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建“一帶一路”為中小企業跨境易貨貿易,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商機。但面臨政策因素、經濟因素、企業內部因素和文化因素影響,政府要通過支持產業協同發展和優化跨境易貨貿易環境來幫助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要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提高國際化能力,在跨境易貨貿易中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關鍵詞] “一帶一路”;中小企業;跨境易貨貿易
[基金項目] 山東外事職業大學2024年科研項目“‘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山東青島為例”(項目編號:2024YB16)
[作者單位] 山東外事職業大學
易貨貿易是指以物換物的商業行為,傳統的易貨貿易是回歸商品交換“初心”的行為。目前,泡沫化和虛擬化的全球金融市場體系逐步使易貨作為一種貿易工具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易貨交易也已經成為國外普遍采用的非資金交易方式。從易貨歷史發展來看,由傳統的易貨貿易進入到貨幣貿易有著3000年的歷程,而現代易貨貿易則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已有80%設立了專門的易貨部門。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各類形式的易貨交易占全世界商業交易總量的30%多。僅在北美洲,通過易貨公司成交的易貨額每年就超過了160億美元。據《華爾街時報》統計,在加拿大、墨西哥等有3000多家公司使用“公司易貨”。國際互換貿易協會預測,未來5年內易貨公司客戶數將翻一番,平均年增長率可達到15%。這說明未來易貨貿易大有發展空間。
共建“一帶一路”以推動與共建國家的經貿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目標,致力于打造開放、包容、均衡、共贏的區域合作新機制,旨在加強與共建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一些中小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參與跨境易貨貿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問題,探討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小企業跨境易貨貿易的現狀
共建“一帶一路”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參與國際競爭、拓展國際市場的商機。與貨幣交易相比,中小企業通過跨境易貨貿易一方面可以節約采購、生產、銷售環節的成本并有效解決庫存積壓,避免產能浪費,同時可以降低銷售成本,規避信用風險,實現低成本開辟新市場;另一方面易貨貿易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聯系起來,減少了經銷環節,與各行各業合作伙伴建立起新型購售模式。近年來,一些中小企業已經通過跨境易貨貿易方式成功進入了亞洲、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然而,由于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源和資金實力有限,使他們在國際市場拓展全球供應鏈上競爭力不強。同時,中小企業大多缺乏國際貿易經驗和專業知識,加之政策支持不夠完善等問題,導致他們在海外市場的開拓和管理上并不順利。
更為重要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涉及多種文化、語言和法律體系,中小企業需要面對文化差異、語言交流障礙和法律法規不適應等挑戰。同時,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品牌知名度不高,加之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導致難以與大型企業競爭。
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影響因素
政策因素??缇迟Q易政策是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首要因素,不同地區的貿易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程度不同。有些國家希望通過易貨貿易解決貨幣交易中的通貨膨脹,如菲律賓曾在2018年恢復棉蘭老島易貨貿易,菲律賓第64號行政命令中提出:“棉蘭老島易貨貿易的復興不僅會創造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還將加強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商業?!蔽覈凇耙粠б宦贰笨蚣芟轮贫艘幌盗兄С种行∑髽I發展的措施,如提供財政補貼、減免關稅等,這些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提供了保障。
經濟因素。經濟效益是影響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重要因素。共建“一帶一路”為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提供了可能性,創造了更多的市場機會。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跨境易貨貿易占有更多的市場和資源,同時有助于企業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盈利和創收能力。
企業內部因素。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源和經營能力有限,所以中小企業的經營實力和獲取資源的能力也是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業是否具有獲取國際市場客戶資源的能力是其中關鍵因素。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小企業參與到跨境易貨貿易中首先必須具備足夠的生產和供應能力。相對于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的風險更大,所以中小企業需要具備足夠的供應能力,與之配套的先進生產設備和相關技術、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以及適應國際標準的生產能力等。同時,和國內市場一樣,也要有穩定的供應鏈以及物流確保及時交付產品。其次需要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缇骋棕涃Q易涉及國際結算、關稅、稅率等,除了專業人才以外,也需要有足夠的資金用于各類費用結算和轉換。此外,中小企業內部工作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財務管理能力,以控制風險,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支持跨境易貨貿易的運作。
