、殘留少,應按劑量和用法科學使用驅蟲藥物,避免超量使用或誤用;再次,驅蟲效果評估。技術人員定期檢測排泄物中的寄生蟲卵,以評估驅蟲效果和調整驅蟲策略。驅蟲后也要對牛羊進行健康觀察,記錄體重變化、食欲狀況和疾病發生情況,分析驅蟲效果。在驅蟲期間需要進行分群管理,將不同健康狀況和年齡段的動物分開處理,針對性實施驅蟲,以提高驅蟲效果。最后,需要做好驅蟲期間的飼養管理。提供充足的營養,增強動物抵抗力,提高驅蟲后的恢復能力。通過嚴格執行驅蟲制度,可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提升動物的健康水平和生產效益[3]。
2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疫病防控常用技術
2.1免疫接種
在規模化牛羊養殖場中,免疫接種技術是預防和控制疫病的核心手段。有效的免疫接種不僅能提高動物的抗病能力,還能減少疫病的暴發。首先,疫苗選擇與管理。選擇針對常見和高風險疫病的疫苗,如口蹄疫、藍耳病、布魯氏菌病等。應選擇高效、安全且適合當地流行病學情況的疫苗。之后技術人員科學儲存疫苗,避免高溫和凍害,確保疫苗在有效期內使用,以保持其免疫效果;其次,遵守接種程序。根據動物的年齡、健康狀況及疫病風險,制定系統的免疫接種計劃,確保所有動物按時接種。其中7日齡及以上的牛皮下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可預防牛炭疽。
1~2月齡牛可肌內注射牛氣腫疽滅活疫苗,能預防牛氣腫疽。3月齡牛肌內注射O型牛口蹄疫疫苗,可預防牛口蹄疫,免疫時間為6個月。7日齡羔羊通過注射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滅活苗可預防羊傳染性膿皰皮炎,2~5月齡注射O型牛口蹄疫滅活苗。妊娠母羊產前6~8周皮下注射羊梭菌病三聯四防滅活苗破傷風類毒素。與此同時,技術人員將動物按年齡、種群分組進行接種,保證每個群體都能獲得適當的免疫保護;再次,明確接種技術。選擇適當的接種方法,常用皮下注射、肌內注射或噴霧,操作時注意無菌技術,減少注射部位感染的風險。要求根據疫苗說明書規定的劑量進行接種,避免劑量不足或過量;最后,進行疫苗效果評估。定期進行血液抗體檢測,評估免疫效果,確保疫苗能夠有效提高動物的免疫水平。此外,技術人員詳細記錄每次接種的時間、疫苗種類、劑量及接種部位,確保信息完整,以便追溯和管理。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疫病暴發,規模化牛羊養殖場要制訂應急響應方案,進而快速調整免疫接種計劃[4]。
2.2日常監測
在規模化牛羊養殖場中,日常體溫監測是確保動物健康、及時發現疾病的重要管理措施,技術人員可采取傳統測繪法,使用電子或水銀溫度計進行直腸溫度測量,或者用耳溫槍快速篩查大量動物。現代化技術包括非接觸式紅外儀器、植入式或外貼式傳感器、智能牧場管理系統。首先,明確監測方法和頻率。技術人員制定合理的監測頻率,比如每日、每周或引進新動物時。通常根據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將動物分群,以便針對性地進行監測。技術人員要建立電子記錄系統,對溫度數據進行分類存儲,定期分析趨勢變化,識別偏高或偏低的異常情況;其次,明確監測程序與標準。技術人員了解各類牛羊的正常體溫范圍,比如牛為38.5~39.5℃,羊為38.5~39.5℃,并據此判斷異常情況。對于發現的體溫異常動物,立即隔離并進行進一步檢查,必要時聯系獸醫站;最后,數據管理。建議選擇在上午9:00—10:00和下午15:00—16:00兩個時間段,然后通過收集的體溫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定位健康問題的高發群體,及時調整管理措施。通過上述措施,規模化牛羊養殖場可以有效地開展日常體溫監測,及時發現和應對潛在的健康問題,從而保障動物的健康和養殖效益[5]。
3規模化牛羊養殖場常見疫病防控方法
