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監督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充分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高校作為黨在教育戰線的基層組織,如何提升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效能,對于高質量培育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高質量發揮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功能,高質量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工程,高質量實現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準確把握高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辯證方法,抓住掣肘高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提升高校監督工作主觀能動性,最大化釋放監督效能,保障和促進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黨對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在高校落地生根,以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教育強國建設意義重大。
〔關鍵詞〕高等院校;精準監督;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明確提出“九個以”的實踐要求,“以自我監督和人民監督相結合為強大動力”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有權力的地方就要有監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權力的監督”。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龍頭,承擔著服務支撐國家戰略的艱巨而光榮的使命,因此,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完善高校監督體系建設是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保障,對于建成教育強國意義重大。
根據中央和地方巡視高校黨委反饋意見來看,高校在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落實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師德師風和校風學風建設、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仍有不足,科研、基建、招生等重點領域腐敗問題仍有發生,校辦企業、合作辦學等領域廉潔風險比較突出,“四風”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還有反映,這些不足和問題,迫切需要高質量的監督工作推動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監督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注重把握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隨著高校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高校監督工作的主體、內容、形式、導向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十八大以前,更多依靠紀委監督的單一模式逐步轉向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其他各方面監督貫通協同的全面監督模式。特別是隨著高校紀檢監察機構推進“三轉”、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監督工作的主體更加明確、職責更加清晰、效果更加明顯。
但是,現實中看,仍然存在全面監督的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尚不完善;監督的主動性和接受監督的自覺性不強,存在不愿監督、不敢監督、抵制監督;不同監督主體的協同性不強,監督合力尚未充分釋放;監督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不強;監督存在表面化、短視化傾向等現象。究其本質,主要是思想、制度和環境問題。思想統一了才能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強思想建設的關鍵就是要真正強化科學理論武裝,并用之指導實踐。制度完善了才會對權力運行形成有效和有形制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各監督主體信息溝通、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機制,完善監督合作機制、紀檢監察監督與巡視巡察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等有效銜接機制,形成整體優勢和監督合力。環境清朗了會使“硬杠杠”變為“軟約束”,加強環境建設的關鍵是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良好育人環境。
二、高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注重把握現實和可能的關系
邁向新征程,我國高校正在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持續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然而,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我們離建成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流的學術科研體系、一流的教師隊伍體系、一流的管理服務體系仍然存在差距。立德樹人要求還沒有真正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人才培養舉措還沒有真正融入學科、教學、教材、管理體系設計各方面。原始創新能力、健康學術生態、有效學術治理仍需不斷提升。教育評價改革,破除“五唯”,使人才稱號回歸榮譽、學術,加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建設等任務仍需深化推進。管理服務環節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存在,重點崗位的廉潔風險仍然突出,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有待加強。在現階段高校發展的現實條件下,盡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面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但是依法依規管黨治校的現代化大學治理方式已經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高校的領導、管理和監督的制度機制正在健全完善,高校中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其他監督貫通協同的合力作用正在逐步凸顯,這些因素為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注重把握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形式上,巡視巡察、信訪舉報、現場檢查、座談交流、實地調研、談心談話、請示報告、審核把關、征求意見等,都是監督的手段和方法,目的都是通過監督保障上級決策部署貫徹落實,通過監督讓權力得到規范行使,通過監督解決師生的急難愁盼問題。
內容上,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實施,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發展,培育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都是監督的內容。與此同時,這些大概念在實施層面還會存在諸多細化內容。可以說,監督內容是覆蓋高校高質量發展方方面面的,靠一種形式、靠一家單打獨斗是不行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用制度的籠子管住權力,用法治的韁繩駕馭權力”。高校中各級黨組織、紀檢組織、黨的職能部門、行政部門、教職工代表大會、專門性委員會、專門的議事協調機構、黨員和師生、社會輿論等,都是監督主體,都有權利對高校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提出意見和建議,都有權利對存在的違規違紀行為進行抵制和檢舉。監督主體的不同會導致監督形式和監督的關注點不同。要想監督效用最大化,首先要優化監督形式和監督內容的匹配度,充分發揮不同監督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明確聯合執紀執法的線索范圍、啟動方式、報告程序、責任權限等,強調執紀審查主體責任不變、協作力量共享,使得監督工作上下“一盤棋”,既橫向到邊,又縱向到底,全覆蓋、無死角。
四、高校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注重把握破與立的辯證統一
要堅持破立并舉。既能在發展階段中破,推動事物發展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前進。又能在不斷發展中立,以長遠的戰略思維和系統思維健全完善大學全面監督體系。
一要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監督工作的全面領導,黨對監督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大學監督治理體系的關鍵和根本,要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開展監督工作,要抓住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
二要深化高校紀檢監察機構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改革和建設,高校紀委是黨在高校的專責監督機構,協助黨委在監督工作中發揮主導作用,高校紀委要加強與教育部門派駐紀檢監察組以及屬地紀委監委的溝通協調,準確把握精準監督的策略要求,以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紅利破解監督難題。
三要把精準監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兩點之間找好自身結合點,防止在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上監督泛化、虛化、弱化。
四要把精準監督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作為重點,真正把“兩個維護”落實情況貫穿監督工作始終,準確把握提升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的短期任務和長期目標,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難啃的硬骨頭”,緊盯“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要把精準監督“一把手”和領導班子作為著力點,“一把手”違紀違法最易產生催化、連鎖反應,要依據《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等黨內法規制度,對“關鍵少數”進行嚴格監督,聚焦動議、決策、執行,聚焦事前、事中、事后,聚焦任職、履職、離職,通過抓住“一把手”來管住其他班子成員,提升自上而下的監督效能,改進“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薄弱環節。
六要把精準監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違規違紀行為作為抓手,緊盯意識形態風險、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選人用人和領導班子建設等問題,緊盯招標采購、資產管理、后勤基建、校辦產業、附屬醫院、科研經費使用等廉潔風險較大的部位。
七要把精準監督院系黨組織政治功能作為基礎,院系黨組織政治功能發揮不夠是導致高校“特殊論”的誘因之一,應精準監督院系黨組織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保證監督作用發揮等情況。
八要把改進優化精準監督的制度機制作為動能,健全黨委領導、支持、監督紀委工作的領導機制,落實監督執紀工作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的領導體制,改進自上而下組織監督的工作機制,用好黨的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工作領導小組協調會商機制,構建校園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常態研判機制,做實領導干部插手干預重大事項記錄制度,完善黨風廉政意見回復制度,探索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和決定重要事項通報機制,優化年底述責述廉制度等。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