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效益分析;水美鄉村建設;水系連通;復興區;邯鄲市
[摘 要] 近年來,邯鄲市復興區全面提升了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的知名度、認可度、美譽度。根據復興區水系綜合治理總體安排,在邯武快速路以南、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以西農村段,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基于項目區存在的問題,從防洪安全、河湖岸線、河流連通性、水體質量、河流管護5個方面提出具體治理目標,主要采取了水系連通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程、人文景觀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及河湖管護等措施。項目實施后,區內河道防洪標準將提高到10 a一遇,生態岸線率將達到90%以上,水體質量將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逐步恢復原有河流的生態功能,可確保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及供水水源地水質安全,使受益灌溉面積達到0.47萬hm2,受益人口達到1.8萬人,為復興區農村段帶來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12.004
[引用格式] 劉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中水土保持措施設計及效益分析:以邯鄲市復興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24(12):10-12.
近年來,邯鄲市復興區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按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1],注重產景互動、產景互融,形成以河帶景、以景帶產、以產興業、以業富民的可持續發展治理模式,全力打造具有華北風貌、復興特色及融合燕趙文化的百里生態帶、沿河產業帶、休閑觀光帶、百姓幸福帶,全面提升復興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的知名度、認可度、美譽度,使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據復興區水系綜合治理總體安排,在復興區農村區域,即邯武快速路以南、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以西農村段,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于2022年5月30日立項,計劃2024年12月完工。
1 概況
復興區位于邯鄲市區西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4 ℃,年均降水量541.6 mm,降水集中在6—9月,期間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6%。境內土壤主要為石灰性褐土;自然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6種。境內天然河流有輸元河、渚河、沁河3條季節性河流,均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陽河的支流。項目實施范圍為沁河南支、渚河北支、渚河南支復興區段,計劃治理河道長31.40 km,治理面積約1.89 km2,涉及康莊鄉、戶村鎮、二六七二街道3個鄉(鎮、街道)22個行政村。
2 治理目標
經現場踏勘,復興區邯武路以南片區農村現狀水系存在以下問題:河庫塘(河流、水庫、池塘)淤積嚴重,植被侵占河道,部分河道斷流,河湖水系連通性差;河道岸坡沖刷嚴重,岸坡裸露,易產生水土流失;河湖防洪、防護標準偏低,河庫塘基本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局部區域水污染防治能力不足,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侵占水域岸線問題突出,河湖管控空間有待進一步提升;水生態、水文化功能體現不足。基于以上問題,項目從防洪安全、河湖岸線、河流連通性、水體質量、河流管護5個方面提出具體治理目標,見表1。
3 治理措施
項目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水系連通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程、人文景觀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及河湖管護等。
3.1 水系連通工程
項目區內水庫塘壩現狀泄水方式主要為水位超出正常蓄水位以上的溢流,無可調節的排水設施,導致水庫內存水無法下泄補給下游河道,影響下游河道及兩岸的生態用水。據區內水系實際情況和需求,項目采取庫區清淤防滲、疏通水庫大壩放水管涵、改造塘壩、新(改)建攔水堰等措施,以恢復河道縱橫向連通,增強水體流動性,保障水體生態流量。以沁河南支QNZ6+900處塘壩改建為例,現狀塘壩為混凝土結構,日常擋水、放水不暢通。為確保整個項目區水系連通,結合整體規劃,將現狀塘壩改建為魚鱗壩。魚鱗壩由擋水溢流壩段和鋼壩閘泄水段組成,其中擋水溢流壩段由上游鋪蓋、溢流壩、下游消能防沖段組成,鋼壩閘泄水段由上游鋪蓋、閘室、下游消能防沖段組成。另外,為確保河道縱向連通,新開挖河道1 km,分別為渚河北支南溝—躍峰渠五分干連接段300 m及渚河南支主干700 m。
