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話掛在了廣安市前鋒區工業展示中心墻上醒目的位置。
近年來,前鋒區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認真謀劃工業發展思路,聚力“再造一個前鋒工業”總目標,突出發展紡織鞋服主導產業,主攻高端鞋服面料,建設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鞋服面料基地,打造國內一流西部輕紡城。
從無到有
輕紡產業集鏈成群
作為廣安最年輕的市轄區,前鋒區自2013年設立以來,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其工業文明底蘊深厚,至今已走過60多年發展歷程,比其設立行政區要早得多。
前鋒區工業發展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那時國家實施“三線”建設,前鋒境內建起了一批軍工企業;改革開放后,當地資源型工業多點崛起。2006年成立的前鋒工業集中區推動轄區工業產業入園,由此進入集中發展階段,裝備制造、輕紡輕工等產業就是在這時開始布局的。2013年,前鋒區正式成立,按照“一縣一特色、一園一支柱”部署,突出發展紡織鞋服主導產業,前鋒區進入轉型發展階段。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多年發展,前鋒區輕紡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在政策推動下,前鋒區輕紡產業迅速崛起,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此后,該區輕紡產業不斷向高端化發展,進一步形成了以高端輕紡為支撐的產業集群。在開辟鞋服面料原料端上游產業的同時,前鋒區形成了紡織、織布、印染、制衣、洗水的全產業鏈,園區內的企業也逐漸從單一加工型轉變為多元化生產企業,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還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如今,前鋒區圍繞輕紡產業深耕細作,已成功創建為四川省唯一的輕紡服裝產業鏈成建制轉移示范園區,先后被評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中國紡織服裝十大園區、省級脫貧奔康輕紡專業出口基地等。
優勢疊加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我們招的工人都有一定的縫紉基礎,簡單培訓后就能輕松上手,完全生手的非常少?!彼拇娇棓抵强萍加邢薰鞠嚓P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工人基本都是前鋒區本地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過在沿海紡織工廠的務工經驗,現在家鄉的輕紡產業發展起來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家鄉,既能賺錢又能顧家。
記者在慕織數智公司的一樓生產廠房里看到,上百張擺放整齊的工作臺前,工人們有條不紊地處理著手上的成品衣物。
除了大量的輕紡產業工人和技術人才的人力資源優勢以外,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區域的前鋒區毗鄰重慶,交通便捷,物流發達,這為其輕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物流保障。與此同時,前鋒區輕紡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從纖維材料、紡紗織造到服裝設計、智能制造等各個環節,都具備了較強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實力。
各種優勢疊加為前鋒區輕紡業做大產業集群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一系列政策支撐則成為該區輕紡產業強勁發展的最大保障。前鋒區圍繞突出發展紡織鞋服主導產業的定位,加大了對輕紡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入駐。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前鋒區對入駐園區的輕紡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補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此外,前鋒區設立了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市場拓展以及品牌建設等,在此基礎上,該區還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級專項資金的支持。
在服務體系方面,前鋒區為入駐園區的輕紡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行政審批、融資擔保、人才引進、法律咨詢等方面。在其搭建的服務平臺上,前鋒區進一步為企業提供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和合作發展的機會。
前景廣闊
打造中國一流西部輕紡城
“只需一鍵啟動,經過全自動生產制造,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針織衫將在機器中漸漸成型?!蹦娇棓抵枪鞠嚓P負責人介紹,依托先進的一線成型電腦橫機,從傳統編織、套口(縫盤)到一線成衣的跨越發展,實現了針織毛衫的一次成型編織,一根紗進去、一件衣出來,提升生產效率約50%,節省人力50%,推動針織衫生產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制造型轉變。在生產現場記者看到,一個紡織工人可以看管數臺機器,偌大的廠房,工人不超過10個。
與此同時,該公司配備了智能化系統及數字化管理軟件、機器人物料傳送等設施,采用定制化生產模式,大大縮短交貨周期,促進企業訂單快銷快返,實現產品“零庫存”,推動產品轉型。
不同于去年才投產的四川慕織數智科技有限公司,相隔不遠的廣安市吉中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則是創建于2011年的老牌企業,以生產和銷售汽車座椅套、汽車內飾件為主?!肮驹谇颁h,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這里日漸集聚的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我們可以利用產業發展資源,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痹摴鞠嚓P負責人表示。
說起當地日漸集聚的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前鋒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頗有感觸,他說歷經十余年,前鋒區輕紡產業一直扭住輕紡產業鏈“染整”這個關鍵環節,開展上下游招引,目前全區有服裝企業80余家,初步形成了輕紡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
如今,前鋒區全域納入重慶都市圈建設,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未來,前鋒將圍繞“打造中國一流西部輕紡城”目標,到2035年,力爭實現產值1000億元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500億元以上,國家技術(工程)中心10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0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