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可持續性提升;科普功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北京市
[摘 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普通民眾深入了解水土保持專業知識的重要平臺,也是提升公眾水土保持意識的有效途徑。以北京市5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代表,以科普功能可持續性提升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有科普內容與形式進行調研分析,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展示內容與形式滯后、專業性主題不鮮明、科普宣傳活動與周邊產業發展缺乏互動等。從科普功能展示與園區運營策略的角度出發,提出明確科普主題、創新表現形式、增強數字化服務植入、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豐富傳播渠道等建議,以實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科普功能的可持續性提升。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12.0010
[引用格式] 張培.北京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科普功能可持續性提升對策與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24(12):29-32.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智能技術重塑了知識觀念、教育觀念及學習觀念,對知識的傳承和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1]。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22〕53號),指出“我國科普工作正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2024年3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京政辦發〔2024〕6號),提出“積極打造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區、科技示范園和示范工程”,“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由此,積極推進和深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構建能夠為公眾提供生態知識和信息輸送的重要平臺,成為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實施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示范園既有一定的游憩、服務功能,又能突顯科普主題,展現差異化科普內容,實現園區游憩服務質量提升和科普表達形式多元化的目標。
1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發展
1993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國發〔1993〕5號)強調,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2004年4月,水利部印發《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通知》(辦水?!?004〕50號)(以下簡稱《通知》),正式啟動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創建活動。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是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普通民眾深入了解水土保持專業知識的重要平臺,也是提升公眾水土保持意識的有效途徑。依據《通知》要求,按照主體功能不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為綜合防治型、科學研究型、科普教育型、生態產業型、特色展示型5種。為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規范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管理工作,水利部于2021年分別印發了《水利部關于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水?!?021〕11號)、《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管理辦法》(辦水?!?021〕171號),將示范創建類型調整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3類,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了規范支撐和依據。北京市在開展水土保持示范工作20余a的過程中,積極踐行水土保持科技推廣、示范引領等工作,建設了多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示范工程。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共命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5處、示范工程(生產建設項目)1處、示范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3處,充分發揮了技術推廣與宣傳教育作用,促進了民眾水土保持意識的提升。北京市水土保持示范名單見表1。
2 北京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現狀
北京市現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功能完善,基本涵蓋研究推廣、試驗示范、技術交流、科普教育、監測預報等。大部分示范園建成時間較早,截至目前,平均運行時間超過10 a,園區內科普軟件及硬件設施均具有一定年代感。隨著園區的建成和發展,期間也進行過改造提升,但改造工作影響到示范功能的統一性和獨特性,園區特色及示范主題未能得到充分展示,難以激發人們的探索興趣,示范園熱度逐漸降低。因此,做好現有園區的活力激發和景觀提升,對于改善園區科技推廣、宣傳教育功能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集水土流失治理和社會宣傳、科學研究與普及、示范推廣與休閑觀光功能于一體[1],科普內容豐富而嚴謹,展示方式多以靜態模型、實景措施或專業設備為主,輔以展板、宣傳手冊等。北京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科普展示功能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展示內容與形式滯后。由于示范園整體建成時間較早,科普內容陳舊繁多且過于書本化,與人們的日常活動缺乏關聯性,因此難以引起代入感。且大部分科普設施老舊、表達形式缺乏新意,與現今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和獲取渠道相比,傳統的科普形式難以激發人們對水土保持專業知識的探索興趣。
