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命題的創新體現在以提問來設定邏輯關系,進而反制“思辨套路化”,加大了對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查力度,突顯了“強化教考銜接,促進教學提質增效”的特性,強調了思辨色彩,關注了作文背后的思維品質,突出理性概念與生活實際的碰撞,將抽象的概念放到具體的日常語境中,引領考生以思辨精神來觀照生活與社會,促使考生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提高思維品質。本文提出用分層次法作為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方法。
關鍵詞 高考作文;提問;邏輯關系;思辨考查;創新;分層次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0-0029-03
近幾年來,高考作文的舞臺悄然轉變,高考的寫作形式通常具有多元、開放的特點,對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新材料作文成了主流旋律,這一變革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審題的直接難度,卻更加凸顯了審題立意環節的關鍵性。值得注意的是,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在這一背景下愈發占據核心地位。以提問來設定邏輯關系,契合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到的“高考考查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經過素質教育的培養,思維認知能力強的學習者應當能夠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辨,發表獨立的、有創造性的看法”[1]等相關內容。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不僅為考生鋪設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允許從不同角度挖掘深意,同時也悄然設下了挑戰——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材料中精準捕捉核心觀點,并據此構建獨到而立體的文章架構。這也成了每位考生必須跨越的門檻。
一、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的特點
(一)反制“套路化”,體現了思維的嚴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往往強調思辨性,即考生不僅要闡述自己的觀點,還要分析不同觀點之間的異同,探討各種觀點成立的條件和情境,從而展現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深度分析能力。最終,通過清晰有力的論述,考生需要讓讀者信服自己的觀點或立場,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一段時間以來,高考作文的思辨似乎變成了“雖然……但是……”或“不僅……而且……”的關聯詞游戲,或者是“辯證看待”“理性思考”的空話、套話。但從近兩年的高考作文題來看,命題的創新還體現在以提問來設定邏輯關系,反制“思辨套路化”。如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是“A是造成B的唯一原因嗎”的形式。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題“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是創新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是“A是B嗎”的形式,與之類似的是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2],這是“在A的條件下,B會少嗎”的形式。這類問題,必須以“回答問題,論證結論”的“問答式”方式寫作,更容易考查考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此類題不會在審題上設置太大的障礙,比如2023年上海高考題目“人們樂意探求世界,僅僅是出于好奇心嗎?”實際已經告訴考生:“好奇心是樂于探究世界的原因之一,肯定還有其他動因。你只要了解古今中外歷史上還有哪些探究世界和自然獲得成功的事,從而證明樂于探究世界的動機不僅僅只是出于好奇心,還有其他各種原因。”[3]而2024年的上海春考題和廣州二模題與“好奇心”一題不同的是其有“是”與“否”兩個答案,只是要在審準題意的基礎上就相關的問題發表我們的看法。 類似這類“一問一答”的題目,盡管千變萬化,但是總不外乎對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發表我們的看法。比如“關于科學發展與人文道德的關系,關于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關于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關于個人自由與國家、民族、集體的關系,關于教育中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都是常見的‘辯證的概念’,對此作出理性思考,辯證分析”[4]。同時要敢于質疑,勇于追問,對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斷。
(二)強調了思辨色彩,關注了作文背后的思維品質
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是指一類作文題型,其中作文材料直接給出一種或多種觀點,通常為名人名言、哲理短句或社會現象的評價,要求考生基于這些觀點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較和權衡,進而確立自己的立場或論點,并圍繞這一立場或論點展開論述。作文的題目以是非問句的形式呈現,回答“是”或“否”都可以,如2024上海春考作文題“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是創新嗎”,但要思考成立的前提是什么,這就必須明確關鍵詞的內涵及其關系,在質疑論辯中作出理性判斷,體現思辨性。在此基礎上,考生需要展開聯想,將抽象的觀點具體化,聯系現實生活、歷史典故、個人經歷等素材,進行有理有據的論述,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或立場。這類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
以提問來設定邏輯關系的作文題突出理性概念與生活實際的碰撞,將抽象的概念放到具體的日常語境中,引領考生以思辨精神來觀照生活與社會。比如2024年上海卷“認可度”材料作文,“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體現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是否妥當?認可度高的就一定是好的嗎?認可是否能深入實質?圍繞這些問題,考生寫作的現實性、豐富性、思辨性和深刻性都能得到體現。再比如2024年廣州二模作文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新,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可以錯”,但“要堅決地試”。創新是對未知的探索,試錯是創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創新的過程中,試錯是越多就越好嗎?材料提供了“創新過程中的試錯”這一寫作方向,引導考生思考并論述“在創新的過程中,試錯是越多就越好嗎”這一問題。“試錯”是根據已有經驗,采取系統或隨機的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嘗試各種可能答案的過程,不能簡單將其等同于“嘗試”或“犯錯”。創新,即革新,就是創造新的,既然是創造“新”,所面對的必然是“未知”,因其未知,故必然存在風險。改革創新不可避免地要去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犯錯的可能,試錯也就必然地成為創新過程中的一環。對于寫作的核心問題,考生須給予明確回答,并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全面論述,闡明理由、依據。
二、觀點提問式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分層次法
