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協作工程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為加快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八八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15年12月浙江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山海協作工程的實施意見》以來,寧波、衢州互訪交流頻繁,先后簽訂《寧波市人民政府 衢州市人民政府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戰略合作協議》《衢甬兩地旅游合作協議》《工會療休養合作協議》等政策文件,合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合作成效明顯。
寧波—衢州山海協作的特色做法
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在8年的山海協作實踐中,寧波充分發揮開放優勢、港口優勢、市場優勢、渠道優勢,衢州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后發優勢,衢甬兩地注重自身“造血”功能培育,注重特色化差異化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合作共贏、注重實效”的山海協作路徑,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堅持產業合作,著力激發衢州發展內生動力。產業興,發展興。近年來,衢甬兩地始終以產業項目合作為中心,以產業梯度轉移、產業培育和資源要素配套為主線,全力打通寧波與衢州互動式“造血型”雙贏發展的新路子,打造對口地區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助推器”。一是深入開展項目合作。寧波多次組織企業家赴衢州投資考察,通過產業項目合作推進行業的有機融合,協作內容從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更多向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轉變。二是協同加強產業項目培育。2019年開工、總投資50億元的慈溪—常山萬洋眾創城項目已投資4.74億元,建成18.8萬平方米,吸引斯凱孚(中國)有限公司、捷姆軸承集團有限公司等69家企業落地。鄞州區為推進產業合作再升級,做優產業平臺,成立兩地上市企業協作聯盟,寧波建工、仙鶴股份、圣龍集團等17家知名省市企業成為聯盟首批成員,為山海產業協作的縱深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共建山海協作大通道。龍游港自2019年1月2日開港以來,分別與嘉興港、太倉港、鎮海港區等開通海河聯運業務合作,開通了“龍游—嘉興”“龍游—鎮海”海河聯運航線21條,并成功牽手龍游維達紙業、恒盛熱電等多家衢州地區重點企業,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5judDiLZ0jUUkf9vZ8RCBodFtzc3EZbwjTD4lEgzOlJ0=1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超18000標準箱。
堅持平臺共建,著力擴大衢州稅源增收渠道。寧波把合作平臺共建作為和衢州協同發展的突破口,堅持產業賦能,積極推動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和物流集聚,打造現代化平臺體系,使之成為衢州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一是突出平臺支撐,共建產業園區。截至目前,兩市共建鎮海—龍游、鄞州—衢江、慈溪—常山等3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自2018年以來,3個產業園區規劃面積共17.9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6.55億元,項目投資347.31億元,累計進駐企業429家。二是突出創新引領,推動“飛地”建設。慈溪—常山、鄞州—衢江“產業飛地”已全面鋪開建設,其中慈溪—常山“產業飛地”是全省第一個集中開工項目,啟動地塊為200畝,共有5個項目開工、總投資約6.6億元,達產后預計每年可創銷售收入13億元。三是突出科技創新,探索“科創飛地”。為了通過科技創新驅動衢江產業高質量發展,鎮海、龍游堅持以“鄞州研發+衢江投產”為目的,打造“科創飛地”平臺。截至2022年底,鄞州—衢江“科創飛地”已入駐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初創類企業12家,引進項目22個。
