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和實施“四強”行動,對全省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臨夏州要圍繞省委決策部署,著力推進區域及城鄉協調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關鍵詞] 臨夏州;鄉村振興;特色產業
[作者單位] 中共和政縣委黨校;中共臨夏州委黨校
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和實施“四強”行動,對全省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為推動臨夏州經濟提質增效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如何搶抓政策機遇、贏得先機,將提質增效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和目標,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是當前臨夏州的重要課題。
經濟發展現狀
2023年,臨夏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9.7億元、同比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16元、同比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6元、同比增長8.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2億元、同比增長14.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1億元、同比增長5.5%。全州呈現出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多元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的良好局面。但同時也存在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優、工業支撐不足、農業鏈條短等問題。
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在甘肅省14個市州中,臨夏州的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均排名靠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相對較弱。2023年臨夏州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省(11863.8億元)的3.7%(人口占比為8.5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927元,遠遠低于全省、全國水平。同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16元,遠低于全省的39833元和全國的5182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6元,低于全省的13131元和全國的21691元。
經濟結構不優。三次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23年臨夏州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8.8∶21.3∶59.9。第一、二產業占比低,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產業層次低、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同時,所有制結構不合理,與發達地區相比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后、占比低,2023年全州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不足50%,遠低于經濟發達地區。
工業經濟和對外經濟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實力弱。臨夏州雖然積極搶抓政策機遇,推動了工業經濟和對外經濟高質量發展,但是,整體工業化水平以及工業經濟均沒有得到提高,主要是因為臨夏州的工業經濟以及對外經濟缺乏扎實的基礎,工業設備落后、工藝水平較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的品牌成效。2023年全州工業增加值為93.5億元,貨物進出口增長緩慢。
農業規模大、鏈條短、效益低。2023年臨夏州實現農業總產值146.8億元,同比增長5.9%。雖然規模較大,但現代農業發展成效不佳,主要是現代化農業發展動力不足,新型農民數量缺乏,大多數農民還是堅持傳統農業方式,主導產業缺乏、產品類別不足、經營主體數量多,但是缺乏龍頭帶動。總體上看,當前臨夏州農業產業面臨傳統模式過多、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數量不足、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等突出問題。
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臨夏回族自治州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康樂縣、東鄉縣、廣河縣、積山縣,常住人口210.11萬,全州1市7縣之間主要經濟指標差距較大,排名第1的臨夏市經濟總量占到全州經濟總量的比重近30%,與排名后4位的積山、廣河等4個縣的經濟總量大體相當,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
提質增效對策建議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把產業和交通作為重點,堅持縣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特色產品互帶互促、公共服務互聯互享,創建以臨夏市為中心,輻射發展周邊各縣(市)的半小時經濟圈,綜合各縣(市)的發展基礎以及發展資源,突出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個性化發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一是堅決守住防止返貧底線。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及時發現風險隱患,真正做到應納盡納、應消盡消。二是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幫助群眾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地域農業,積極尋求糧食作物與高原夏菜、食用菌等循環播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季節氣候,增強糧食產出質量和效率。引培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州內民營企業參與農業發展,把更多勞動力聚在產業鏈上。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把特色主導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來抓,全力以赴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樹品牌、提質效。一是發展壯大文旅首位產業。以全域全季節為發展方向,挖掘特色文化,盤活山水臨夏。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景區升級擴容。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文化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二是夯實工業發展基礎。加快推進食品、民族用品等產業集群發展。抓住機遇承接產業轉移,擴大規模以上工業總量,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三是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深化“糧改飼”改革,促進農牧循環發展。做大“牛羊菜果薯藥花”特色產業,發揮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示范帶動作用,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牛羊飼養規模進入全省前列,形成花卉、觀光農業、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藥材、牛羊養殖等產業帶。四是構建現代流通體系。重點打造現代化物流產業,以中歐班列、蘭州陸港為基礎,助力臨夏公路港的快速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構建完善縣級電商同城配送平臺,打通“最后一公里”村級物流配送。五是做大做強臨夏美食產業。加快美食產業品牌化發展,打響叫亮“河州味道·臨夏美食”金字招牌,提升臨夏美食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一是構建立體交通網絡。全力推進蘭合鐵路建設,加快臨夏機場建設前期進度,開展臨夏至定西鐵路前期工作,全面建成臨大等5條高速公路和安臨一級公路,謀劃實施一批高速公路和高級公路,完善城鄉公共交通體系。二是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統籌新城建設和老城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三是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謀劃劉家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光伏+農業”“光伏+牧業”等具有多種生態效益的光伏項目,大力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快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一要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以太子山、蓮花山為生態屏障的“一屏”,以臨夏市縣一體化為中心區的“一核”,以黃河流域、洮河流域為生態修復帶的“兩帶”,注重保屏障、護核心、優廊道,抓好重大通道沿線、河道沿線、太子山沿線和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區三線兩區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植被覆蓋度,恢復自然生態區保護功能。二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空氣質量鞏固提升行動,推進水污染流域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治理。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支持重點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研發牛羊肉熟食、速凍食品、果汁飲品等新產品,集中攻關牛羊肉屠宰廢棄物提取、植物提取關鍵技術,開發以醫藥中間體為重點的生物制藥產品。支持州農科院和涉農企業開展良種繁育、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科技攻關。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更多領域,共享生產要素,公平參與競爭,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三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區域化新格局建設,堅持融入“一帶一路”和RCEP貿易圈與蘭西城市群發展。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和RCEP貿易圈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擴大臨夏特色產品貿易規模,培育壯大外向型企業,推動出口市場和出口產品多元化。
臨夏州要看清政策、解放思想、落實舉措,全力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實施“四強”行動,實現經濟發展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