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以及經濟政策的討論中,傳統的思維方式表現為一種偏簡單的思維定式,即用二分法來概括理論出發點和政策取向上的分歧。這導致無窮無盡的權衡取舍,如近期目標與長期可持續性、行動意愿與現實可能性、積極進取與底線思維等。
對于治理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理念和實踐,類似的二分法表現在以“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為主,還是以“消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為主這兩種政策主張間的對峙。這里,“積極”政策更注重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擴大宏觀經濟的就業需求,增加就業數量和提高就業質量;“消極”政策則更注重通過社會保障的方式,對失業者和就業不足的群體予以托底保障,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實際上,在促進就業和提供保障之間并不存在根本矛盾,當然也不應該形成任何程度顯著的對立關系。
從社會保障事業角度看,要破解這種傳統二分法對政策思路的束縛,根本上要確立一切從人民福祉出發的目的論,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認識論和方法論。既然促進就業和提供保障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福祉,那么,兩者的關系都不是此消彼長的,而是缺一不可的。
更進一步,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以動態的方式把握就業與社會保障之間的平衡關系,也有必要把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中“積極”這一特征賦予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不再與就業之間形成權衡取舍關系,反而可以達到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本身求而不得的效果。例如,社會保障的更加普惠化和普世化,可以減少不得已的低質量就業或勞動力市場退出,消除持續存在的人力資本缺口,從而增強失業者的再就業激勵,并幫助勞動者在接受教育、參與勞動力市場、從事養育和照護等活動之間自主抉擇和自由轉換,從而不斷趨向于行為能力的增強和自由的擴大。
以促進就業的政策思路治理失業本身、通過社會保障托底避免失業的后果,是達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只有兩者之間實現了無縫銜接,民生才得到充分的保障。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障也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消除現存的制度性障礙,兩者能夠共同構造一個完好社會的良性經濟循環。
宏觀經濟政策的各組成部分不應該畫地為牢、相互分割且孤立運作,政策工具箱越豐富越好,并且在運用上要善于在相互之間協同貫穿。例如,應對周期性失業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就其性質而言是數量調控,即通過擴大投資帶動就業復蘇。但在很多情況下,因失業、就業不充分或退出勞動力市場,有較大部分家庭的收入受損,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變得孱弱。特別是結構性失業不對稱地使一些脆弱群體陷入困境,比如初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通常面臨更高的失業風險。
蘭州大學 金祥義 張文菲
“間接數字化轉型、供應鏈外溢與企業出口貿易”
《世界經濟》2024年第10期
數字技術應用是推動出口貿易發展的核心模塊,供應鏈生產模式與數字技術應用的結合,為難以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提供了間接數字化轉型的機遇,進而對企業出口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結合中國海關數據庫和企業供應鏈數據,對供應鏈上企業間接數字化轉型與出口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
研究表明,間接數字化轉型能提高企業的出口規模,改善企業出口二元邊際。機制檢驗顯示,搜尋匹配改善效應、供應鏈效率提升效應、知識創新促進效應,是間接數字化轉型促進企業出口增長的重要渠道。供應鏈技術溢出帶來的貿易增長效應存在明顯鏈內鏈外傳遞現象,由此進一步推動企業出口貿易發展。
1 中國視谷 杭州數字經濟新地標
2 AI:讓科學發生革命的工具
3 科技創新生態圖譜
4 從王星記、張小泉到阿里巴巴、海康威視
5 螞蟻集團:微塵啟航,科技翱翔
6 高新區(濱江):科創蓄勢未來
7 促進數實深度融合 開拓產業創新之路
8 蕭山:一個工業強區的數智愿景
9 智能物聯:制造業轉型之路徑
10 機器人產業:蓄勢賦能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