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模式;水土保持;石嘴山市
[摘 要] 石嘴山市韭菜溝、歸德溝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項目采取科學合理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布設多種水土保持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后項目區每年新增保土量20.91萬t,新增保水能力11.01萬m 新增水土保持造林面積4.79 hm2、種草面積25.51 hm2、封禁治理面積987.63 hm2,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改善了小流域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B"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12.021
[引用格式] 景立新.石嘴山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24(12):79-80.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起步階段和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重要“窗口期”,發展需要項目,項目推動發展,石嘴山市韭菜溝、歸德溝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項目正是服務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項目。
1 小流域基本情況
根據《石嘴山市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成果》,韭菜溝、歸德溝小流域屬于大峰溝流域,位于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洪積扇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地處賀蘭山洪積扇高階地與黃河沖積平原過渡地帶,毗鄰北武當廟景區及旱生植物園。韭菜溝位于北武當森林公園東側,主溝道長6.34 km,流域面積約為20.39 km2,溝道局部緊鄰煤機廠鐵路專線;歸德溝位于北武當森林公園西側,主溝道長21.45 km,流域面積約為15.33 km2。兩條溝道交匯于煤機鐵路專線涵洞處,最終流入星海湖。項目區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年降水量190 mm,大陸性氣候特征十分明顯:春暖而風多,氣溫回升快;夏熱而短,較為溫潤;秋涼而早,天氣晴爽;冬寒而長,雨雪稀少。海拔1 170~2 340 m,土壤垂直分布比較明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別為山地灰鈣土、普通山地灰褐土、中性山地灰褐土和山地草甸土。自然植被主要有短花針茅、戈壁針茅、沙生針茅、細弱隱子草、刺旋花、蓍狀亞菊、牛枝子、冷蒿、紅砂等,人工疏林以刺槐、新疆楊和沙棗灌叢為主。
2 治理思路
韭菜溝、歸德溝均位于大武口區北部,發源于賀蘭山東麓境內(大武口區),兩條溝道周邊分布著大武口區森林公園、北武當生態旅游區、北武當廟賀蘭山生態博物館等,借助賀蘭山東麓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現有的人文資源等,具備生態旅游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條件。2022年,石嘴山市開展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作,受客觀因素限制,溝道整治時未能全方位地將兩條溝道整治完善,遺留下了歸德溝兩側內邊坡植被稀疏、韭菜溝右岸直坎險工險段、韭菜溝右岸植被稀疏,以及溝道防洪能力不足、水土保持措施布設不到位等問題。石嘴山市韭菜溝、歸德溝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建設,旨在全面治理兩條溝道區域內水土流失,有效恢復和保護林草植被,實現水系安全暢通、岸綠景美,提升大武口區群眾生活環境質量。
3 主要治理模式
3.1 韭菜溝措施布置
3.1.1 工程措施
