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射洪市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遂寧市委市政府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有關要求,在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上成效顯著。為此,《當代縣域經濟》記者近日對遂寧市委常委、射洪市委書記譚曉政進行了專訪。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射洪GDP近三年連跨3個百億元臺階、2023年突破600億元大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翻番、2023年達到33億元,連續3年入圍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榜單,并從98位攀升至89位,其中秘訣是什么?
譚曉政:關鍵是抓產業發展。立足射洪實際,就是講好“鋰話”“酒語”,打造四川縣域經濟新名片。我們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作為發展根基,全力打造“搶風口、爭賽道”的鋰電產業、“抗周期、穩大盤”的食品飲料產業、“資源型、綠色化”的能源化工產業,構建具有射洪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把鋰電產業作為“一號工程”。大力開展“鋰電之都核心區”建設,依托天齊鋰業龍頭效應,充分發揮以商招商作用,成功引育鋰電上市公司10家,集聚鋰電及配套企業39家、實施產業項目50個,初步形成“鋰礦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鋰電池生產—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條。
二是把白酒產業作為“關鍵支撐”。 搶抓“川酒振興”機遇,以川酒金花沱牌舍得為核心,用“一瓶酒”撬動“一個園區”,在全省率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三縣六鎮”成立四川沱牌綠色生態食品產業園,組建川酒第五大產區——川東北產區,充分發揮白酒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Z7yOdNa2v0dRhpNYe5o0sLjdaEJjEajlubaE6xsNvkA=引產業配套項目,推動形成集酒類制造、玻瓶包裝、預制菜、精釀啤酒于一體的食品飲料產業發展集群,2023年食品飲料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
三是把能源產業作為“戰略重點”。充分利用本地油氣資源優勢,支持中石油在境內勘探開發天然氣,擴大可利用資源總量,境內探明預測致密氣儲量約1.6萬億立方米、深層氣儲量約2萬億立方米,儲量十分喜人。射洪已成為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第二大作業區,千億產業初見雛形。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射洪推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有哪些經驗?
譚曉政:推動產業發展,要素保障很重要。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目標,射洪落實全市百名干部與117家規上企業建立“一對一”幫扶服務機制,建立健全“全流程”惠企政策兌付機制,為鋰電企業爭取“戰略長協”電價優惠政策,兌現項目和政策性補貼資金逾1.1億元,兌現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資金1.76億元。近三年成功吸引11家上市企業前來投資,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1個、協議資金663億元。同時,“項目池”動態儲備950個以上、投資額超75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資金額度連續三年居四川擴權縣第1位。
為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射洪創新搭建了“射洪鋰話”“酒鄉酒語”等政企交流平臺,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深度挖掘中小微主體的活力潛能;大力實施“企業培優上市”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支持天齊鋰業、沱牌舍得、富臨新能源、新鋰想、盛新鋰能等重點企業提升質量效益、擴大生產能力,力爭在2024年培育百億企業4家、國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家。
同時,深入發掘鋰電新材料、食品飲料、能源化工的新質態,構建產業新體系。重點加快發展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等新型電池,加強氫能、儲能等方向重點企業的培育引進,全力打造3個千億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與新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紡織、機械、電子等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積極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工業強縣示范縣;推動四川沱牌綠色生態食品產業園爭創省級開發區、省級特色園區,加快化工園區“一園一策”整治提升工作,規劃建設天然氣化工園區。推動工業園區特色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射洪如何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譚曉政: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三產融合,賦能城鄉融合發展。為此,射洪全力構建“線上線下打通”“跨政企互通”“政務+N領域融通”的創新服務渠道,吸引了11家鋰電上市公司和57個產業項目,形成了從鋰礦開發到鋰電池回收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射洪工業總產值達621.9億元,其中鋰電新材料產值占比79.87%,成為成渝地區鋰電產業集聚度最高、產業鏈最完善的區域。
跨“三縣六鎮”設立四川沱牌綠色生態食品產業園,形成企業下訂單、農機公司搞管理、農民搞生產、農事超市搞服務的三產利益聯結機制。依托沱牌舍得,在轄區內規模化種植小麥、高粱、水稻等釀酒用糧,建設萬畝酒糧基地,同時發展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探索建立土地租金、務工薪金、股權股金和產業入股分紅的“三金一紅”農戶收益增長機制。
以“詩酒”文化為紐帶,推動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引入復星旅文Clud Med地中海俱樂部落地射洪,著力構筑多元化、沉浸式酒旅融合小鎮。積極發展“微短劇”新業態和新場景,打造“朝月集”影視文化主題街區,累計提供靈活就業崗位1000余個。開展全域智慧旅游建設,打造智慧旅游系統、“三線記憶光影館”等數字場景,以及“悅讀共享空間”、萬達廣場等一批新的文旅消費場景。
同時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引進兩院院士、高級職稱專家和急需緊缺人才。建成西部地區唯一的鋰電產業專業化人才培訓基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鋰電科技學院,創新開展訂單班式人才培養,為農村學子提供就近入學、就業的機會。建立返鄉創業農業聯合會和基地,“新農人”直播帶貨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農產品線上銷售額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