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在內的新疆總體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從高速度發展逐步向理性發展、質量化發展模式轉變,這一轉變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較多,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整體因素、也有地方性局部因素。為此,文章在考慮約束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因素的同時,結合巴州經濟相關調研結果和巴州當前經濟發展現狀,從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保證生態環境污染消納能力、建設規?;图s化的生態工業園及結合國家“雙碳”目標促進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幾個重要實現途徑,闡明了區域性碳達峰與碳中和所需要的具體實現方法和實際減碳量,為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水資源配置;污染消納能力;生態工業園;區域綠色經濟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提出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取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可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意義,發展的模式也從粗放型經濟模式向高質量經濟模式轉變?;诖耍狙芯扛鶕椭萁洕l展的顯著特征及巴州經濟相關調研結果,結合巴州當前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了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也迎合了我國實現“雙碳”達標的戰略目標。
二、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之一——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
巴州作為新疆重要經濟發展基地,其水資源狀況與新疆水資源狀況完全相同,巴州水資源對其工業、農業、城市建設及旅游等支柱性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從巴州水資源數據可知,巴州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敏感度與其他地州基本相似且顯得更高。
目前,巴州的九個縣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資源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的現象。2019年巴州新增高效節水面積30.67萬畝,減退灌溉面積25.970萬畝。巴州實際灌溉面積730.7萬畝,其中耕地灌溉面積513.203萬畝、林地耕地面積97.033萬畝、園地灌溉面積110.080萬畝、牧草地灌溉面積9.384萬畝。2019年八縣一市污水排放總量11547萬噸,其中庫爾勒市地區廢水排放量最多,為9530萬噸,占總排放量的82.53%;博湖縣地區廢水排放量最少,為84萬噸,占總排放量的0.73%;其他地區占總排放量的1.38%至5.06%。巴州水資源主要依靠降水形成的雪融水,水資源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表1給出了多年來的平均降水量形成的平均水資源總量。
表1中巴州總水資源量數據顯示,有較大部分地表水資源難以被開發利用,主要有羌塘高原區18.56億立方米的地表水資源處于羌塘高原盆地,為國家級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生態平衡所需,難以進行其他目的的開發利用,還包括天山山脈有20.37億立方米水資源處于天山高原盆地,難以開發利用。水資源水質不好或其他原因難以利用的水資源共計9.89億立方米,加上大河滲漏水量估計約為3.99億立方米至7.43億立方米,以上四項合計約為52.81億立方米至56.25億立方米。
從供水側分析,目前巴州總供水量約為44.23億立方米,在總體供水量中,來自水利工程地表水量為34.7056億立方米,占供水總量的78.45%,利用地下水源水供水量9.299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21.02%。其他水源供水量0.2326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0.53%。從用水角度分析,巴州用水量與供水量基本持平,巴州社會經濟用水總量約為44.23億立方米。在當前水資源條件下,如果發展高耗能和高耗水的工業經濟則需要進一步開拓潛在水資源,這種開采方式可能會影響到區域生態健康和其他地區水資源需求。
因此,為保證巴州經濟穩健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應當重點關注水資源的配置能力與利用效率,構建區域經濟與水資源之間的協調和適應性發展格局,客觀認真采用以水利部門調查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水資源負荷特征進行全面調查。在當前條件下,水資源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在現有水資源總量條件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巴州農業用水占水資源總量的90%以上,灌溉用水是挖掘水資源潛力的重要方面,實踐表明開展滴灌和噴灌能夠節水50%左右,水資源節約空間較大,巴州在進行規?;I建設特別是建設規模化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產業時,應當同步建設效率化農業灌溉體系,利用節約的農業用水供給工業發展用水,同時建設廢水循環利用的高效體系,以保證巴州經濟發展的水資源需求,從而從根本上實現巴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之二——保證生態環境污染消納能力
從全新疆視角分析,根據中科院石玉林團隊的中國陸地生態環境安全分區綜合評價結果,新疆地區除了伊犁谷地為安全區域以外,塔城-阿勒泰地區處在不安全狀態,天山北坡區域處在很不安全狀態,南疆地區處于瀕臨危急狀態,東疆處于危機之中,研究表明了新疆生態脆弱的現實情況。事實上新疆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各地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明顯等問題,水資源的長期超采是導致各地州生態環境退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各地政府下大決心采取措施進行整改,生態環境情況有了較大改善,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仍需要考慮各地州的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污染排放的容納能力,否則就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巴州地處南疆經濟帶核心區,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巴州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巴州各縣市屬于干旱和極度干旱地區、降雨量少、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對水資源敏感度高,整體生態脆弱,降水較少的現實條件導致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因此,要實現巴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考慮巴州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護和修復脆弱生態環境,對降雨量少導致的環境自修復能力差的問題要通過發展荒漠植被的方法進行逐步改善。在建設和發展高耗水和高污染工業時,必須綜合考慮巴州干旱和極度干旱現實情況,認真全面評估全州生態環境對工業污染的承載力的問題,建立各縣市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詳細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全州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按縣域、按階段構建三大納污系統(水系統、大氣系統、土壤系統)的污染可容納量具體指標及其區域空間分布的量化指標。