堅持民生共享,高標準推進多領域惠民協作。立足于增加對口地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緊盯民生發展需求,讓群眾共享民生領域協作的豐碩成果。一是著力援建一批促進群眾增收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項目。8年以來,寧波3區市共落實援建資金9107.62萬元,共援建項目141個,支持衢州農村特色種養業、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帶動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實現增收;與衢州圍繞“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鄉村振興目標,共建9個鄉村振興示范點,積極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和民宿經濟。二是大力開展消費幫扶工作。充分利用農業展會、農產品專營店、互聯網銷售平臺、工會福利定點采購和打造“山丘市集”特色街區等多形式營銷手段做好產銷對接,通過線上線下“雙網互動”,推廣“衢江山農”等品牌,累計完成消費幫扶1.42億元。如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寧波為衢州免費提供展位,展示展銷農副產品;鄞州助推衢江農特產品進入寧波三江超市、麥德龍等大型超市。三是助力提升社會事業領域服務水平。目前寧波與衢州兩市各級各類學校結對達到64所,名師結對、培訓送教、教學研討等交流活動常態化開展。10余家醫院結合自身優勢,派駐專家互幫互助,進行精準專科對口合作,助力衢州加快提升醫療水平。
寧波—衢州山海協作中的短板問題
目前,寧波—衢州山海協作仍面臨一系列難題和挑戰,在產業合作、“飛地”建設等領域的合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產業合作項目多集中在寧波,在衢州轉化落地不多。2015年以來,衢甬兩地產業項目合作加強,在項目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等方面進展順利。但調研發現,衢甬兩地合作項目多集中在寧波地區,而合作項目在衢州轉化落地不多,對衢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不明顯。如,衢甬兩地共建的鎮海—龍游、鄞州—衢江、慈溪—常山等3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均落地在寧波地區,在稅收、就業、消費等方面對衢州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有限。截至目前,衢州地區由寧波援建(寧波企業入駐)的大型產業園區相對較少,僅有慈溪—常山萬洋眾創城等少數項目落地。
合作方式以資金轉移為主,產業轉移力度不強。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寧波不斷加強對衢州的援建工作,將合作擴大覆蓋到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業、旅游、商貿等多個領域。2015—2022年,寧波落實援建資金9107.62萬元,支持衢州農村特色種養業、農家樂休閑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但援建方式多是以資金轉移為主,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要落腳點,寧波企業參與較少,且多停留在休閑農業和觀光旅游方面。相較而言,寧波對衢州產業轉移的力度較弱,產業合作項目引進難度大。特別是由于衢甬兩地產業契合度不高,產業轉移、稅收分成等政策尚處于探索階段,能夠轉移落地的項目也不多,缺少大型制造業項目轉移,且未形成衢甬兩地產業轉移新趨勢。例如,鎮海區以綠色石化產業為主導,龍游縣以碳基紙基新材料、精密數控和軌道交通裝備兩大產業為主導,兩地的產業匹配度有一定差異。整體來看,目前在衢州落地發展的寧波企業數量整體偏少,對衢州產業支撐效果并不突出。
“產業飛地”投資加強,但后期招商運營難度大。目前衢甬兩地“產業飛地”項目加快推進,慈溪—常山“產業飛地”項目全省第一個集中開工;鄞州—衢江“產業飛地”啟動地塊576畝,總投資17.63億元、到位資金11.25億元。但“產業飛地”項目建成后,產業園區后續招商運營問題仍亟待解決。尤其是衢甬兩地“產業飛地”項目體量較大,占地規模均在1500畝以上,且合資公司在開發運營中的職能定位還未明確,公司實體化運作和分紅問題亟待破題,承擔的市場風險和重大行政決策風險較大。在多重因素的制約下如何在提升產業園區企業入駐率的同時,保障招商項目的質量尤為關鍵。如一味追求入駐率,忽視項目質量,一旦園區運營出現困難,“產業飛地”建設將面臨嚴重挑戰。
“科創飛地”有序推進,但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局面。衢甬兩地加快推進“科創飛地”建設,逐步探索科技領域共建、共贏新路徑。如,衢江—鄞州“科創飛地”2022年10月運營以來,引進高科技企業2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家,引進寧波大學阮殿波院士團隊的儲能系統集成項目并成功在飛地園內落地注冊銀貯(寧波)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申報5項發明專利。龍游—鎮海“科創飛地”已實現正常化運營,引入浙江玖龍新材料、浙江云蟾旅游開發公司2家企業入駐,新增產業化項目1個。但目前衢甬兩地“科創飛地”建設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尚未形成研發在寧波、生產在衢州的良性互動局面。如,“科創飛地”缺乏好的運營團隊,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衢州入駐寧波“科創飛地”的企業意愿不強且信息難以掌握全面,寧波本地入駐的企業也不多。缺乏對飛入地的相關考核,飛入地在“科創飛地”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消薄飛地”初見成效,但稅費返利機制有待優化。