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契合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體制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供給。隨著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強省戰略的穩步推進,沿海城市湛江藍色崛起的經濟動能獲得巨大釋放。緊緊抓住海洋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機遇,湛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優勢具有前瞻性、組合性、示范性的特點。推動湛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要將碳匯產品適度嵌入,強化藍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有限引入“虛擬監管沙盒”模式,打造藍色金融糾紛多元解決組合。
[關鍵詞] 海洋經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
[基金項目] 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023年度項目——湛江濱海生態可持續發展檢察公益訴訟研究(課題編號:45);廣東省社科規劃2024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粵西海洋牧場數字化建設法治保障研究(課題編號:125);廣東省教育規劃科學2023年度項目(高等教育專項)——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海洋生態保護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23GXJK106)
[作者單位] 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在推進“雙碳”目標實現的進程中,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契合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體制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供給。隨著建設海洋強省戰略的穩步推進,廣東省沿海城市的藍色崛起經濟動能獲得了巨大的釋放。作為傳統海洋經濟發展大市的湛江,近年來也緊緊抓住海洋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機遇,借力具有高度地方適配性的藍色金融政策實施,致力于實現區域藍色崛起的跨越式發展。
湛江藍色金融概述
湛江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是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擁有“中國對蝦之都”“中國金鯧魚之都”“紅樹林之城”等美譽,水產總產量連續20多年居廣東省首位。2024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湛江市分行制定了全國地級市層面首份藍色金融發展指導文件《關于加快湛江藍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與海洋金融相比,藍色金融為涉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專門性、針對性的資金融通業務范圍更加廣泛、市場更加廣闊。與綠色金融相比,藍色金融為低碳產業中涉海產業提供的金融制度供給具有精準化、專門化和特色化的特點。《指導意見》結合湛江市政府印發的《湛江市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緊扣地方海洋產業發展特色從體制機制建設、重點行業支持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基礎發展等幾大方面提出了17條措施,為湛江藍色金融發展指明方向。與以往針對特定行業支持發展的金融政策不同,《指導意見》還配套印發了《湛江市藍色金融支持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指導目錄》),共提出可持續海洋漁業、清潔環保海洋制造業、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養護等12個一級產業,25個二級產業。
湛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優勢的特征
前瞻性。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湛江市分行牽頭印發全國首份金融支持紅樹林海洋生態領域保護的金融政策文件——《關于金融支持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的指導意見》,為“紅樹林之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提供精準的政策導向,對標保障紅樹林及其關聯生態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融通支持。2023年,首創設立海洋特色支行的徐聞農商銀行推出“銀保擔”碳匯融資新模式。2023年5月,全省首單海洋牧場裝備財產綜合險、全省首單紅樹林綜合險分別由平安產險湛江中心支公司和中華財險湛江中心支公司完成。隨著碳匯要素嵌入保險業務的要求逐步提高,全省首單海水養殖海洋碳匯價值綜合保險精準確定為湛江當地農戶養殖的生蠔,提供每畝2741元的產量價值和碳匯價值保險保障。縱觀近年我國涉海經濟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涉海經濟從傳統海洋自然資源單向性產品增值到涉海產業鏈條的鍛造,再到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雙向發展的鮮明主線。依托對湛江特色海洋資源稟賦的布局片區化、產業鏈條化的開發利用,湛江藍色金融的政策先行及藍色金融業務實踐等諸多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國都走在了前列。
組合性。不同地區海洋資源的種類、開發適宜程度、關聯產業布局有所差異,因此對于涉海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也應該具有差異性、針對性。區域金融體制的創新改革與區域整體發展布局緊密相連。《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湛江建設藍色(海洋)金融創新試驗區”;《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意見》提出“支持湛江增強金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2021年8月,湛江市金融工作局印發了《湛江市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湛江成為海洋(藍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近年來,湛江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建設,先后出臺了《湛江市關于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關于金融支持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的指導意見》《湛江市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湛江藍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金融支持港城綠色低碳發展。氣候金融工具已經成為聯動國家、區域戰略目標實現以及調控產業布局、行業要素流動的重要杠桿。以藍色金融為主線設計的金融政策與區域的整體性布局、寬領域產業要素布局基本實現湛江呼應式的聯動發展。
示范性。《廣東省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湛江建設藍色(海洋)金融創新試驗區和北部灣金融資源集聚高地,加強與廣州合作對接,探索與海南自貿港建設聯動,構建具有區域集聚輻射效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大金融對粵西地區海洋產業、臨港產業、重化工業的支持力度”等任務。藍色金融成為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的特色金融力量。但是目前對于藍色金融予以規范化、系統化和對標化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系統化局面尚未形成。國際上對于藍色金融發展具有普適性的規則、行業目錄及金融工具的尺度厘定等也處于發展探索時期,這也為我國及區域性藍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創設規則的良好契機。《指導意見》立足國家海洋中心制定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21),不僅結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的《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還融入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4(SDG14)的具體內涵。湛江藍色金融政策中關于融資對象、交易規則、理賠交付等方面的規則創設為其他區域甚至全國類似規則創設提供了從政策到實踐的示范,為相關方面的政策出臺及機制建設提供了先行先試的經驗和參考。