巴州具有獨特的石油、煤炭及生產原料性資源,發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具有充分生產要素資源條件,巴州為區域經濟發展制定了石油化工的計劃和長期發展規劃,但在發展的同時需要保護好巴州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迫切需要巴州各縣市樹立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切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性條件,確定并優化巴州石油化工等能源相關產業的適宜性發展規模與布局,促進巴州石油化工等能源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步發展,以適應性發展規模保證巴州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
四、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之三——建設規?;图s化的生態工業園
本研究通過對巴州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巴州水資源雖然短缺,但相比南疆其他地州,水資源相對豐富且節約空間較大,比較適合建設具有資源集約利用功能、生態保護雙向功能的旱區生態工業園。本研究認為生態型工業園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模式可以力推巴州有效縮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因為巴州已經具有豐富的工業園建設經驗,各縣市已經為工業園區建設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工業園的初期發展速度過快和發展規模較大,造成工業園區規劃相對滯后、企業生產工藝水平相對較低和產業鏈條短、資源利用壽命周期短等問題。由于產業規模和聚集度不高,造成能源和水資源等重要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循環利用受阻,而工業園區的經濟使命使其外部效應不斷增加;園區的生態建設和農業反哺效益十分有限,產業鏈視角的工農業互惠聯系基本脫節,助農效益有限。由于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較短,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的約束作用不斷顯現,加之受上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配置能力的約束,園區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巴州建設生態型工業園有兩種方法可以借鑒:一是現有普通工業園的生態化建設。通過生態化建設賦予這些工業園應有的生態功能和所需要的資源相關產業鏈,無論從生態和生產鏈方面都能夠在工業園內實現集約化生產過程,其生產過程本身就體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可以大大縮短巴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二是直接建設生態型工業園的模式。結合巴州長期發展目標,新引進的生產企業直接入駐生態工業園,要建設具有生態功能的生態工業園,以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企業生產的最大耦合,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保證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受水資源和生產工藝的約束,巴州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不能要求完全達到國家和國際標準,建議結合巴州實際,建設符合巴州生產標準的生態工業園并逐步改進達到國家標準。同時,結合國家對綠色經濟發展的要求,預計巴州生態工業園建設能夠以較強優勢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對南疆其他地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示范作用。
綜上分析,巴州生態工業園建設的可行性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已經建成的現有工業園提供了充分的可參考的運行經驗,為工業園的生態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生態工業園能夠集巴州經濟發展的各種關聯要素于生態工業園區本身,生態工業園的助農外延功能能夠有效助力各縣市許多鄉鎮的農村振興,如結合產業鏈的鄉鎮企業發展等;三是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極大迎合了巴州各縣市長期提倡的節約生產要素資源的方針政策,能夠借助各類生產要素資源的集約和節約空間,協調發展各縣市鄉鎮工業和農村生態環境;四是生態工業園的建設能夠引領巴州經濟穩步發展、有效降低水資源和其他資源的不穩定對經濟的動態影響;五是生態工業園建設能夠促進巴州各縣市工業和農業生產的耦合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各自高度獨立的發展現狀,惠農型生態工業園對全州經濟和生態建設的促進作用更直接、穩定、功效更顯著,非常符合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此外,考慮到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涉及工業設施、資源配置、經濟技術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事實上其建設過程是多技術交叉應用的重要實踐,這對巴州各縣市技術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巴州經濟發展具有多重推動作用。
五、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之四——結合國家“雙碳”目標促進區域綠色經濟發展
