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首次對“銀發經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指出“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銀發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轉換經濟發展動能、促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
把握縣域銀發經濟發展機遇
發展銀發經濟,是適應人口老齡化、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觀需要,也是推動供給側改革,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對于廣大縣域來說,發展銀發經濟更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必須把握好機遇提早謀劃。
日趨龐大的老齡人口。截至2023年末,全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突破2億,預測2035年左右,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我國將由中度老齡化社會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從現在開始至未來10年間,老齡人口增加將超過2億。如此龐大的老齡人口為發展銀發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持續釋放的政策紅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銀發經濟的堅定決心。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首次出臺專門文件支持銀發經濟發展。國家有關部門也先后發布了兩批老年人用品產品推廣目錄,編制了9批《升級和創新消費品指南》,持續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遴選和動態管理,發布了3版《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推廣目錄》,鼓勵企業開發和推廣適老化產品和服務。這也充分說明了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已經由決策階段進入政策落地實施階段。因此,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政策保障。
撲面而來的市場藍海。一方面,市場潛力巨大。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研究結果,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10%,增長空間巨大。另一方面,行業仍為“藍海”,目前市場上還未產生行業巨頭,對于縣域中小企業來說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逐漸彰顯的比較優勢。除了以上具有普遍性的機遇外,相較于大中城市,縣域發展銀發經濟還具有自身獨特優勢。一方面縣域內土地、人力等價格相對較低,具有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縣域內生態更優、環境更美,更適宜開發文旅、康養等養老產業。
正視縣域發展銀發經濟的挑戰
雖然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迎來了普遍性機遇,但我們也要看到,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還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正視。
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激活。雖然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但目前發展銀發經濟還需要區分“潛在需要”和“有效需求”。只有切實存在的有效需求,才能轉化成為產業發展買單的“真實消費”。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一方面是廣大農村老年人收入不高、消費能力不足,絕大部分老年人都選擇居家養老;另一方面是城鎮有消費能力的老年人又面臨養老產品和服務價格過高的問題。與此同時,個人養老保險和長期護理險仍未普及,高齡老人面臨大病帶來的高花費,導致部分老年人有錢不敢消費。除此之外,還存在適老化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未能大面積宣傳推廣、專業的養老醫護人員緊缺等問題。從而導致養老產業的潛在需要難以全部轉化為有效需求,影響了銀發經濟相關企業落地縣域的積極性。
產業發展有待進一步下沉。查詢2022年和2023年兩批次老年人用品產品推廣目錄可知,目前生產創新性養老產品的企業多集聚在大城市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而提供較高服務水準的養老機構因服務價格較高,消費受眾多為城市老年人,機構集聚于城區,兩者在縣域內布局均較少。此外,受消費觀念影響,縣域內老年人文體娛樂和教育服務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企業還有待大力培育。因此,推動銀發經濟產業下沉縣域任重道遠。
政策實施有待進一步細化。一方面,發展銀發經濟是近年才正式納入黨中央和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縣域內的各級基層干部還需要時間充分學習消化;另一方面,銀發經濟的發展還未成氣候,缺乏強有力的標桿來示范引領。因此,大部分縣域對發展銀發經濟的思想認識水平不高,這就導致縣域內落地實施動作較為遲緩,對在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足之處還未深入調研謀劃,更談不上制訂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的相關規劃設計。因此,還需加快落實并細化縣域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基礎支撐有待進一步夯實。一方面,相較于大中城市的城區,縣域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高水平醫療機構較少,發展銀發經濟特別是創新性老年用品的科研支撐力量較為薄弱;另一方面,受收入及生活環境影響,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專業護理人才隊伍建設較為困難,從而導致銀發經濟相關企業難以在縣域落地發展。此外,養老產業特別是養老服務業普遍面臨投資大、利潤低、回報周期長的問題,導致對金融資本的吸引力不足,而在縣域內,實力強勁的金融資本較為稀缺,也影響了相關企業的投資選擇。
創新縣域銀發經濟發展路徑
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發展銀發經濟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助力,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新路徑,持之以恒,大力推進縣域銀發經濟發展。
強化認識,吃透政策。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發展銀發經濟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增強縣級決策層對發展銀發經濟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思想認識。只有認識到位了,才能推動縣域內人社、發改、經信、民政、衛健、財政、稅務、金融等相關部門認真領會國家有關文件精神、政策要求,進而摸清本地產業發展情況,將自身發展銀發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分析清楚,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規劃和實施方案。
積聚要素,培養人才。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在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還需要政府引導當地金融機構對相關企業進行扶持,以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需要調配土地等要素,為相關企業落地提供保障。此外,政府還應牽線搭橋,聯合附近高等院校共同培養管理、研發、技工、醫療、護理、文旅、營銷等專業人才,為產業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因地制宜,精準招商。在縣域內發展銀發經濟,需要在摸清自身地理區位、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立足縣域實際,堅持宜工則工、宜居則居、宜游則游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要素,實行精準招商,發展適宜本地的銀發經濟特色產業,在此基礎上延鏈補鏈強鏈,以規模化帶動產業化,樹立品牌、吸引人氣,奮力實現產業集聚。
加大宣傳,轉變觀念。通過召開養老產業博覽會、推介會等形式,加大對智慧化、適老化養老產品和服務的宣傳,開闊老年人眼界、轉變老年人觀念,引導開拓新的養老需求,做大老年人消費市場。
發展銀發經濟是當前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僅有利于打造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也關乎民生,順應民心,是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舉措,也是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具體行動。縣域內各級機構要給予高度重視,系統籌劃、精心布局,采取有力措施推進落實。
[本文系合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發展銀發經濟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者陳太亮系巢湖市委黨校講師,何曉林系巢湖市委黨校高級講師,江飛系合肥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