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訓練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課程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需求,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改革和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在當前積極心理學盛行的背景下,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成為了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旨在探討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以期為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探索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心理學門類,[1]屬于心理學領域中的一股清流。它的出現對傳統心理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并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積極心理學強調的是人類積極的一面,注重挖掘和發展個體的優勢和潛能,是一種積極的人文關懷,是心理學追求積極幸福的一種新途徑。
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下,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技能,更需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成長。[2]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積極心理培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積極的人格特征。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的思政工作課教學模式創新,成為了高職思政工作課教育的重點課題。
同時,基于積極心理學的思政課方法創新也需要從教師的角度進行探索。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趣味和動機,促使每個學生主動性地讀書,在實踐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3]通過思政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啟發,培養學生的自我領導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心理基礎。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為思政課的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通過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探索,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鋪平了道路。希望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作用,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與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積極教育旨在幫助學生發掘自身潛能,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期達到改善學習成績、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習成果的雙重目標。在分析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們采用文獻研究法發現了積極心理素質教育在提升高職學生積極情感體驗和學習成效方面的有效性。
首先,積極心理學的教學方式側重于把握學生主體性,因此,有效緩解高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職業壓力和不良情緒,提高學生積極情感體驗和學習效率。[4]
其次,積極心理學減輕教師的職業壓力,也增加了教師職業幸福感,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5]
通過學習積極心理學,我們可以更好地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并且能夠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學與積極心理學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三、高職思政教學現狀
經過深入的研究,當前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一個就是思政課的普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門課的普及速度較快,而且受到了許多因素的影響。盡管每個地區的情況都會有一些不同,但是總的來說,這門課的普及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復雜性、簡短性、繼承性、開放性、理論性強、缺乏參與性,部分老師缺乏專業性存在職業倦怠,教學評價系統不完善等的特點。
作為高職教育的對象,高職學生的特點更是需要我們去分析和研究,調查發現,高職學生缺乏對于思想政治課程學習興趣,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意義理解”調查可發現,只有23.8%的同學認為學習思政課是為了養成關注時政的好習慣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45.1%的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是為獲得學分成功畢業,剩下31.1%的學生則認為思政課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幫助。且高中基礎知識的薄弱導致了高職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學習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本身基礎知識不扎實、自主學習能力弱、心理容易受挫,產生自卑的高職學生面對理論性強的思政課接受起來存在難度。
四、創新教學方法探索
(一)教學方法創新理論
本文旨在探討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心理學新理論,倡導關注人的優點和潛能,提出了一系列與傳統心理學不同的觀點和假設,對教育教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令人深感挑戰和意義重大。
首先,教學方法創新理論著眼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促進者。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潛能。在思政課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意識和情感控制,進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教學方法的研究強調教學的思想聯系實際。在高職思政課教育中,能夠通過指導學生應用所學思想理論研究和處理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技能和創新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深入思考和探討,形成良好的思辨習慣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此外,教學模式創新理論還注重教育過程的情感教學。在思政課教育中,老師能夠利用情感化的教學方式和親和力強的教學風格,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然后,教學方法創新理論還強調了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當注重運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法,如作業評價、口頭表達測評、個案的考核等,全面客觀地考核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和引導,幫助他們不斷地完善和提高。
最后,教學方法創新理論實踐探索,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思想需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需求,真正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
(二)實踐探索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思政課堂的教學方法需要充分融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實踐探索過程中,關鍵在于將教學目標與積極心理學理念相整合,確保每個教學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現實體驗和內在需求。基于此,設計了一套具體的教學實施策略。
首先,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確保其符合學生的發展階段和心理成長路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實際應用,引導學生理解積極心理學如何在個人生活和社會互動中發揮作用。緊接著,整合積極心理學中關于自我實現、積極情感及人際關系的理念,確保這些理念能夠全面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
接下來,在課程設計階段,創造性地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要求學生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要求他們在班級內外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借此來訓練他們的群體協作意識與社會知識。此外,通過構建包容、開放的互動環境,鼓勵學生表達自我,實現個體價值的提升和發展。
為了確保上述策略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持續的實施,包括積極心理學的原理在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和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對各個環節和學員的成績做出即時評價,適時通過反饋調整教學模式。確保每一步驟都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態度的培養與個性的發展。
在課程結束階段,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并鼓勵分享自己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做好了經驗總結,以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模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需要從多個方面全面推進,不僅需要關注教學方法的創新,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發展,這樣才能使思政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更有針對性與實效性。本文主要為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希望本文的研究與課程實施策略能夠對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張麗.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 6(12):36-37.
[2]李立輝.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喀什大學,2020:7-9.
[3]劉婷婷.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渤海大學,2019:60-61.
[4]高仲.積極心理學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尋[J].知識文庫,2021(21):109-111.
[5]趙菁,張磊.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分析[J].情感讀本,2022(21):16-17.
(作者簡介:米熱班·艾尼瓦爾,新疆科信職業技術學院的講師,教育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