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資源是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點,如何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文化優勢,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課題。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應找準以人民為中心、傳承創新、文化與科技融合三個立足點。
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三個立足點
以人民為中心。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弘揚和發展民族特色文化,以切實滿足民族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基準和目標。為達成這一目標,需緊密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在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上,提升民族地區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傳承創新。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以傳承創新民族文化為重要立足點。一是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找準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傳承創新發展的實踐方位。二是充分提煉民族文化資源蘊含的和平、統一、“三交”等特征與載體,推動其在各種實踐場景中的運用轉化。三是通過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文學、傳統工藝等文化載體與旅游產業、新型公共空間等的融合,深化和拓展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渠道。
文化與科技融合。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立足文化與科技融合。將先進的科技手段引入民族文化產業,不僅能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還能提升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與效能。一方面,促進民族文化與科技的相互賦能,通過深度融合,推動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變現,實現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在民族地區的廣泛應用,將為民族文化產業帶來新的創意和生機,助力民族地區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潮流;再一方面,數字化能夠提高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生產效率,推動民族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生態。
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文化資源開發不合理。一是挖掘深度尚需提升。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但在開發過程中,深度挖掘仍顯不足。許多地區的民族文化資源僅停留在表面的展示階段,未能充分展現其深層內涵與價值,也未實現對其價值的多元化轉化。例如,一些民族地區的歷史遺跡僅進行了基礎的修繕和保護,未能打造出具有辨識度的品牌形象,也未開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形式和產品過于單一。目前,民族地區文化資源開發方式主要是傳統的旅游和演藝,限制了文化資源的多元化利用,也影響了其在更廣泛市場中的傳播和影響力。借助數字技術、VR、AR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工具,通過文化創意手段加強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利用是民族地區亟需突破的關鍵點。三是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尚未得到妥善處理。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文化資源,導致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遭受破壞,影響到民族地區文化的傳承發展。
人才短缺與創新能力不足。一是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缺乏既精通民族文化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創新人才。這種人才的稀缺嚴重制約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使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變得困難。二是民族地區文化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導致企業發展受限,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場的有效拓展。三是民族地區文化創意產品在設計上缺乏創新,服務方式沒有形成標志性特色,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市場競爭壓力大。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各地的文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因其規模較小、產業生態脆弱以及安全風險較高,而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與此同時,國際文化產品對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些具有較大品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產品,弱化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市場效應。
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加強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創新開發。一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通過組織專家學者考察、舉辦國際文化研討會、開展旅游推介活動等方式,加強對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研究、整理,為開發具有民族獨特魅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賦能。二是創新文化開發形式。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文化創意等手段,創新文化資源的開發形式。尤其要注重具有互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利用,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開發具有沉浸式體驗的文化旅游項目;利用文化創意設計,開發具有民族特色標識的文創產品。三是協調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通過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編制文化資源保護規劃等方式,對民族文化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發展高質量民族文化產業,推動民族文化資源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同步實現。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一是學校培養。學校應成為培養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基礎教育階段,注重培養民族地區學生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產業的興趣。高等院校要進一步優化文化相關專業設置,結合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需求,開設如民族文化創意、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專業課程。此外,高等院校應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常態化、持續化的創業指導和資源支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文化產業人才。二是社會培養。一方面,建立民間文化人才數據庫,通過行業培訓、項目建設等方式實現人才信息的共享和資源整合;另一方面,用好文化協管員和非遺傳承人兩支隊伍。三是柔性引進。一方面,邀請國內外知名文化產業專家擔任顧問、客座教授等,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過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項目建設、人才共同培養等,實現人才資源的共培共用,著力打造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專業人才隊伍。
提高市場競爭力。一是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基于民族文化資源的內涵特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品牌形象,并通過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品牌宣傳推廣等方式,提高文化產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加強市場營銷。通過制定科學的市場營銷策略、拓展營銷渠道等方式,提高民族地區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培育一批忠誠的文化消費者。三是增加資金投入。通過財政撥款、設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等方式,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四是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參加國際文化展覽等方式,加強民族地區文化主體與國際文化企業和機構的合作,拓展國際市場,提高民族地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