湛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存在的問題
碳匯元素嵌入藍色金融的程度不夠。國務院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是我國碳市場法治化的里程碑,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兼具了對國內碳排放權規范交易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雙重使命。《暫行條例》所設置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為生態金融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新的主線載體。充分結合我國目前碳市場處于初步成長階段的特點,《暫行條例》第六條規定了碳排放權交易的產品涵蓋了基礎性的碳排放配額以及未來經國務院審慎批準的其他創新現貨交易產品。與傳統金融產品不同,具有現貨屬性的碳排放權的交易需要涵蓋碳交易要素和金融工具的新型金融產品予以保障,才能實現其融通資金及實現統一交易的功能。目前,湛江藍色金融服務的適配性目錄主要集中在傳統涉海第一產業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制造業及旅游業的樣態升級。專門針對碳交易市場中涉海資源的金融產品開發、設計以及流轉的戰略性布局及特色化模式尚未形成。202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和中國證監會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未來5年,國際領先的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基本構建。如何協調湛江藍色金融的特色化、精細化和亮點化發展,與從中央到省、市的整體性、覆蓋性、全域性的綠色金融發展也尚未有細化的規定。
藍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尚未成形。嵌入了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藍色金融增添了傳統金融風險的不可預測性和防控難度。涉海產業的布局面廣、成本投入大、項目運行時間周期長,海洋資源附加值收益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因此,藍色金融風險的不可控性和多重風險的疊加特征尤其明顯。湛江藍色金融涉及的海洋資源種類多、分布區域廣,產權主體與運營主體長時間、多層次的合作程度高。如現在備受推崇的紅樹林種養耦合布局中,一方面在宜林塘基、堆島等較高處種植紅樹林,另一方面在養殖塘、潮溝等較低處養殖水產品。這個過程涉及多種生物資源的利用,對應藍色金融針對不同階段不同主體的風險預警要求也隨之提高。目前,湛江藍色金融政策對于風險預警機制尚未完全、系統按照《指導目錄》進行對應式的規范指引。
藍色金融監管體制創新度欠缺。完備的監管環節是可持續發展及具有推廣示范價值的金融政策的必要組成部分。目前,對于藍色金融所涉及的投融資工具的信息披露、運行規范、評估及行為跟蹤整改等監管體制尚未顯著地體現在湛江藍色金融政策中。涉海產業的運作涉及就業群體人數眾多,投融資數額巨大,回報周期長且受極易受自然因素及政策因素的影響。如現在普遍運行的海洋牧場智能化建設進程中,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且需要不同主體分擔復雜的維護成本。作為呈現與傳統金融監管有諸多不同難點的藍色金融監管機制需要更多引入創新機制應對。
多元糾紛解決的特色化不夠顯著。新的經濟模式運行意味著新的市場主體形成若干方面新的法律關系。藍色金融中多重主體參與到周期長、投資分配收益復雜的投融資活動中也增添了藍色金融糾紛處置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可預期的、成本適當以及確定、清晰的糾紛解決體系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元素。目前,對于湛江藍色金融可能產生的糾紛并沒有強調要建設體系化、特色化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從長遠發展以及示范效應的實現來看,缺乏體系化及特色化糾紛解決配套機制也不符合藍色金融創新性、包容性及先試性的發展進路。
湛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的完善路徑
碳匯產品的適度嵌入。湛江市海岸線總長 23259公里,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世界級的臨港產業集群,為湛江綠色和藍色產業發展提供先天發展優勢。湛江還有優質的大型海陸風電場、天然海洋牧場以及9000多公頃的紅樹林,這些均為藍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有助于促進涉海產業和藍色金融協同發展。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鼓勵采取多樣化模式和路徑,科學合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并強調“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湛江藍色金融政策未來著力點需要把涉海產業的具象化產品、業務融入到生產產品價值實現的產業鏈中進行設置。同時,要把涉海產業的附加值用更標準的碳匯通用術語進行整合和表達。通過對中央生態金融政策的穿透式貫徹,立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發展高度,在融投資工具中嵌入碳匯介質,才能在整體上回應可持續、引領式、示范性的區域化專業金融創新的時代要求。
強化藍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建設。一方面,要在金融工具的保險領域針對地方涉海產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特有險種精準實施以及暢通理賠程序;另一方面,要積極聯動自然資源局、氣象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等做好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尤其要增強對其他地區或者國家藍色金融風險暴露、蔓延信息的捕捉、跟蹤和發布預警的能力。同時,要緊緊抓住科技興海的智能海洋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加大金融科技在藍色金融政策中的預警功能發揮,降低交易成本,增強市場主體信心。
有限引入“虛擬監管沙盒”模式。涉海產業的布局面廣、自然資源與科技要素交織會合、極易受到生態環境等外在因素影響,導致產出及收益發生巨大波動。藍色金融中金融科技和混業經營也會引發金融監管權的不對稱性、監管規則的滯后性等負面效應。作為區域性、局部性、行業性的金融監管創新,短時期內很難通過由政府進行全面實施、過程復雜、細節明確的“監管沙盒”政策。因此,湛江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可以采取“虛擬監管沙盒”的模式,通過劃分特定的涉海行業目錄中的安全測試區域,設立若干限制性條件模擬市場主體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對金融科技創新產品進行測試,從而總結、提煉藍色金融的特色監管對策。在“虛擬監管沙盒”的運作中,監管者可以通過對測試的監控及時了解涉海經濟受到客觀及非客觀因素影響的發展動態,鑒別出有針對性的監管規則以及現有藍色金融產品的漏洞與缺陷,形成藍色金融的特色化、亮點化監管機制。
打造藍色金融糾紛多元解決組合。要發揮藍色金融對涉海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作用,也必然要建設公正、高效的藍色金融糾紛解決體系。藍色金融糾紛的專業性強且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對藍色金融糾紛的解決要在調解、仲裁及訴訟過程中引入行業協會及專業機構的力量參與。湛江目前有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南方海谷海洋產業孵化中心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對涉海產業形成長期、深入、高端的研究優勢。湛江藍色金融糾紛的多元解決機制可以充分吸納金融行業和熟悉涉海產業專業知識的群體參與到調解、仲裁和訴訟中,形成典型糾紛解決案例庫,為藍色金融內涵式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