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棄渣;性能分析;綜合利用;天山勝利隧道
[摘 要] 以天山勝利隧道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隧道棄渣在工程建設中的綜合利用,結果表明:①天山勝利隧道棄渣中花崗巖占比最高,對破碎、加工、篩分后的棄渣細集料進行試驗,其壓碎值、密度及亞甲藍值均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可綜合利用于路基填筑、橋梁和隧道工程澆筑;②目前,隧道出口段230萬m3棄渣經過破碎、加工、分篩后,其中198萬m3集料用于路基填筑,隧道進口段188.20萬m3棄渣因含泥量大而回填至K45+000、K66+425棄渣場;③隧道棄渣的綜合利用貫徹落實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改善了棄渣處理與利用方式,推動了水土保持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中圖分類號] U455.1;S157.2" [文獻標識碼] B"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12.016
[引用格式] 徐治明,陳現輝,汝風杰,等.天山勝利隧道棄渣綜合利用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4(12):56-58.
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我國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丁笆奈濉爆F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強調,“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推動廢舊設施材料等資源化利用”。我國高速公路橋隧建設占比較高,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棄渣,易造成棄渣周邊原生地貌破壞、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資源浪費等生態問題[1-3]。棄渣作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重要影響因素,其防護與處置對項目水土保持成效及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至關重要[4-5]。因此,如何科學合理處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渣,是建設綠色公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6-7]。許多研究成果表明,全面綜合利用棄渣是解決棄渣壓占土地、控制水土流失和避免環境污染切實可行的手段。目前關于棄渣處理與利用的研究多以西南山區、北方高寒地區的鐵路、公路為研究對象[8-9],而西北生態系統脆弱地區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新疆公路建設規模與日俱增,同時不可避免地對周邊生態與水土資源產生影響。為貫徹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改善棄渣處理與利用方式,筆者選取天山勝利隧道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資料收集、調查詢問、實地調研和試驗檢測等方式,開展了棄渣在工程建設中的綜合利用研究,以期為同類型地區的棄渣綜合利用提供科學借鑒與理論參考。
1 項目概況
G0711烏魯木齊至尉犁高速公路(簡稱“烏尉高速公路”)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烏魯木齊至若羌聯絡線中的一段,全長318.5 km,是連接南北疆的重要交通通道,對推動自治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促進自治區經濟發展和沿線優勢資源開發,改善人民群眾交通出行條件,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天山勝利隧道作為烏尉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的重點工程。隧道單洞長約22.1 km,洞底最大埋深約1 160.29 m,是世界上在建最長高速公路隧道,橫跨烏魯木齊縣、和靜縣,地理坐標為東經86°49′58.74″~86°58′40.70″、北緯42°56′22.35″~43°6′18.33″,兩端分別位于烏尉高速公路K75+685和K97+790處。隧道軸線總體走向為233°~210°,隧道進口段海拔約2 770.2 m、出口段海拔約2 900.2 m;隧道雙主洞施工段屬于構造剝蝕高中山地貌區,自然坡度為40°~50°,地勢陡峭、地形起伏大。隧道地處高寒地區,氣候惡劣多變,冬季氣溫在-30 ℃以下,極端最低氣溫-41.5 ℃。隧道緊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山一號冰川保護區、天山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穿越自治區廟爾溝森林公園、烏拉斯臺河、烏魯木齊河二級水源保護區,環水保等級極高。隧道采用“三洞+四豎井”施工方案,目前仍在建設期,計劃于2026年12月通車運行,工程建設已產生棄渣446.42萬m3。因此,天山勝利隧道工程建設具有隧道規模大、渣量多、周邊環境敏感脆弱等特點。
2 地層巖性
該隧道主要地質構造為華力西期構造,隧道穿過的斷裂層有16條,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和沖洪積塊石土和碎石土,因此隧道出渣石料中花崗巖占比最高,其余基本為大理巖、片巖等。天山勝利隧道地層巖性見表1。
3 隧道棄渣性能分析
天山勝利隧道棄渣量較大,若采用傳統的就地掩埋,或拉運至棄渣場堆放等,則會占用大量土地資源,損毀原地貌與景觀植被。另外,隧道緊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二級水源保護區,若不妥當處置棄渣,則會造成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天山勝利隧道棄渣中花崗巖占比最高,其硬度與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強,性能較為優良,依據《建設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22)中制備碎石的巖石抗壓強度要求及路基填筑要求,隧道棄渣可加工成集料用于路基填筑和橋梁、隧道澆筑。在隧道出口處設置棄渣場及碎石場,以加工制作集料。根據《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 3432—2024),篩分細集料、粗集料,并試驗細集料壓碎值、密度、亞甲藍值等指標,據此判斷集料用途。
3.1 集料物理特征