衢江—鄞州“消薄飛地”2020—2022年共收益2024.49萬元,其中1501萬元撥付給162個入股行政村;龍游—鎮海“消薄飛地”實現投資返利3002.4萬元,帶動130個村集體增收。但衢甬兩地“消薄飛地”稅費返利機制仍需優化。一是稅費返利比例結構需進一步優化調整。衢江—鄞州、龍游—鎮海“消薄飛地”均采用固定返利機制,鄞州按照衢江實到投資額的10%固定返利方式,鎮海按照龍游實繳股本金10%返利,返利方式過于機械,未與飛地實際經營收入直接掛鉤,對飛出地返利政策傾斜度不高。常山—慈溪“消薄飛地”雖實行“保底+分紅”按不低于10%的保底收益分紅的返利政策,但保底分紅比例仍舊偏低。二是投資返利企業所得稅過高,影響薄弱村消薄效果。鎮海—龍游“消薄飛地”項目采用“固定回報+稅收分成”的方式,投資期內采取寧波市鎮海區浦成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給予龍游縣海隆科創有限公司固定回報收益分配方式,每個投資年度給予實繳股本金的10%作為固定收益。但公司需繳納一定金額的企業所得稅,降低了村集體投資返利金額。
推進寧波—衢州山海協作全面升級
建立協調招商對接機制,推動寧波項目在衢州轉化落地。謀劃構建衢甬兩地一體化招商機制,推動兩地合作項目向衢州傾斜,真正把衢甬兩地合作項目引進衢州、落地衢州。一是共享招商平臺和招商信息,共同招引與兩地產業鏈配套的項目。對符合衢甬結對地區的優質項目,及時開展精準引薦推送。積極推動引導寧波企業家定期赴衢州投資考察,尤其是積極邀請寧波地區有外遷意向企業、優質企業來衢考察,針對有意向落地衢州的企業,要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惠保障政策支持。二是探索推動衢甬結對地區山海協作產業園區落地衢州。目前,兩地共建的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均落地在寧波地區,后續兩地政府應積極謀劃推動新的兩地共建山海協作產業園區在衢州轉化落地,將資金、人才、科技等生產要素集中在衢州地區,更好地支持衢州產業經濟發展。
加強資金、產業互動,推動衢甬兩地資金和產業轉移協同發力。寧波經濟發達,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密集,開放優勢明顯,但隨著土地、勞動力、資源成本的上升,傳統產業轉移的需求逐步提升。而衢州比較優勢較為明顯,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特別是土地指標相對寬裕,對寧波傳統產業轉移的吸引力較大。兩地政府應聚焦各自優勢和市場需求,堅持幫扶與合作并舉,加強資金、產業互動,不斷提升產業契合度,積極推動寧波產業向衢州轉移。要堅持以產業項目合作為中心,以產業梯度轉移、產業培育和資源要素為基本導向,逐步探索互動式“造血”雙贏發展路徑,切實做好甬衢產業轉移工作。相關部門應積極對接,謀定目標,爭取一批寧波大型制造業項目向衢州轉移,同時重點做好結對地區中小產業項目轉移的保障工作,為寧波產業轉移項目落地衢州打造良好營商環境。
強化運營管理,加快提升“產業飛地”運營效率。針對運營難題,首先,進一步完善衢甬兩地黨政互訪、部門協調、招商對接等機制,打通兩地政策溝通渠道,推動協作機制再升級,為“產業飛地”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其次,針對衢甬兩地產業發展特點,充分利用寧波自身開放優勢、市場優勢、渠道優勢和衢州產業、資源因素,差異化精準施策,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切實把產業園區運轉起來。最后,加快探索多尺度參與模式,不僅對飛出地和飛入地政府進行雙向考核,同時對其他尺度主體(園區、市級和省級政府)在協調、投資、開發等事務中的作用也進行相應考核。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激活“科創飛地”動能。積極借鑒江蘇、蘇南蘇北結對幫扶經驗,加強“科創飛地”結對機制建設,在體制機制上有效破除“科創飛地”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衢甬兩地政府要圍繞“科創飛地”運營出臺相關指導性政策,在產業化轉移、人才項目認定以及各級科研機構建設平臺方面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完善考核機制,將“科創飛地”建設納入飛入地政府考核體系中,以考核促進飛入地政府推進“科創飛地”建設。鼓勵衢州在寧波甬江科創區設立研發機構,以科創資源、數字化改革為重點,加強甬江科創大走廊和四省邊際科創走廊的合作。努力形成科技孵化在寧波、成果轉化在衢州的良好互動局面。要維護好現有入駐企業,加快項目研發、落地孵化,同時要繼續聯合鎮海招引科創型企業、研發團隊,發揮好“科創飛地”作用。
優化稅費返利機制,提升“消薄飛地”實際效能。一是優化調整稅費返利比例結構。在保障飛地投資基本返利的前提下,引入市場機制,探索“收益保底+稅收分成”的“固定收益+浮動收益”的稅費返利機制,并在稅費分配方面適當向飛出地衢州傾斜。應適當提升“消薄飛地”保底返利比例,將原有不低于10%的保底收益分紅調整至15%—20%。二是取消或減少“消薄飛地”投資返利企業所得稅部分。針對“消薄飛地”投資返利企業所得稅過高問題,進一步提升“消薄飛地”實際效益,增加衢州結對地區收入,一方面,可采取直接取消或減少“消薄飛地”投資返利企業所得稅的方式讓利飛出地;另一方面,也可采取先收取投資返利企業所得稅再以其他形式轉移、補償、讓利飛出地的方式。
[本文系衢州市2024年度社科規劃課題(24QSKG52LK);寧波市社科規劃項目:(G2024-6-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