首先,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度迎合了當前國家和當地政府提出的“雙碳”達標的現實需要,也是巴州經濟發展中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的實際需要。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區域性“雙碳”達標兩項工作相結合,能夠體現出兩項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目前巴州各縣市城鎮居民對“雙碳”相關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含義并不十分了解,對與此相關的植被碳匯功能及其重要性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或完全不了解,環保綠化和節能減排意識不強。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需要與巴州“雙碳”達標問題相結合,通過“雙碳”達標工作過程與標準,連帶實現巴州產業經濟的優化調整,并從產業節能角度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項工作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其次,作為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區域性“雙碳”達標工作的任務重、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其中植被匯碳功能對“雙碳”達標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工作中必須加以關注。巴州植被匯碳量受水資源約束較大,考慮到巴州屬于水資源匱乏的干旱和極度干旱地區,其生態環境對水資源高度敏感。整體分析包括巴州在內的南疆,近年來南疆部分地區國民經濟用水量超過“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這些地區的部分生態用水被擠占,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和沙漠植被根系淺層蒸發水被隔離,胡楊和梭梭等沙漠植被干枯,沙化嚴重,導致多方面的社會問題,其中巴州和南疆水資源超采和植被減少是導致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因素,部分嚴重地區的狀況已經影響到人們生產生活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研究認為碳排放量是影響“雙碳”達標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巴州現存各類工業園較多,有些工業園分布在干旱和極度干旱地區,工業園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趨嚴重的環境外部效應,從而實現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雙碳”達標的關鍵問題就是要全面構建全社會節能、節水和減排的社會格局。
最后,作為居民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認識,需要對“雙碳”的概念與實現過程及與其相關的植被匯碳效益等問題進行廣泛且詳細的宣傳工作,使巴州居民充分認識區域綠化對區域植被匯碳功能的量化關系,切實了解植被對生態環境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促進作用,教育城鎮居民樹立植被保護意識,這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雙碳”達標工作涉及部門多、社會影響面廣,預期能夠產生多重正向連帶效益。目前巴州在內的南疆各地州政府和鄉鎮部門同時肩負著振興農村和發展綠色經濟的雙重任務,本文提出的兩項工作同時進行、共同運作的方式將直接助力巴州和南疆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并使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雙碳”達標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地方政府提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雙碳”達標的基本評估依據,這項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確定“雙碳”達標計算中,需要同時考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這里建議可用于實際的“雙碳”時限內的減碳量,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巴州綜合涉碳特征的確定。這個問題是確定“雙碳”達標減碳量的量化基礎,涉及巴州各縣市的社會經濟分類別整體碳排量的確定、植被碳匯與新能源減碳效應及涉碳政策法規應用效果。二是“雙碳”達標重要影響因素的確定。這個問題是碳排量調整目標與程度的重要依據,涉及巴州各縣市按類別屬性和排碳量界定各種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等級標準,并根據上述界定、按標準分別劃分碳達峰的重要影響因素和碳中和的重要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交叉影響源,對其結果進行影響因素等級劃分和類別順位排序,同時確定植被碳匯與新能源減碳對“雙碳”的影響效應。三是巴州各縣市減碳總量的確定。這個問題關系到整體計算的實際應用可行性,需要根據巴州各縣市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雙碳”時限點減碳量的約束值,其中包括巴州各縣市計劃發展模式下各類影響因素在“雙碳”時點的預測碳排量,包括各縣市“雙碳”達標約束的最大容許碳排量,同時需要考慮“雙碳”時點植被碳匯與新能源減碳效應的計算問題。四是達標縣域篩選與年度化減碳量。這個問題涉及“雙碳”達標縣市的篩選與未達標縣市的年度化減碳任務,這是巴州整體“雙碳”達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需要劃分巴州的“雙碳”達標縣市和未達標縣市,并根據上述結果,分別確定未達標縣市的碳達峰和碳中和達標的年度化減碳量,這里需要注意“雙碳”時限的約束。五是設計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的評估標準。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雙碳”達標兩項工作協調實施的整體可行性問題,其中涵蓋巴州“雙碳”達標的評估標準設計、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的評估標準設計。在評估設計中需要考慮荒漠植被匯碳與新能源開發減碳的最大預期效應,同時考慮社會節能節水綠化的附加減碳效應及政策法規和優惠稅收的減碳效應。
六、結語
綜上分析,本研究根據巴州經濟發展的進程和特點,探索了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一是生產要素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主要涉及巴州能源資源利用和管理的規范化,是保證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依據;二是考慮產業間資源生產的耦合問題,探索巴州產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產鏈,從而延長資源利用壽命周期,避免由于各種因素產生的行業間資源的分散且單獨利用的現象,最大程度實現生產鏈耦合;三是密切關注三次產業結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盡量避免重要生產要素資源分布與產業分布不協調、缺乏整體經濟的資源適宜性發展規劃等問題,以資源可持續支撐為基礎,從根本上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縮短區域經濟從“輸血”變“造血”的進程,盡快實現巴州經濟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熱依拉·依買爾,祖拉提·力提甫.新疆節能與環保型工業園的規劃原則探討[J].新西部,2018(09):23-24.
[2]周宏飛,吳波,王玉剛,李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生態建設的成就、問題及對策芻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01):55-63.
*本文受2022年度新疆科技學院校級課題資金“巴州經濟特征及其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途徑研究”(編號:2022-KYPT03)支持。
(作者單位:新疆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