文化背景因素。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可能會造成跨境易貨貿易溝通和理解上的障礙。中小企業需要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環境。同時,中小企業還需要了解、尊重并適應不同文化的商業習慣和商業禮儀,以便和客戶建立良好的商業關系。中小企業相關工作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溝通技巧,以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環境。文化因素也會影響中小企業與海外合作伙伴之間的商業習慣和價值觀,中小企業要充分考慮國際目標市場的文化因素,根據目標市場的文化需求和偏好來設計適宜的營銷策略,要對不同的市場進行不同的產品定位并調整市場營銷策略,同時做好國外市場上的廣告宣傳等工作。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要求可能存在差異,中小企業除需要按照國際慣例處理之外,還要考慮當地的法律法規,并積極了解和遵守目標市場相關法規,保證合規經營,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控制好風險。
總之,政策因素、經濟因素、企業內部因素和文化因素直接影響著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成敗,了解并適應目標市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求可以幫助中小企業順利開展跨境交易,建立良好的商業關系,并促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政策建議
政府支持與產業協同發展。政府在推動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4年7月30日,由中國舊貨業協會庫存折扣商品專業委員會起草《庫存商品易貨交易規范》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首個關于易貨交易規范的行業標準。規定了庫存商品易貨交易活動中涉及的術語與定義、基本原則、庫存商品的要求、易貨交易參與方、易貨交易業務程序的要求。此后,全國各自貿試驗區也相繼頒布了易貨貿易的相關政策規定。如山東省人民政府于2022年4月14日印發《關于推進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了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16條具體舉措,以積極發揮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通知》提出,在提升貿易便利度方面,山東省將開展進口貿易創新,通過進一步優化口岸通關流程,探索對特定行業、特定產品的進口貿易模式創新,開展跨境易貨貿易、藥食同源產品進口通關便利化改革等,推動進口領域監管制度、商業模式、配套服務等多方面創新。
現存的跨境易貨貿易模式被稱為“9+6+3”模式,即9種跨境易貨貿易模式包括跨境直接易貨、跨境代采易貨、跨境集采易貨、跨境保稅易貨、跨境海外倉易貨、跨境離岸易貨等;6種跨境易貨貨物模式包括跨境貨物易貨、跨境綠色易貨、跨境大小商品聯動易貨等實物易貨方式和跨境服務易貨、跨境租賃易貨、跨境知識產權易貨;3種平臺服務包括通關物流、計價交易及供應鏈金融。以上模式的發展都需要政府和產業協同合作。政府不僅要通過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其中,還要協助搭建跨境易貨貿易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資源和信息共享的機會。如青島自貿片區易貨貿易新業態全面領先其他自貿片區,相繼完成跨境易貨貿易聯盟組建、啟動“易貨達”易貨貿易數字平臺、成立跨境易貨貿易協會和易貨貿易發展聯盟、聘任首批國際易貨師、理順易貨貿易出口流程,在全國易貨貿易領域走在前列。
優化跨境易貨貿易的數字化環境。推進數字化貿易便利化是解決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貿易成為跨境貿易的新趨勢,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在優化跨境易貨貿易環境方面,政府依然要發揮主導作用,企業要做好協同配合。
首先,政府對外可以通過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跨境貿易協議,簡化貿易手續,使中小企業在參與跨境易貨貿易時能夠得到數字化貿易的便利化服務。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建立和目標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統一的數字化貿易標準,從而清除中小企業在不同國家的貿易壁壘和貿易障礙。其次,政府對內需要加強數字化貿易的相關培訓,幫助中小企業內部人員掌握數字化貿易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過定時舉辦各類培訓班、研討會,提高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貿易能力,使其更好地參與跨境易貨貿易。再次,加大對數字化貿易平臺的支持力度,通過相關政策措施,鼓勵中小企業搭建易貨貿易平臺,同時協調好平臺運營商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務,以提升其在貿易平臺上的市場競爭力。
企業要提高自身創新與國際化能力。創新是中小企業參與跨境易貨貿易的重要能力之一。政府可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意識培養,通過組織培訓和研討會等方式,提高中小企業對創新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政府可以提供創新政策和創新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資源,鼓勵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在政府政策和經濟環境的支持下,作為跨境易貨貿易的主體,中小企業自身的能力對于參與跨境易貨貿易至關重要。首先,中小企業自身要加強企業創新意識的培養,企業內部制定創新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內部員工參與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其次,中小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的國際營銷能力,確保自己在跨境易貨貿易中獲得競爭優勢,同時要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因素,以便精準制定目標市場的營銷策略和營銷方案。再次,中小企業可以和大型企業捆綁合作,依托其現有市場渠道和品牌影響力,以大型企業的優勢資源彌補自身短板弱項,從而實現借力、借勢、借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