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充分挖掘林地潛力,發揮森林優勢,使林地與耕地一道共同擔負起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國家使命。近年來,榮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業事業發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特色林業產業,積極探索林下經濟新模式,努力以林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謀篇布局,夯實綠色生態家底
一是科學統籌定規劃。堅持規劃先行、高位推動,合并榮縣林業事務服務中心、油茶和現代林業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成立榮縣林業和油茶發展服務中心,出臺《榮縣現代林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加快榮縣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榮縣“天府森林糧庫”建設實施方案》《“天府森林糧庫”榮縣現代產業基地管理辦法》等文件,持續優化林業產業結構,落實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鎮”。全面推進“林長制”,設立縣、鎮(街)、村三級林長590人,構建“各級林長、廣大黨員”上下貫通、橫向覆蓋的監管體系,年巡林近4萬次,全力推動森林資源保護發展。二是造撫并重提質量。以提升林分質量為重要抓手,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巨桉、馬尾松、杉木、柳杉等優良林木,增強生態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扎實推進營林造林工作,實施新造林補貼項目6.79萬畝、森林撫育補貼項目2.94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2萬畝,顯著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長速度,人工造林保存率達95%以上,年均造林1.5萬畝以上。三是因地制宜優布局。立足榮縣森林資源稟賦,相繼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油茶產業建設等重點林業工程,穩步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林地產業整合提升改造項目,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結合實際條件合理配置生態林、景觀林、經濟林,加快涉林實體經濟發展,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截至目前,全縣森林面積達104萬畝,覆蓋率達43.45%,森林蓄積量達310萬立方米;林地保有量穩定在72萬畝以上,林業年綜合產值近20億元。
激發活力,彰顯綠色生態效益
一是夯實林業經濟“本底”。集中連片建設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大量栽植桉類、杉類等周期短、產量高的優良林種,全縣以巨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面積達28萬余畝、年產量40萬立方米。以創建現代竹林園區為抓手,集中力量規模化建設慈竹、麻竹生產基地,并加大對現有竹林區的低產低效林分改造,竹林種植面積達8.6萬畝、年產量19萬噸。積極培育多層次、多門類木竹市場,不斷探索生產建筑材料木竹膠合板等高附加值產品,全縣現有木竹加工企業(廠)50余戶,木竹產業年綜合產值近4.8億元。二是打造林業經濟“引擎”。堅持把油茶作為特色經濟林產業來抓,聚力以園區統籌壯大油茶產業發展,圍繞“園區帶動,輻射推動,三產聯動”發展思路,打造萬畝油茶示范基地,成功創建省級油茶現代林業園區,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助推“天府森林糧庫”建設。實施“自然貢品+田園榮州+地理品牌”多品牌擴張,充分挖掘油茶加工剩余物價值,推陳出新延伸產業鏈,開發出母嬰專用、口服茶油等系列產品,顯著提高油茶產業綜合效益。截至目前,全縣油茶面積達19萬畝,年綜合產值5億元,面積、產值均為全省第一。同時,立足榮縣丘區地理條件及氣候優勢,有效利用宜林地、低產低效林拓展柑橘特色產業,加強引試和推廣愛媛、明日見、夏雅柑等優良品種,柑橘年產量超25.5萬噸。今年以來,超600萬斤柑橘出口泰國、菲律賓、俄羅斯等國。三是深挖林下經濟“寶藏”。以豐富林地資源為依托,科學合理規劃林下經濟產業布局,開展“科技下鄉萬里行”等活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林藥、林茶、林花、林下養殖等產業,積極構建多形式結合的立體林業經營模式,實現“長期得林,短期得利”,LxJ0tbyVdt5JLlhdLkkwUD3NH9lUwP41BDCvg3QdJX4=林下經濟年產值近2億元。“林+藥”,榮縣林下栽植中藥材主要品種為桔梗、黃精以及芍藥,種植面積超1萬畝。例如,正紫鎮探索推行柑橘套種黃精模式,實現“一地雙用”“一土雙收”,畝均增產1.5萬元,萬畝套種區年產值達2700萬元以上。“林+茶”,結合榮縣油茶特色產業,大力推廣油茶—茶葉模式,形成“山頂戴帽子、山腰油瓶子、山腳茶罐子”的產業布局,套種面積約2萬畝,年產值達1.12億元。“林+花”,積極拓展林下花卉套種,當前主要推行模式為油茶套種梔子、桃樹套種菊花,種植面積約4000畝。“林+養殖”,逐步擴大林下養殖規模,將放養、圈養充分結合,林下養殖品種主要為雞、鴨、羊、蜂、魚等,養殖面積達2.3萬畝。
轉化路徑,釋放綠色生態紅利
一是促農增收“金”滿山。充分發揮林業產業綠色高效特性,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組建專家技術服務團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立“企業+支部(村委會)+專合社+農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和生產經營模式,支持引導產業大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林場,現有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家,涉及林業經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0余個、家庭農場100余戶。同時,結合林地流轉、資源入股、勞務收入、效益分紅等多種方式讓林農實現增收致富,其中參與油茶產業的農戶達1.3萬余戶4.5萬人,戶均增收2300元;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民達6.5萬余人,人均年收入達3100元。二是尋山問水“氧”怡人。始終把“綠水青山好空氣”作為榮縣發展的最優資本和最大優勢,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著力推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打造特色“森林氧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常年居全市第一。圍繞“生態+大健康”思路,建設森林康養體驗帶,豐富森林觀光、林下采摘、叢林運動等特色旅游項目,成功打造“穹窿地貌石筍溝—中國森林養生基地高石梯公園—青龍山恐龍化石遺址群—省級森林康養基地九棚山—一洞橋茶味園”生態旅游線路,年旅游人數超百萬人次。三是逐綠前行“碳”新路。緊抓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機遇,將林業碳匯作為推動榮縣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努力開拓生態保護與森林轉型發展新局面。穩步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由傳統的速豐林向可持續經營的儲碳增匯型儲備林轉型發展,以集約人工林栽培、低產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撫育等營建模式為基礎,充分發揮森林“碳庫”作用。另外,著力開發林業碳匯項目,試點開展林業碳匯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