1)集料級配組成?;凇豆饭こ碳显囼炓幊獭罚↗TG 3432—2024),對集料進行篩分,使用0.075~9.5 mm的篩孔篩分0~4.75 mm的細集料,使用0.075~16 mm的篩孔篩分>4.75~9.5 mm的粗集料,篩分試驗通過率見表2。
由表2可知,篩分后的0~4.75 mm細集料符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3650—2020)中細集料Ⅱ類技術指標要求,可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和橋梁、隧道工程澆筑;篩分后的>4.75~9.5 mm粗集料滿足規范中粗集料相關技術指標要求,可用于路基填筑。
2)細集料壓碎值。壓碎值是表示集料抵抗壓碎的性能指標。依據《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 3432—2024)中的試驗方法,試驗測得0~4.75 mm細集料的壓碎值為21%,滿足《建設用砂》(GB/T 14684—2022)規定的Ⅱ類機制砂單級最大壓碎值≤25%,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基層級配細集料壓碎值≤26%,二級公路基層級配細集料壓碎值≤30%的要求。因此,篩分后的細集料可用于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基層填筑。
3)細集料密度。細集料的緊密度和堅硬度可通過測定其密度來反映。依據《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 3432—2024)中的測定方法,測定隧道棄渣細集料的密度,結果見表3。隧道棄渣細集料表觀密度為2.686 kg/m3、堆積密度為1.639 kg/m 均符合規范中的技術要求,這表明隧道棄渣細集料可用于公路路基填筑和橋梁、隧道工程澆筑。
3.2 細集料化學性能
亞甲藍值是反映細集料中泥粉含量的指標。經測定,細集料中的亞甲藍值為0.8 g/kg,小于《建設用砂》(GB/T 14684—2022)中亞甲藍值Ⅱ級技術要求(≤1.0 g/kg)。根據《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 52—2006),當亞甲藍值lt;1.4 g/kg時,判定細集料組成是以石粉為主,因石粉顆粒表面致密,黏土性雜質較少,故可用于公路、橋梁及隧道工程中。
4 隧道棄渣綜合利用
4.1 路基填筑
上述試驗表明,天山勝利隧道棄渣經破碎、加工后的細集料各項檢測數據均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可作為路基填筑和澆筑材料;隧道棄渣經破碎后的粗集料符合相關規范要求,能用于路基填筑。烏尉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時所需石料量多,因此可先從隧道棄渣中選用。目前隧道出口段棄渣230萬m3經過破碎、加工、分篩后,其中198萬m3集料用于烏尉高速公路K97+809.5~K102+120標段的路基填筑,截至目前已填筑路基約3.41 km,棄渣利用率達到86.09%,有效減少了棄渣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及影響。
4.2 回填廢棄礦坑
經實地調研,發現隧道進口段棄渣含泥量大,更適用于回填廢棄礦坑。而項目中的K45+000、K66+425棄渣場均為廢棄露天礦坑,位于水土保持敏感區,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若不進行回填恢復,則極易損毀周圍土地資源、地形地貌與植被。經測算,兩處棄渣場不僅運距短,占地面積還大(62.44 hm2),可回填棄渣量大(1 350 萬m3),設計回填棄渣量1 184.36萬m 其中K45+000棄渣場1 086.36萬m3、K66+425棄渣場98.00萬m3(見表4)。截至目前,工程回填棄渣量達188.20萬m 占已產生棄渣總量(446.42萬m3)的42.16%。根據主體工程設計和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兩處棄渣場回填滿后將撒播草籽恢復植被,以保護渣場周邊生態環境,實現綠化環保、占補平衡。
5 結束語
天山勝利隧道工程具有建設規模大、棄渣量多、周邊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特點,其棄渣組成中花崗巖占比最高。對破碎、加工后的棄渣集料進行篩分、試驗,其中粗集料可用于填筑路基,細集料壓碎值、密度及亞甲藍值等指標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可用于路基填筑和橋梁、隧道澆筑。截至目前,天山勝利隧道棄渣經過破碎、加工、篩分后,已有198萬m3用于烏尉高速公路K97+809.5~K102+120標段的路基填筑,填筑路基長約3.41 km,利用率達86.09%;已將隧道進口段188.20萬m3含泥量大的棄渣回填至K45+000、K66+425棄渣場。天山勝利隧道棄渣的綜合利用貫徹落實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改善了棄渣處理與利用方式,推動了水土保持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目前,天山勝利隧道仍在建設期,在未來施工過程中將繼續推動棄渣資源化綜合利用。
[參考文獻]
[1] 汪立韜,肖輝杰,辛智鳴,等.烏蘭布和沙漠綠洲區典型農田防護林帶風速流場數值模擬[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2 21(4):11-19.
[2] 陳小軍,蘭俊太,王笑然,等.高寒高海拔區棄渣堆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綜述[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 41(6):105-108.
[3] 鄭江坤,張鴿,曾倩婷,等.棄渣場邊坡草本植物根系力學及土壤抗沖性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22,20(6):59-66.
[4] 黃少雄,陳記,劉明,等.高速公路隧道洞渣綜合利用管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9,15(12):306-309.
[5] 王帥兵,王克勤,李叔東,等.云南省2012—2016年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22,20(6):50-58.
[6] 涂圣武,沈正偉.宜興至長興高速公路江蘇段隧道洞渣綜合利用研究[J].江蘇建筑,2022(增刊1):86-91.
[7] 嚴志偉,劉大剛,趙大銘,等.鐵路隧道棄渣的本地資源化利用[J].環境工程學報,2022,16(5):1649-1656.
[8] 連杰.隧道花崗巖棄渣在遵秦高速公路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22:9-57.
[9] 郭天雷,盧陽,張怡.西南山區高速公路建設棄渣有效管控辦法探討:以四川九綿高速公路項目為例[J].亞熱帶水土保持,2022,34(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