2)科普宣傳活動與周邊產業發展缺乏互動。示范園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產業的助力,只有將水土保持技術與生態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構建“以園養園”的經營模式,才能實現以經濟效益推動科普功能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北京現有示范園多集中于市郊,雖然周邊產業資源極為豐富,但尚未與之構建互聯互動關系,水土保持宣傳效果受到影響。
3)專業主題不鮮明。水土保持具有較強的多學科交叉性和融合性,普通公眾很難將水土保持知識與林學、生態學、植物學等區分開來。人們了解水土保持多是在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環境、低碳、節水等為主題的活動中,對水土保持理念的理解和認知并不深入。
3 北京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科普功能影響因素
3.1 主題選擇
科普內容的選擇對展示效果的影響較大,不同的科普內容對應不同的受眾群體,也會影響科普宣傳的輻射范圍。千篇一律、毫無新鮮感的科普內容很難激發人們的探索興趣。北京市鷲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以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態景觀方面的作用作為主要科普內容,展示成果更為直觀,易于了解和接受,受眾面較廣。而一些地方的示范園主要以水土保持專業知識作為科普主題,受地域特點限制,受眾面較窄,影響范圍有限。這就要求園方在水土保持科普內容等方面勇于突破和創新,使其與園區特色相符合。
3.2 科普形式
大自然教育研究院將人們所攝取的信息分為“機械信息”與“生動信息”,科普空間需要將“生動信息”和“機械信息”相結合,將“機械信息”還原于“生動信息”[2]。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多元化的科普展現形式成為激發園區活力的重要手段。應打破傳統形式,以新的展示技術作為“機械信息”的輸出平臺,借鑒“網紅景點”的塑造模式,打造飽含“新意”與“心意”的科普展示平臺以吸引更多的參觀群體,利用當前人們對于“打卡”行為的熱度,擴大園區水土保持科普的影響力。
3.3 運維模式
運行維護是維持園區功能可持續性發揮的重要保障措施,需要具備高效的管理模式、專業化的技術人員,以及可持續性的經濟循環模式。目前,北京市所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均為免費開放型園區,運行支出以政府資金為主,維持園區功能尚可,但是要不斷改進和創新園區科普宣傳方式資金壓力較大。
4 對策與分析
4.1 明確主題內容
園區科普內容應以水土保持生態價值為基底,結合環境、人文、事件等不同元素有所側重,從而激發人們對不同展示內容的探索興趣,豐富人們對水土保持領域的認知。
北京市房山區云居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以其所處的地形地貌特征為主,側重于展現北方土石山區水土保持相關內容。園區利用現狀地形條件,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保留局部路段一側現有滑塌、瀉溜等小型地質災害實景,局部采用玻璃棧道的形式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形態,形成一條串聯著各種小型地質災害實景的展示走廊,從而將水土保持科普名詞更立體、形象地展示出來。北京市鷲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則是借助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輔相成的資源優勢,將科普示范、宣傳推廣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以科技支撐為后盾,著重突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所帶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成果,填補了北京市山地與平原結合部地區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空白[3]。
4.2 創新表現形式
應對新時期的科普需求,采取多元化的科普內容、新穎化的表達形式、生活化的情景設定、趣味化的參與過程,更容易使公眾產生心理共鳴,營造沉浸式體驗感,提升科普服務功能價值,在強化科普印記的同時,拉近水土保持知識點與日常生活的距離。
例如,房山區是2012年“7·21”暴雨災害重點地區之一,其災害場景具有深刻而重要的警示意義。借助這一背景,北京市房山區云居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科普館在互動設施設計中,首次嘗試利用VR技術設計了一款以“7·21”暴雨災害為主題的水土保持互動小游戲,通過對沙塵、暴雨、泥石流場景進行模擬,輔助風機、噴淋等設備,從視覺、觸覺等多角度,營造豐富的體驗感,公眾可通過設定的游戲關卡體驗多種地質災害模擬場景,感受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3 增強數字化服務植入
“智慧水利”是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標志[3]。隨著智慧化手段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示范園科普功能也需要不斷提升以迎接數字時代的挑戰,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數據資源優勢,在科普宣傳、科學研究、生態游憩、管理體系等方面實現多方位場景應用,激發數據要素潛能,促進數字技術與科普功能的深度融合。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鳳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在近幾年的改造提升項目中,已開始初步嘗試將門頭溝區內所有小流域信息進行電子化集成,以人機互動的形式進行個性化檢索?,F有檢索內容涵蓋流域面積、高程、主溝道坡度、行政村數量、人口、特色產業等信息,后期可在此基礎上根據信息的動態變化進行更新和完善。同時,可搭載園區小程序,形成線下線上雙互動的模式,以增加科普示范功能黏性,拓展示范受眾面。
