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一個重要論壇召開,國內六座城市隨之直接“起飛”。
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業務部、無人機工作委員會主任孫衛國在2024國際電動航空(昆山)論壇上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六個城市開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試點。試點文件對航線和區域都有相關規劃,對600米以下空域授權部分地方政府。
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六座城市這次“入圍”,也讓低空經濟這個新賽道再次升溫。為何是這六座城市,或許,與這些城市搶先布局有關。
2023年,合肥出臺《合肥市低空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之城”。今年7月,杭州印發《杭州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通過推進“基礎網”“航線網”“飛服網”建設,到2027年,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場(點)275個以上,開通低空航線500條以上。成都,憑借具備“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以及中航無人機、騰盾科技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上下游企業,奮力建設西部低空經濟中心……
這次六座城市提前試點,無疑將助力我國低空經濟發展進一步提質增速,在未來,也將更快地深度改變城市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
低空經濟是典型的新興產業,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從六座城市入選eVTOL試點,不妨再次探究低空經濟爆發背后動因。
低空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蓄積新動能
所謂低空經濟,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技術賦能,與更多經濟社會活動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容納并推動多領域協調發展的極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綜合經濟形態,具有明顯的新質生產力特征,發展空間極為廣闊。
2024年3月,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是國家從戰略高度出發,正式確立了低空經濟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角色與重要地位。
全國范圍內,各大城市積極競逐“天空之城”,科技企業紛紛在低空飛行器上投入研發力量,這一熱烈景象讓2024年成為“低空經濟元年”。11月,從在珠海召開的航展和上海舉行的第七屆進博會上,就能感受到這股熱潮。
首次設立了低空經濟館,無疑是珠海航展上的一大看點。展館里,四川沃飛長空瞄準“城市空中交通”,參展AE200航空器,這也是目前熱門的純電動有人駕駛載人eVTOL。據了解,eVTOL這類飛行器被普遍認為是未來城市出行的熱門選擇;小鵬汽車作為新能源車企,帶來“陸地航母”飛行汽車,不僅現場完成首次公開試飛,還簽下2008臺的“大單”;航天時代低空科技有限公司參展“九天航馭”—新一代智能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可在5平方公里區域內同時監控500架無人機……在低空經濟館里,近百家低空經濟企業現場比價格、聊合作,超100款無人裝備參展參演,這樣的“體量”再次印證低空經濟這個萬億賽道已經“卷飛了”。與此同時,現場的參展企業有騰盾、沃飛等這樣的“新力量”,也有小鵬、廣汽、吉利這樣的熱門車企,更有眾多“國”字頭央企赫然在列。從產品類型到企業數量,都揭示出珠海航展上低空經濟十分火熱。
在上海進博會上,也首設了“未來低空出行”專區。御風未來、時的科技等低空經濟企業同樣帶來了eVTOL樣機。值得一提的是,沃蘭特收獲意向訂單超165架,而御風未來則與浦銀金租達成戰略合作,后者意向訂單規模超10億元,可以說不少企業都滿載而歸。
這兩大國內頂級國際盛會上,均首次設立與低空經濟相關的專區,眾多參展企業在展會上頻頻斬獲“大額訂單”,這一連串的信號預示著低空經濟發展還將乘勢而飛。
事實上,低空經濟之所以能如此“展翅翱翔”,其背后的推動因素同樣是豐富多樣的。
從國家層面看,發展低空經濟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在2021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低空經濟”概念首次寫入了國家戰略。在這之后,與低空經濟相關的多個政策也接連出臺。在地方上,現在全國已有近30個省份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出臺相關政策。不難看出,低空經濟的高速發展深受政策的“紅利”。
從科技創新看,國家航空航天技術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日益成熟,這些利好“條件”也為低空飛行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神舟”問天、“嫦娥”攬月、“祝融”探火、“北斗”組網……浩瀚宇宙留下了中國科技力量身影,大量創新性的航天技術也匹配到了低空飛行中。再看新能源發展,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已突破1000萬輛。因為涉及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及電控系統等多個學科、產業,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新技術同樣也契合低空飛行技術需要。比如,低空飛行器采用電力驅動,汽車的固態電池就是低空飛行的重要動力源。
再從生產生活看,農林植保、消防救援等領域對低空飛行需求不低。在農業領域中,無人機施肥、種植已經日漸成為常態;在城市安防里,無人機可以實現空中巡邏、快速響應,既實現大面積快速巡查,還能節約人力;在物流領域發展低空經濟,能有效規避自然條件的限制,破解部分地區物流時效的短板……
低空經濟爆發成為“新風口”,是我國經濟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戰略選擇。特別是我國在自主創新的驅動下,科技實力持續飛躍,眾多科研成果加速且精準地融入生產實踐,這一進程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低空經濟”的強勢崛起。
成都作為試點城市競逐“天空之城”優勢明顯
此次論壇發布的六個城市里,成都入選試點城市,并不意外。
今年9月19日,2024中國(成都)國際低空經濟合作伙伴大會暨2024成都國際低空裝備及服務博覽會在成都召開。分享會上,眾多行業“大咖”就點出了成都競逐“天空之城”的優勢。
“成都低空經濟上游、中游、下游‘鏈接力’指數均與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共同處在全國第一梯隊。”作為中國城市臨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 北京臨空國際技術研究院院長、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馬劍在會上對成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在他眼里,成都優勢十分明顯:擁有較為完整的航空產業總體設計、總裝制造、系統集成和試驗驗證體系;60余所高等院校,人才資源十分豐富;成都開闊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提供了優渥的空域資源……
而此次成都獲得600米以下空域授權,可以預見,將進一步推動成都在物流、載人運輸方面的爆發。從布局到成為首批試點城市,成都等待這一刻已經久矣。
如果細看成都低空經濟發展歷程,也更能明白“入局”這一刻的欣喜。自2022年,成都就密集出臺了相關政策,如《成都市促進工業無人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實施細則》《成都高新區低空經濟發展規劃(2024—2028)》(征求意見稿)等;在產業招引上,聚集了縱橫股份、沃飛長空等9家整機制造業企業和110家上下游企業;在基礎設施上,除淮州機場外,成都還擁有新津、崇州天宮、龍泉驛洛帶、都江堰青城山其他4個通用機場,占地面積350余畝的青城山機場已完成備案……
今年6月,從洛帶通用機場起飛,按照2條路線執行成都市城市低空載人出行驗證飛行任務的場景還讓人記憶猶新。此次驗證飛行順利完成,無疑為成都在之后商業化飛行中的安全管理、航線開行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成都又印發《成都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放在此次成都成為六座試點城市之一的背景下,尤為適時且“恰如其分”。根據行動方案,成都將在實施空域使用增效行動6個方面,按照24條具體舉措入手,目標在2026年讓西部低空經濟中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相關數據顯示,成都2023年工業無人機產業鏈收入已超過100億元。而按行動方案,到2025年,成都低空全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面對萬億市場,成都憑借自身良好資源優勢,加速低空經濟“入場”,完全有機會從低空經濟這塊大蛋糕中取得亮眼成就。
想象一下,打著“飛的”出門上班、物流運輸從地上飛上天空……這些曾經存在于電影中的低空場景不久就將走進現實。未來,成都的天空將越發“忙碌”,市民生活的幸福體驗也變得更加多樣化。角逐“天空之城”,無論是成都還是國內其他城市,低空經濟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發展的“重要選項”,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新動力。
低空經濟,為何能爆發?一組組數據,一個個科研“成果”,似乎已經讓這個答案變得更加清晰起來。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劉楊)(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