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沉浸式教學法能增強教學的親和力,提升學員的獲得感。為解決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情境、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不斷優化,進一步提升沉浸式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法|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
政治理論課作為軍隊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為戰育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論性較強,教學難度較大。而沉浸式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致力于將課程理論“沉浸”于社會實際,引導學員“沉浸”于教學過程,有助于提升學員的獲得感。
一、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運用沉浸式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是推進軍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的時代要求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當下,要真正發揮好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就要深化教學創新,讓課程“活”起來、“動” 起來。沉浸式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借助模擬真實情境或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學員營造廣維度、立體化的沉浸式場景,通過課前前置學習、課中互動探究復習、課后社會實踐體驗等途徑,激發學員深度學習和主動學習,實現知識傳授、價值觀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機結合。
(二)是提升教學沉浸度和學員獲得感的現實需求
學員的獲得感主要包括理論學習的充實感、價值共鳴的愉悅感、境界提升的滿足感和參與社會的實在感等。VR 技術、全息投影等信息技術實現了現實與虛擬、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沉浸式教學情境,能將理論知識具象為可視、可感、可聽的場景,學員親身體驗、主動探究,通過與同學密切協作、與教員深度交流,沉浸于教學過程和社會實踐中,加強了學員的情感認可、理論認同、實踐認知,提升了學習獲得感。
(三)是形成新型教學主客體關系的客觀需要
沉浸式教學法推進教學的主客體關系從二元對立走向交往主體。教師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價值觀的引領者,幫助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自主探索和學習。學生則成為學習環境的體驗者和學習的投入者。師生都是沉浸式教學的全方位主體,在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始終進行著平等對話、心靈溝通、情感共鳴和智慧共享,構建起新型的教學主客體關系。
二、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運用沉浸式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教學主體雙向互動不足
沉浸式教學旨在構建師生間的一種雙向交互的主體間性關系,學員在教員的引導下進入現實或虛擬的沉浸式教學場域,通過思考體悟,自主建構學習內容和意義。師生雙方共同接受活動信息,在相互平等的交流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但由于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運用沉浸式教學尚處在探索階段,教員對沉浸式教學的內涵把握不夠深刻,對沉浸式教學設計的深度不夠,致使在實踐中還存在著教學主體轉化度不足,師生雙向互動不足的情況,學員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無法滿足學員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學過程的沉浸度不足
由于多種原因,在當前沉浸式教學實踐中,教員更傾向于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情境和案例,或選擇較易組織的小組討論、演講辯論等形式,對于組織難度較大的情景劇、社會調查等形式嘗試意愿不強。沉浸式教學形式的固化和單一導致學員參與積極性降低,影響了教學的沉浸度。此外,以虛擬現實設備為基礎的教學環境,目前在大多數軍校中仍較為匱乏,直接影響了學員的沉浸體驗。同時,沉浸式教學評價還存在著評價設計不夠合理、評價主體不夠多樣、評價指標不夠全面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沉浸式教學效果的客觀分析和評估。[1]
(三)教員組織實施能力不足
沉浸式教學要求教員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而當前部分教員組織沉浸式教學的能力不足。比如,沉浸式教學設計不夠系統和精細,致使學員的沉浸度和獲得感欠佳。此外,教員為營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學習情境,會涉及VR設備等新興技術工具的使用,而在當前,部分教員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和實踐經驗,對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沉浸式教學感到力不從心。
三、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運用沉浸式教學的對策思考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沉浸式教學理念
“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核心在于重視個性差異,尊重學生自主性,促進其全面成長和發展。教師與學生相互理解、平等互動、積極溝通、共同進步。