提問式材料作文往往也是單則材料作文,作文題目中一般僅提供一則材料,該材料往往在最后提出一個疑問或問題,要求考生根據這一疑問或問題展開思考,作出回答,一般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進行論述或敘事。這種作文形式側重考查考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觀點式提問材料作文適合用分層次法審題立意,先將引導語和核心問題劃分開,再分別理解其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深刻洞察材料背后的深層意蘊,巧妙提煉并確立鮮明而有力的觀點,方能作為文章啟航的燈塔,引領筆墨流淌成河,最終匯聚成一篇篇思想深邃、表達精準的優秀作文。這不僅是對考生邏輯思維與文字駕馭能力的雙重考驗,更是通往高考語文高分殿堂的必經之路。為此,我們以廣東省部分學校2025屆高三開學聯考作文題為例,并按照“四步走”的方法對其進行審題立意: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難作出判斷?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一)第一步:細致分層,理清邏輯關系
將材料內容細分為若干個邏輯上相對獨立的層次,每個層次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一般分為兩個,一個是引導語,一個是核心問題。
材料用“越……越……”的關聯詞,承接起本題關鍵的兩個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難作出判斷”,旨在探討知識和信息對于判斷的影響,以及知識的多寡與判斷之間的關系。所以,本題寫作的關鍵就在于結合互聯網普及和人工智能應用的背景,探討“知道得越多”和“越難作出判斷”之間的關系。“你”是出題者對考生的代稱,生活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青年,是能夠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迅速、全面地獲取知識、信息的,同時也會接觸大量有訛誤的信息,容易強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繭房”進而喪失全面看待事物并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引導語,即“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引發”意思是引起、觸發、啟發,作文觀點必須從材料中觸發,不得從材料外內容引出觀點。“聯想”,要求考生由此及彼,在作文時要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體現實關照的關聯轉換,即“知道的”和“判斷”在文中要有與當下情境相關的具體內容實指。“思考”,指觸動領悟后觀照自我進行比較深刻、周到的思維活動。所以,在作文時要完成兩步:一是對寫作對象進行精準定性,即理清核心概念內涵及辨析概念之間的關系;二是反觀青年自我對時代現狀的深刻認識,分析原因,這一步是寫作重點。聯想和思考可以很廣泛,“知道的”必須是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科技背景下帶來的,我們的判斷也應在這一背景之下。
(二)第二步:關鍵詞的理解與內涵延伸
針對每個層次,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主要內容,確保捕捉到該層次的核心信息。考生要仔細閱讀材料,準確理解和把握材料中的核心問題或疑問,從目前已經考查過的作文題目來看,這個核心問題一般在材料最后被提出,當然不排除以后會在其他位置出現,或者是以多個問題的形式出現。“知道得越多”的內容,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經驗,還可以引申為事情的本質、發展、結果。“越難作出判斷”,可以理解為有難度、速度慢、會遲疑,也可以理解為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或難以作出更合適的判斷。
(三)第三步:邏輯清晰與辯證思考
在理解關鍵詞的基礎上,考生需要進一步挖掘這些詞匯背后的深層含義,明確其思辨關系。針對材料提出的疑問,考生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即認為:知道得越來越多,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難作出判斷。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知道得越多,可能對判斷有消極影響,如信息蕪雜,真假難辨,作出精準判斷的困難;知道得越多,信息繭房帶來的信息同質化、單一等問題,讓判斷失之偏頗,造成判斷的失誤;知識繁雜,有時交叉重復,有時矛盾對立,帶來判斷過程的刪繁就簡、去偽存真等困難;信息中他人觀點往往帶有引導性,可能讓人失去判斷的客觀依據……知道得越多以至于盲目自信進而產生錯誤判斷等;知道得越多,可能需要判斷到底選擇哪個更為合適,增加判斷難度等。當然,考生也可以持否定的回答,即認為:知道得越來越多,不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難作出判斷。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知道得越多,能為作出判斷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角度,使判斷更容易;知道得越多,就能在判斷時運用更全面的視角、獲得更多的信息、作出更準確地預測,讓判斷更簡單;知道得越多,能夠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看待問題也更加全面,有利于作出正確的判斷等。
(四)第四步:結合現實深入剖析,多角度立意
作文試題既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普遍性,自然也需要結合材料指向,從對具體現象的討論中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而不是如一般備考那樣面面俱到,實際上卻沒有令人信服的見解。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引述材料,提出觀點,科技的進步便于作出判斷。接著結合現實例子,分析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發展對作出判斷帶來的種種便利,比如增加獲得信息的渠道,能夠掌握更為全面的資訊,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能夠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等。寫作過程中,考生可以運用并列結構,通過三個分論點,借助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結合具體的社會現象和個人經歷,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最后總結觀點,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土著居民,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在掌握運用高科技的同時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靜判斷,借助知識的力量,在各種各樣的信息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參考立意如下:知道得越多,越能作出判斷;知道得越多,越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利用互聯網豐富的知識,助力我們更好地作出判斷。
(李素瓊,湖北省孝感高級中學,湖北 孝感 432009;楊揚,華中師范大學考試研究院,武漢430079 )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
[2][4]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高考試題分析 語文(2025年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24:30,52.
[3] 馬東來.2024年高考作文命題綜述、命題特點[J].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2024:81.
責任編輯: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