韭菜溝右岸直坎較高(5~20 m),極易發生垮塌和滑坡等災害,產生嚴重水土流失。因此,對右岸削坡后,按土石方平衡原則,以及植被種植相關要求,以現有邊坡為基礎,按照1∶1.5坡度削坡直坎上半部分,形成1∶1.5坡比的右岸邊坡。參照2022年韭菜溝治理50 a一遇防洪標準,采用漿砌石砌護韭菜溝左右岸坡腳,共1 880 m;參照寧夏中小河流治理案例,斷面形式采用梯形。護坡采用M7.5漿砌石,頂厚0.4 m,向坡面按照1∶0.3擴大到護坡底,砌護高度為1.5 m[1]。護腳采用漿砌石,埋深1.5 m,頂寬1.0 m,底寬1.0 m。根據《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技術規范》(SL/T 778—2019)要求,高邊坡整治時5~10 m設置馬道1道,最小寬度2.0 m,按照高差5 m布局要求,在韭菜溝右岸邊坡增設1~3級馬道。韭菜溝小流域內綠化灌溉采取滴灌,灌溉工程有調蓄水池、加壓泵站和管道等。韭菜溝新增6.2 hm2綠化,按照滴灌灌溉定額1 800 m3/hm2核算,年需水量為1.12萬m 歸德溝現有年蓄水量可滿足歸德溝和韭菜溝綠化的需水量。利用歸德溝沙坑右岸現有灌溉泵站,從泵站接PE110管道,在韭菜溝與歸德溝交匯處西北角布設灌溉分水閥井等,引水入韭菜溝,分別在韭菜溝右岸、左岸地埋(埋深1.7 m)布設DN100PE管道,右岸上坡頂、馬道支管上雙向布置滴灌管(長50 m),左岸雙向布設滴灌管(長50 m、間距1.0 m),右岸過水路面上游坡頂設置4 m寬自然級配砂礫石路共730 m。
3.1.2 林草措施
綠化時遵循適地適樹、本土適生的原則,以綠彩結合、季相分明為目標,結合場地,增加觀葉植物、地被花卉、骨架樹種,強調植物的群體美,強化植物復層結構。植物品種選擇鄉土樹種,兩岸邊坡馬道選用山杏、金葉榆等,錯層種植,打造花開兩岸的生態畫卷;坡面上在雨季人工撒播蒲公英、冰草、針茅和沙蓬(1∶1∶1∶1混播)種子,進行人工生態修復。在現有的巡護道路兩側種植垂柳,間隙種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在左岸邊坡二臺上種植榆葉梅,既能適應惡劣環境,又能綠化美化,增強水土保持功能。在右岸馬道上種植山杏(株行距1.5 m×1.5 m),坡頂上種植垂柳(株行距1.5 m×1.5 m),整治后右岸邊坡上撒播蒲公英、冰草、針茅和沙蓬(1∶1∶1∶1混播),提升邊坡植被覆蓋度。
3.2 歸德溝措施布置
3.2.1 工程措施
考慮歸德溝整治設計和邊坡穩定,垂直高度每5 m設置1級馬道,寬度2.0 m,馬道平臺坡頂向內傾斜(坡比為1%)。歸德溝沙坑為早期形成的采沙坑,沙坑內常年蓄積洪水、雨水和地下水,最小水位5 m,水量25萬m3左右。目前,歸德溝沙坑蓄水主要用于歸德溝兩側邊坡綠化,年用水量1.02萬m3左右。利用歸德溝沙坑左岸現有灌溉泵站,從泵站接PE110管道向東布設,在主管每隔100 m設置DN75PE豎管及出地栓,出地后接DN75PE支管(垂直干管),按照地埋高差7.5 m左右控制(基本保持與上游同一級馬道標高),在支管上雙向布置滴灌管(長50 m)。
3.2.2 林草措施
在歸德溝大橋至歸德溝沙坑東坡頂兩側邊坡撒播植草;在歸德溝巡護道路兩側喬木間撒播植草;左右岸邊坡上撒播蒲公英、冰草、針茅和沙蓬(1∶1∶1∶1混播),提升邊坡植被覆蓋度。
4 治理成效
4.1 生態效益
流域保水保土指標的計算采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技術標準》(DB 64/T 241—2018)中各項措施保水保土的定額來確定。表1為項目區(包含韭菜溝和歸德溝兩條溝道)保水保土指標計算結果。由表1可知,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每年新增保土量20.91萬t,新增保水能力11.01萬m 新增水土保持造林面積4.79 hm2、種草面積25.51 hm2、封禁治理面積987.63 hm2,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能夠極大地提高流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隨著小流域林草覆蓋率的增加,林草措施攔截坡面徑流和泥沙,減少地表蒸發量,提高土壤入滲率,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清潔水體,可使流域水生態向良好循環轉化,區域小氣候向良性方向發展,持續改善小流域內生態環境。
4.2 經濟效益
本項目的實施,不僅美化了項目區景觀環境,有助于推動北武當廟等周邊旅游業的發展和促進大武口區形象的提升,而且推進了旅游全域化建設,加快了石嘴山市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進一步夯實了發展基礎,同時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進而促進當地相關行業經濟發展。
4.3 社會效益
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小流域內的生態系統逐漸完善,有效提高了防御洪水和地質災害的能力,控制了水土流失,保護了水土資源。隨著小流域植被覆蓋率的顯著增加,還可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水質和自然景觀,調節當地氣溫,改善環境質量,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郭曉亮,何玉廣,劉靜,等.武寧縣洞口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模式探析[J].中國水土保持,2023(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