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全球化與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正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往往較為單一,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和情感認同需求。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探討了創新實踐活動在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方面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國家和民族的理解與認同。本文提出了設計和實施創新實踐活動的具體路徑,以期為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思政課|實踐活動|創新研究|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旨在通過系統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民族認同感。然而,面對新時期多元文化的沖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方面顯得有些乏力。大學生作為知識型社會中的重要群體,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也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其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已成為高校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思政課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核心價值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在于培養學生深刻的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系統學習國家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學生能夠認識到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背后的力量,從而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這種情感上的認同感,使他們更愿意關注國家未來的發展,并在思想深處形成對國家的歸屬感和熱愛。
在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保持文化自信。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學生通過對本國歷史與現實的學習,逐漸發現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這種認知不僅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也強化了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此外,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與國家大事,通過討論和實踐,使他們更全面地了解國情,明確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這一教育過程不僅在情感上激發學生的共鳴,更在行動上推動他們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在未來的學習與職業發展中更好地服務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核心作用,正是通過認知與情感的結合,幫助學生在個人成長中實現與國家發展的有機統一。[1]
(二)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實施中的挑戰
盡管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具體實施方式卻面臨諸多局限。首先,教學方式過于單一,過分依賴課堂講授,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不高,難以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鳴。其次,教育內容相對僵化,主要集中在歷史和理論的傳授上,學生難以將知識轉化為切身體驗,導致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此外,課堂互動不足,許多高校的思政課程并未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與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這些因素造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未能充分顯現,使得教育活動對學生的內心影響有限。因而,僅靠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愛國主義教育亟需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需求
當代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表現出多樣化的需求,渴望更為豐富和生動的學習體驗。許多學生希望通過親身參與活動加深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認同,如參觀歷史遺址、參與社會實踐等,這類活動能讓他們從情感上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深層意義。除此之外,學生也期望愛國主義教育與當今社會熱點緊密結合,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代入感。例如,結合當前科技進步、國家成就以及全球挑戰的主題,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因此,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順應學生的需求,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和內容,探索更多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
二、創新實踐活動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實踐活動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實踐活動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首先,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體驗,從而深化他們對愛國主義的情感認同。例如,通過參觀歷史遺址或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到國家歷史的厚重和民族發展的艱辛,這種直接體驗帶來的情感共鳴遠勝于單純的課堂教學。此外,實踐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使他們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正是通過這些親身體驗,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從而在情感和認知上形成更深刻的愛國情懷。[2]
(二)創新實踐活動在激發學生主體性中的巨大潛力
創新實踐活動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展現出激發學生主體性的巨大潛力。通過引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對象,而是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這種參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還能使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意義。例如,在愛國主題的社會調研中,學生需自主選擇課題、設計問卷、開展訪談,并最終形成報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實踐能力,還增強了對國家發展的理解和責任感。
此外,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以愛國主義視頻創作比賽為例,學生通過構思、拍攝、剪輯等環節,需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將個人理解轉化為生動的表達方式。這一過程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性認知。
(三)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新實踐的多樣化路徑
高校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首先,利用國慶節、紀念日等契機組織升旗儀式、主題演講、紅色歌詠等活動,增強學生對國家歷史的情感認同。其次,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和博物館,通過真實場景激發情感共鳴。此外,結合社會服務與志愿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區、農村開展支教、公益服務等,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最后,創新文創活動形式,如短視頻大賽、藝術展覽等,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興趣,提升吸引力。多樣化的實踐路徑能夠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實現教育感染力與成效的雙提升,為國家培養具有愛國信念的優秀人才。
三、愛國主義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實施路徑
創新實踐活動在高校思政課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堂體驗,也能夠更深刻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具實效性。為提升高校思政課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以下是具體的實施路徑。
(一)明確活動主題,貼近學生需求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主題選擇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教育效果的深度和廣度。活動主題的設定不僅要緊密結合當代社會熱點,還需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確保教育內容既富有吸引力,又能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情感認同。例如,圍繞“祖國的未來與我的夢想”這一主題,可以組織演講比賽和征文活動,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對祖國未來的設想和對國家發展的關注。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發展與個人命運的緊密關系,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3]