3.2 河道整治工程
1)河道清障。將河道里侵占河岸空間、阻斷河道、影響河道過流的垃圾、石塊、雜草、簡易涵橋等,進行清障處理,以恢復河岸空間,提高河道過流能力。
2)岸坡整治。區內需治理的河段兩岸多為農田和林地,植被較豐富,項目采用最接近河岸自然狀態、透水性好、水質凈化功能強、生態效益好、造價低、對河道原始生態環境破壞較少的柔性生態護岸工藝,主要包括自然植草護岸、疊石護岸、自嵌式生態混凝土塊護岸、自然堆石護岸、仿木樁護岸等形式(見圖1~圖5)。
3.3 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程
1)封禁治理。對區內老狼溝(溝長約1.54 km)實施封河育草治理,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輔以人工植草措施,以恢復自然生態環境。人工植草以當地常見的地被植物為主,主要有麥冬、三葉草、鳶尾、馬蹄金等。
2)綠化帶建設。綠化帶建設是常用的一項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措施,項目沿沁河南支河道左右岸布設寬3 m、長4 km的綠化帶,在有條件的坑塘外側布設寬5 m的水源涵養林,另外在河道兩岸設置護堤林帶,采用喬木—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層次栽植,沿河道形成一道綠色屏障,在兼顧水源涵養的同時美化環境。喬木選擇銀杏、國槐、懸鈴木及欒樹錯亂種植。
3.4 人文景觀工程
1)現狀。人文景觀工程規劃面積8 326 m2,工程區北接師窯村、南臨康莊鄉,地勢平緩,區內河道水量較少,灘石裸露,左岸為塊狀果林地,右岸緊鄰康莊大道,兩岸小橋連通。
2)定位。工程定位為康湖生態文明集群,以文旅為核心,以“師窯戲曲”為內涵,將平調、落子、邯鄲皮影等戲曲元素運用到景觀設計中,使景觀具有古樸濃郁的民族特色,最終打造出集戲曲文化、娛樂休閑、民俗體驗為一體的濱河文化體驗型景觀帶,并與當地已建的文化墻、特色餐飲等相結合,形成具有文化藝術交流、民俗體驗、餐飲住宿等功能的綜合旅游片區。
3)建設內容。主要建設戲曲花園(曲藝廊架、組團花卉、皮影雕塑墻)、曲路留香廊道(生態游步道、葡萄花架、樹樁雕塑)、曲藝人文雕塑園(曲藝雕塑、文化景墻、休閑平臺)。
4)植物設計。以桃李芬芳為綠化主題,以已有的喬木及常綠林為骨架,間種濕地植物。喬木以垂柳、碧桃為主調樹種,輔以大葉女貞、白蠟樹、合歡、杜仲等;濕地植物多采用黃菖蒲、再力花、香蒲、蒲葦、千屈菜、花葉蘆竹、花葉水蔥、旱傘草、蘆荻等。
3.5 水污染防治工程
浮島原本是指湖岸的植物附著泥炭層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種自然現象。研究表明人工浮島在抑制浮游植物、降低化學需氧量方面效果突出,具有凈化水質、創造生物(鳥類、魚類)生息空間、改善景觀的功能。計劃建設植物浮島3座。考慮汛期河道行洪安全,在河道岸邊設立固定樁、轉向器、手搖器、框架結構和鋼絲繩,其中植物浮島設置在框架結構上,轉向器設置在岸邊固定樁的頂端,手搖器設置在固定樁上,鋼絲繩連接固定樁、框架結構、轉向器和手搖器,通過手搖器和鋼絲繩控制植物浮島在河道水體中的位置。水位正常季節,植物浮島整體漂浮在水面上;洪水季節,或水位猛漲,或水流加劇時,將植物浮島整體抬離水面,僅留植物根系在水面下,過后再將植物浮島整體放入水體中,從而保證植物浮島在河道中長效運行。
3.6 河湖管護
對項目涉及的河湖進行管護范圍劃定,以有效保護河湖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促進河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農村生態環境的安全和穩定。項目健全了河湖長制責任體系,明確了管護人員和相關經費的落實方法及保障措施,確保了區內河道有人管、有錢管;健全了管護制度,明確了管護職責,形成了長效管護機制。
4 效益分析
1)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可增強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洪水位,提高河道的防洪和排瀝能力,將區內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10 a一遇。工程實施后區內生態岸線率將達到90%以上,可提高水體的納污能力及抗風險能力,改善河道沿線的生態環境,使河道逐步恢復原有河流的生態功能,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確保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及供水水源地水質安全。
2)項目實施后可改善基本農田的灌溉條件,恢復和發揮農村河道供水和灌溉功能,使受益灌溉面積達到0.47萬hm2;防洪標準的提高可保障沿河土地的安全,提高沿河待開發或利用率較低土地的利用價值;項目的實施可提高區內農民的經濟收入。
3)在人口密集的河湖區域采取便民親水、保護水文化遺產、傳承民俗文化等措施,可提升河湖水系的品質,讓民眾體驗河湖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切實增強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項目實施后,受益人口將達1.8萬人,為復興區農村段帶來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1-02)[2024-06-15].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