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節麥被列為全球惡性雜草之一,作為小麥的野生近緣植物,其遺傳特性及生活習性與小麥高度相似,導致可選用的針對性除草劑種類極為有限,從而增加了防控難度。本文詳細介紹了節節麥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綜合防治策略。
關鍵詞:節節麥;發生規律;綜合防治技術
節節麥(Aegilops tauschii),又稱山羊草,隸屬于禾本科小麥族山羊草屬,是小麥的野生近緣植物。該植物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性,對土壤條件及水分需求不高,常生長于荒蕪草地或麥田中。近年來,節節麥的數量顯著增加,蔓延速度加快,導致部分麥田受害嚴重。其強大的繁殖分蘗能力和廣泛的適生范圍,使得節節麥與小麥競爭光照、養分、水分及生長空間,進而降低小麥的產量與品質。此外,節節麥還是某些小麥病蟲害的中間寄主,其攜帶的條銹菌能侵染小麥并引發病害。從發展態勢看,節節麥的分布范圍及田間危害呈明顯上升趨勢,對冬小麥的生長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針對節節麥的選擇性除草劑種類有限,其中砜吡草唑等土壤處理劑雖有一定防除效果,而可用于苗后莖葉處理的除草劑則僅甲基二磺隆一種。然而,近年來部分區域已觀察到該藥劑的防控效果減弱,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藥性。
1 形態特征
節節麥是一種越年生或一年生的雜草,其稈叢生,基部彎曲并斜上或接近直立,稈高20~40cm。葉鞘緊密地包裹著莖部,表面光滑無毛,但邊緣則長有纖毛。葉舌為薄膜質,長0.5~1mm;葉片微粗糙,腹面疏生柔毛。節節麥的花序為圓柱形穗狀,含小穗(5)7~10(13)個。小穗圓柱形,內含3~4(5)花;穎片為革質,通常具有7~9條脈,有時可達10脈以上,外稃形狀為披針形,先端略微截平,具有5條脈,脈僅于頂端顯著。內稃的長度大約與外稃相等,其脊上生有纖毛。穎果為暗黃褐色,表面呈現出烏暗且無光澤的特點,形狀為橢圓至長橢圓形,穎果的背腹被壓扁,內外稃緊密結合,難以分離。花果期一般在5~6月,主要通過種子繁殖。
節節麥與小麥同科不同屬。在外部形態上,無論是苗期、成株期還是種子都與小麥極為相似,特別是在生長前期,兩者難以區分。然而,在生長前期,節節麥的根莖處呈現出紫紅色,葉片上稀疏地生長著柔毛,葉鞘邊緣具有纖毛;相比之下,小麥的根莖為白色,葉片則沒有柔毛。在成株期,節節麥的莖稈較為細弱,葉鞘比小麥更緊抱莖部,抽穗后其高度通常超過正常小麥,且穗為圓柱形。
2 發生規律
2.1 節節麥關鍵出苗期
冬小麥田中節節麥的出苗存在兩個關鍵時期。首先,是秋季出苗期,大約在10月上、中旬至11月初,形成冬前出苗的高峰,隨后在11月中旬左右進入冬前分蘗期;其次,是第二年的2月下旬至3月,此時仍有少量節節麥出苗。節節麥在冬小麥田中主要以幼苗形態越冬,同時也可以通過種子、分蘗以及單株幼苗的形式越冬。秋季出土的節節麥在冬前一般分蘗3~4個,多的可達10個以上。節節麥生長旺盛,分蘗能力強,通常每株能有10~20個分蘗,最多甚至可達36個分蘗。無論是主莖還是分蘗,都能抽穗結籽。田間節節麥的成熟時間比小麥早7~10天,且穗軸在成熟過程中會邊成熟邊脫落。
2.2 節節麥發生區域
節節麥發生區域的擴大,主要歸因于隨小麥種子的傳播。在小麥引種、調種過程中,若種子管理不當,就會導致節節麥遠距離擴散并造成危害。農戶之間相互串種也是節節麥發生區域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生長過程中,種子的脫落是主要的再侵染源,這些種子會隨風或灌溉水進入農田,使相鄰田塊及下游的麥田受到危害。此外,節節麥還可能通過施用未腐熟的農家肥再次進入農田。農業機械跨區作業時攜帶的節節麥種子也是導致其暴發的重要因素。
2.3 粗放耕作加劇節節麥危害
粗放的耕作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節節麥的發生。在山東省,主要采用小麥玉米輪作制度,小麥很少與其他作物輪作。小麥收獲后,采用免耕貼茬種植玉米的方式,導致節節麥種子大量撒落在地表。小麥播種前采用的淺旋耕方式,使得大量落地的節節麥種子分布在土壤表層,這有利于節節麥的出苗。另外,生產上通常只關注大田雜草的防治,而忽視了田邊、渠邊、地頭雜草的防治,導致節節麥成熟后通過風雨、淺灌等方式流入農田。許多農戶在后期人工拔除節節麥時,將其隨意堆積在田邊、地頭,草籽成熟后繼續流入農田,從而加劇了節節麥的危害。
3 綜合防治技術
在防治節節麥時,應采取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策略,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具體而言,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化學措施為重要手段,同時輔以物理、生態等防治措施,形成綜合防治策略。
3.1 農業防治
為有效防治節節麥,應加強種子檢驗檢疫工作,杜絕外來節節麥種子傳入。播種前對麥種進行篩選,以降低雜草種子含量,從而減少雜草的發生量。此外,通過清潔田園、合理輪作、施用腐熟土雜糞肥等措施,可以有效減少伴生雜草的數量。同時,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確保麥苗生長整齊、健壯,形成群體生長優勢,以達到生態抑草、以麥壓草的效果。
在小麥播種前,應翻耕或旋耕整地,以滅除田間已經出苗的雜草。同時,清潔和過濾灌溉水源,防止田外雜草種子的輸入。每隔2~3年進行深翻一次,深度為20~30cm,以有效降低雜草基數。
對于錯過防治適期的節節麥,應在其籽粒成熟之前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以減輕雜草的危害。同時,應將拔除的植株全部帶出田外進行集中銷毀,避免在田邊路旁堆積,以防止節節麥種子再次傳入田間。
3.2 化學防治
冬前小麥田雜草的出苗期和幼苗期是最為敏感脆弱的階段。因此,藥劑防治節節麥的最佳時間應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即節節麥2~4葉期。每畝地使用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25~35mL,對水30L進行莖葉均勻噴霧。如果錯過秋末冬前的防治機會,可以在春季作為補防措施。但春季施藥應嚴格掌握在小麥拔節前進行,施藥時間應選擇在上午9:00至下午16:00之間、晴天無風且最低氣溫不低于4℃的時段。施藥時氣溫應高于10℃,陰雨天、大風天禁止用藥,以防藥效降低或霧滴飄移對臨近敏感作物產生藥害。在施藥過程中,應選用性能良好的噴霧器械,并使用扇形噴頭。同時,要避免噴霧器械出現“跑、冒、滴、漏”現象,以免造成藥液浪費和局部藥害。根據所用噴霧器械的類型,應合理設置對水量,確保噴霧均勻、不重噴、不漏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