深度參與的沉浸式教學模式是師生共同構建的。從教員角度來看,教員不再是教學的“獨奏者”,而是扮演著與學員相同的“學習者”角色,與學員平等交流,和諧互動,引導他們更加專注地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師生共同探討理論觀點,解決問題困惑,實現教學相長。[2]從學員角度來看,新時代軍校學員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渴望在學習中展示自我。沉浸式教學開放性更強,學員可以自由地交流互動,不同觀點的交鋒也有助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認同,增強了學員的學習獲得感。在沉浸式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得越充分,越能發揮思想交流、情感共鳴、價值引導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學員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全面發展,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虛實結合”的沉浸式教學情境
沉浸理論強調通過創設真實或虛擬情境,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具象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踐體悟中提升愉悅感和獲得感。除“思政小課堂”之外,應將教學情境延伸到社會空間和網絡空間中,盡可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增強教學的沉浸度。
沉浸場景的創設可以“虛實結合”。一方面,可在校園內利用院史館、校風校訓墻等開展軍人戰斗精神和職業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可利用軍校駐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戰場遺址等實踐教學場所,[3]引導學員在參觀體驗中堅定強國興軍信念。也可把課堂設置在田間地頭、科技場館等,讓他們深度體驗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社會現實,以便形成深刻的理論認知。此外,可通過VR、傳感等智能技術營造虛擬教學情境,實現與歷史人物、時代楷模、行業標兵等進行“對話”,讓師生實時進入事件場景。如在講授“偉大建黨精神”時,教員可采用3D建模技術真實還原中共召開“一大”的會議場景,讓師生感悟革命先輩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4]以激發學員對黨絕對忠誠的人生追求。
(三)設計“多元交互”的沉浸式教學活動
沉浸式教學的“多元交互”主要體現在學員與教學環境之間的自然交互以及師生之間的主體交互,通過參與“多元交互”的教學活動,實現思想啟發、情感互通、價值引導。
在政治理論課中運用沉浸式教學,教員應聚焦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元交互”的教學活動。以《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講解“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為例,課前準備階段,可通過愛國主義歌曲、戍邊軍人視頻等感性教學材料的浸潤,使學員對愛國主義形成感性認識,達到情感認可;課中實施階段,可通過“問題鏈”教學方式,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師生共同沉浸于理論思辨。如,教員根據課程內容設置“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內涵是什么?”“如何理性愛國?”“新時代革命軍人如何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等問題,通過組織辯論賽、課堂演講、情景短劇等,引導學員將愛國主義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課后拓展階段,可設計多種實踐教學活動,如師生在網上共同“云參觀”博物館、科創基地,觀看愛國主義影視作品等,在豐富的課后實踐活動中,深化理論認知,增進情感交流。
(四)構建“四位一體”的沉浸式教學評價
沉浸式教學評價應立足“技術”“內容”“交互”三個維度,主要從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手段的實施以及學員對課程的滿意度、學習動機和沉浸體驗效果等方面,來綜合評估教與學的效果。
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差異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5]探索“知識與能力、認知與踐行、線上與線下、個人與團隊”四位一體的評價模式。從主體、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指標,通過教學平臺和測評工具,借助大數據、學習關聯分析等技術,采集和分析學員課前、課中、課后數據,通過學員、小組、教員等多元評價主體,從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認知轉變、能力體現、實踐成效等維度,對學員個人、小組以及教員進行定性定量評價。重點考察學員的沉浸狀態,了解學員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情況、共情程度、理解層次等方面的變化,分析其學習狀況,并將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師生雙方,幫助教員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設計,增強沉浸式教學的成效。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韓沁雯.沉浸式教學賦能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及路徑[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23(3).
[2]蔡文璞,祝小寧.沉浸式教學助力高校思政課改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8).
[3]操菊華,王喜樂.“大思政課”視域下思政課沉浸式教學探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
[4]佩京生活科技.VR南湖一大模擬系統,弘揚紅船精神[EB/ OL].(2021-06-18)[2021-06-18].https://www.sohu.com/ a/472788723_120724281.
[5]胡曉靜.沉浸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23.
(作者簡介:朱燁昕,法學碩士,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