另外,結合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如國家重大節日或國際性話題,可以通過策劃系列活動來深化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我和祖國一起走過”的主題活動,結合慶祝活動,回顧國家發展的歷程,幫助學生感知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未來發展的潛力。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感性地認識到自己的成長與國家進步息息相關。
(二)豐富活動形式,增強學生興趣
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可以讓高校思政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具吸引力,幫助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深化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革命遺址或歷史紀念館開展“紅色之旅”,讓他們在參觀革命歷史現場的過程中感受國家發展歷程中的艱辛與榮耀。在參觀過程中,通過專業的導覽講解,學生們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革命先烈們的奮斗故事,將課堂上抽象的愛國理論知識轉化為具象的情感認知。同時,參觀結束后學生可以撰寫心得體會或分享見聞,通過記錄與分享進一步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使愛國情感更加持久和深刻。
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志愿服務和社會調研相結合,也為思政課堂提供了有效的實踐路徑。高校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或鄉村,進行扶貧幫扶等社會調研,讓學生直接接觸并觀察國家政策對基層民眾生活的實際影響。例如,通過寒暑假開展扶貧調研活動,學生們在鄉村與基層干部、農民的互動中切身感受到國家政策對改善民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調研結束后,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調研結果與體會,將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所見所感反饋到課堂討論中。此類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社會認知,使他們真實地體會到國家在民生建設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讓學生在情感上建立起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形式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更多創新空間。高校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主題活動,如愛國主義短視頻創作比賽、線上知識競賽等。這些活動形式能夠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尤其是對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較為熟悉的年輕人。通過鼓勵學生利用創意和技術手段,將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理解轉化為生動的視覺作品,不僅能增強活動的趣味性,也能讓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在更廣泛的學生群體中傳播。
例如,通過線上平臺舉辦“我與祖國共成長”視頻制作比賽,邀請學生用視頻記錄自己對祖國的情感、對家鄉發展的觀察,或講述個人成長與祖國發展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創意表達,深化了對國家歷史、文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理解。同時,線上活動也突破了傳統課堂教育的空間限制,使更多的學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4]
(三)優化組織管理,提高教育實效
要確保愛國主義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需要在組織和管理模式上優化資源整合、學生自主參與及反饋機制。高校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與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社區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社會資源為思政課堂注入更豐富的內容。在國家重大紀念日,高校可以與當地博物館合作,安排學生擔任志愿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幫助參觀者更好地理解國家歷史與革命精神。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與服務的機會,也幫助他們在真實的互動中深化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讓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產生更深刻的教育效果。
管理方式上,鼓勵學生自主策劃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參與感與責任感。高校可以組織活動策劃大賽,讓學生根據課堂上學習的內容,設計適合不同場景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我與我的祖國”微電影制作比賽。學生在微電影制作過程中,需要搜集資料、編寫腳本、剪輯影片,不僅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在創作中表達了對國家歷史的獨特體會與認知。這樣的自主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在實踐中形成更深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完善反饋機制也是確保活動不斷改進的重要環節。高校可以在活動結束后,組織座談會或發放問卷調查,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以便根據反饋調整活動設計,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在一次紅色基地參觀后,學生建議加入更多小組討論與互動環節,學校隨即在下次活動中增加了討論和交流的機會,以此來強化活動的參與感和教育效果。通過資源整合、自主組織和反饋機制的共同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中的影響力和長效性將會得到有力保障,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家國情懷,并在生活中自覺踐行愛國精神。[5]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實踐活動不僅需要在活動形式、內容和組織管理上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優化,還需要注重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確保活動能夠真正觸動學生內心,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通過這些創新路徑,高校能夠有效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為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青年才俊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思政課程中承載著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的重要使命。通過創新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局限,更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深刻感悟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通過多樣化、互動性的教育形式,學生在參與中體會到愛國主義的深層意義,使得愛國情懷在他們心中得以根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需要不斷完善資源整合、自主組織和反饋機制等方面的模式,使教育內容與當代學生的情感需求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從而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建立起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民族的使命感。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李夢歌.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策略優化研究[D].信陽師范大學,2024.
[2]許珍珍.“大思政課”語境中創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探索[J].時代報告,2024(09):137-139.
[3]李姍姍,郝儒杰.高校思政課有效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法》探賾[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04):138-143.
[4]王琪禹.愛國主義情懷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及路徑探賾[C]//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鑄魂育人·融合創新:思政、黨建與文化文藝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遼寧科技學院,2024:4.
[5]李丹鳳.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創新與實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39(02):113-118.
【基金項目:“三全育人”理念下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育發展研究 2023年度校級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YJY/2023B20);“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思政育人場域化體系構建研究 2024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24SJSZ0759)】
(作者簡介:陳琳,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