數字化信息的應用能使園區科普內容被更多有需要的公眾看到、學到、用到,信息資源與價值得到擴展和提升,實現“平臺推廣+信息高效+用戶分享”的有序循環,在構建數字化科技示范、科普宣傳體系的同時,推動其向高品質升級,增強數字技術在水土保持科普領域的應用。
4.4 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宣傳手段,也是水土保持建設的示范窗口[4]。與周邊生態產業發展相關聯,可為園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同時擴大水土保持科普的普及范圍,改善宣傳效果[5]。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鳳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自2019年開始逐步加強與周邊鄉村旅游產業的聯系,制定聯動發展規劃。通過與周邊文旅資源的互動,拓展示范園服務內容及范圍,將水土保持元素滲透到農家樂(生活細節)、采摘園(生產活動)、觀光景區(生態支撐)中,利用自身的特色服務項目和文旅熱點吸引更多參觀群體,構建多種模式的互聯互動體驗,實現科普宣傳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
此外,目前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研學產業的熱度也在不斷提升。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教育方式,研學活動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結,以此達到從認識自然到自發熱愛、保護自然的目的,最終有利于生態環境及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6]??山柚袑W活動的產業模式助力園區活力提升,擴大受眾范圍和園區的影響力。通過與不同研學團體的交流,了解更多人群的科普需求,促進園區科普內容的不斷完善。同時,研學團體也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形成“生態圈”“學習圈”“經濟圈”融合發展。
4.5 豐富傳播渠道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技術、智能化設備等得到普及[7]。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水土保持相關知識及理念,就需要拓展更多宣傳渠道進行多領域宣傳。北京市延慶縣(現延慶區)上辛莊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充分利用區域媒體,多渠道、多角度擴大園區的宣傳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水土保持認知度。園區每年舉行主題活動,由專人負責宣傳,并在延慶區水務局內網或延慶區政府網站發布,還通過延慶區電視臺《水潤媯川》欄目播放園區動態,大大提升了園區知名度[8]。
此外,文創產業的發展作為新的宣傳途徑,也是園區科普工作發展的新機遇。示范園可結合自身特色,積極開發文創產品,塑造主題IP,激發不同年齡層次游客的游覽興趣。比如,以生態科普兼顧藝術塑造的形式,將科普內容濃縮到不同展示途徑,以主題IP鏈接不同受眾群體,使示范園更具有認知度,加快傳播速度,打造影響力。
5 結束語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向社會公眾展示和宣傳水土保持專業知識、實現科技創新應用的重要平臺,從生態科普主題專類園的角度分析,不僅要注重臨時效果,還要考慮長期保留和展示效果[9]??破展δ艿奶嵘枰谧陨硖厣?,拓寬科普視角,提升園區價值屬性,在科學傳播水平上,完善科普教育設施,提高園區開放使用程度,開展自然保護和生態文明教育[10]。目前,現有北京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改造提升工作中,已經開始試點更符合現代人群需求的科普方式和科普內容,并在參觀者的反饋中得到了積極的評價。可根據試點經驗,結合現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自身主題特色,關注現有或潛在科普人群的需求偏好,明確不同偏好的訴求差異及不同群體類型的偏好差異,對比不同供給現狀,提出對應優化策略[11]。同時,借助數字科技手段向社會公眾提供高質量的科普展示內容,拉動園區價值提升。順應生態產業、綠色經濟發展方向,以產業經濟效益帶動科普宣傳功能的可持續性,實現深層次、多領域、高效益互聯互動模式,從而激發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科普功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陳天林,丁康,徐學選.我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發展過程、功能淺析[J].中國水土保持,2016(11):53-54.
[2] 邢歆,申瑞雪.基于校園自然教育的專類科普園景觀設計:以上海世外教育附屬浦江外國語學校芬雅植物園為例[J].園林,2022,39(1):103-109.
[3] 喬殿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發展探析[J].中國水土保持,2016(1):34-37.
[4] 田牛.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水土保持,2024(2):72-74.
[5] 趙秋利.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生態旅游產業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分析[J].新農業,2022(15):92-93.
[6] 嚴格,李珂.自然教育的概念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10):194.
[7] 姜雨晨.博物館如何強化社會科普教育功能[J].文化產業,2024(13):91-93.
[8] 趙廣祥,劉海娟.上辛莊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經驗與做法[J].中國水土保持,2019(10):54-55.
[9] 金愛芳.專類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以第十屆中國花博會玉蘭園為例[J].園林,2021,38(7):23-29.
[10] 程紋,程穎慧,張蘇州,等.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植物專類園規劃設計研究[J].園林,202 40(11):113-120.
[11] 郭茹,張佳樂,王洪成.近40 年(1980—2019 年)中國城市專類公園在風景園林領域研究進展與展望[J].風景園林,202 8(6):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