3.1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動物疫病,主要影響牛、羊和豬等偶蹄動物。潛伏期5~7d,之后體溫迅速達到40℃,口腔、蹄冠、蹄趾出現水泡,病毒也會傳播迅速且對養殖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此在養殖場實施有效的防控措施至關重要。首先,疫苗接種。按照地區的疫情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計劃。使用經過檢疫的疫苗,在適當的時間接種,以確保牛羊能夠獲得持久的免疫力。對于高風險區域或歷史上發生過口蹄疫的養殖場,應考慮增強免疫程序,比如增加接種頻率或引進新種疫苗;其次,加強場地管理。技術人員定期對飼喂區、飲水區、運輸通道等關鍵區域消毒,減少病毒滋生的環境。引入牲畜時,實施隔離觀察,至少觀察14d,并在此期間定期檢查健康狀況。對隔離區及引入的動物進行全面消毒;再次,加強飼喂與營養管理。提供均衡的飼料和充足的飲水,增強動物免疫力,降低口蹄疫的感染概率。還要科學安排飼喂時間和場所,避免不同群體牛羊的接觸。最后,對病死牛羊及時、規范地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毒傳播[6]。
3.2羊傳染性胸膜炎
羊傳染性胸膜炎發病后有高熱、腹瀉、咳嗽等表現,逐漸出現食欲減退和體重下降的情況,整個發病周期在7~15d。首先,疫苗接種。根據地區疫情情況,制定羊傳染性胸膜炎的免疫接種計劃,選擇有效的疫苗,并確保羊群按時接種,每千克體重肌內注射恩諾沙星注射液2.5~5mL,如果病情嚴重靜脈注射碳酸氫鈉溶液(5%)+葡萄糖溶液(10%),用量為100~150mL;其次,加強衛生管理。對養殖環境、設備、飼料槽、飲水器等進行定期清洗和消毒,減少病原體滋生;再次,定期檢查羊群的健康狀態,發現咳嗽、呼吸急促等異常癥狀,需要及時隔離病羊并進行處理;最后,在飼喂管理方面,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和充足的清潔飲水,以此增強羊的免疫力。一旦發現傳染性胸膜炎疫情立即報告相關部門并啟動應急預案,立刻對疫情發生區域進行隔離,防止疫情擴散[7]。
3.3牛巴氏桿菌病
牛巴氏桿菌病是一種由巴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影響牛的呼吸系統,發病后排便不正常,食欲下降,1d即可死亡,給養殖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這種疾病,規模化養殖場需要實施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根據地區流行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計劃,使用有效的疫苗對母牛、育成牛和犢牛進行接種,以增強其抵抗力。常用方法是肌內注射頭孢噻呋鈉,每天1~2次,連續注射3d。或者按照每千克體重肌內注射20mg氟苯尼考,每天注射2次,連續注射3~5d[8]。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免疫接種和日常監測可起到有效的防控效果,與此同時,針對常見牛羊疫病,需要規模化養殖場綜合應用防控措施。技術人員需要加強對牛羊的監測,落實消毒和疫苗接種制度,進而保障牛羊的健康和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施雪輝.規模化牛羊設施養殖場疫病防控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33):82-83.
[2]劉林英.規模化牛、羊養殖場疫病防控措施及常用技術[J].北方牧業,2023,11(22):32.
[3]吳錦剛.規模養殖場山羊疫病防控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10):81-83.
[4]孟克巴音.規模化羊養殖場疫病的防控方法[J].中國畜牧業,2022,24(15):96-97.
[5]閆海濱.牛羊養殖中常見疫病防控策略分析[J].吉林畜牧獸醫,2022,43(7):93-94.
[6]王新.牛羊規模養殖場疫病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1(5):165-166.
[7]周愛民,張曉暉,周玉剛,等.規模化肉羊養殖場疫病綜合防控措施[J].當代畜牧,2021,13(11):69-71.
[8]勞晶晶.中小型生豬養殖場疫病防控措施研究[J].畜禽業,2021,32(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