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接受5A與5R護理干預對其負性情緒、自護能力、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于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81例UC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接受平衡腸道微生態、調節水與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41例)患者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40例)患者接受5A與5R護理。兩組患者均自入院后持續干預至出院后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自護能力、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結果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炎癥性腸病自我效能量表(IBD-SES)及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均P<0.05)。結論 5A與5R護理干預聯合應用于UC患者有利于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自護能力、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 ; 5A護理 ; 5R護理 ; 負性情緒 ; 自護能力 ; 自我效能 ;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5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2.0130.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2.04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結腸,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等,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因此治療的同時常需要全面的護理干預來輔助改善患者癥狀。常規護理干預可以滿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患者的舒適度,但其主要側重于疾病的治療和日常生活護理,對患者的自我管理方面的關注較為欠缺[1]。5A與5R護理干預包括詢問(Ask)與相關(Relevance)、評估(Assess)與風險(Risks)、建議(Advise)與益處(Rewards)、幫助(Assist)與障礙(Roadblocks)、隨訪(Arrange)與重復(Repetition)5個方面,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其中5A護理旨在以患者為中心,涵蓋了從了解患者情況到提供持續護理支持的全過程,能夠確保護理的連貫性;5R護理強調將護理措施與患者的疾病狀況、個體需求及康復目標緊密關聯,從不同角度幫助患者認識疾病,聚焦護理效果;兩者聯合干預有助于為UC患者康復創造良好的條件[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5A與5R護理干預聯合應用于UC患者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于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81例UC患者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65歲,平均(56.55±2.34)歲;梅奧(Mayo)評分[3] 4~11分,平均(8.01±1.04)分;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18、23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66歲,平均(56.27±2.55)歲;Mayo評分4~12分,平均(8.04±1.02)分;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19、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 [4]中UC的診斷標準,且經內鏡與病理學組織檢查確診;⑵存在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和腹痛;⑶活組織檢查呈現出固有膜內彌漫性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浸潤。排除標準:⑴有腸道手術史;⑵合并胃癌、穿透性潰瘍、幽門梗阻等消化道嚴重并發癥;⑶合并感染性疾病。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本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平衡腸道微生態、調節水與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⑴飲食護理:①利用健康管理類APP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如疾病活動期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緩解期逐漸增加蛋白質的攝入。②建立患者飲食打卡群,督促患者分享自己的每日飲食情況。③營養補充新方式,提供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飲品或補充劑。⑵健康宣教:①通過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推送科普動畫視頻給患者。②舉辦互動式健康講座,設置問答環節、案例分析環節,加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理解。⑶心理護理: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以熱情、耐心、和藹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交流,在患者入院時,詳細地為患者介紹醫院環境、醫護團隊,使患者盡快熟悉環境,減輕陌生感帶來的焦慮。②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當發現患者情緒低落時,可以通過分享成功治療案例鼓勵患者,或者引導患者進行深呼吸來緩解緊張情緒。
觀察組患者接受5A與5R護理干預。⑴詢問(Ask)與相關(Relevance):詢問與患者病情相關的生活細節,如日常使用的餐具材質、近期旅行經歷、工作狀態等;詢問癥狀相關表現,包括腹痛的具體部位、程度、腹瀉的次數、大便性狀、癥狀出現的時間、頻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過敏史,以全面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詢問心理感受,詢問患者看到關于UC相關信息時的感受。⑵評估(Assess)與風險(Risks):①進行全面的身體評估,對患者進行與UC相關的基因檢測,評估患者的遺傳易感性;②腸道微生物組評估,通過糞便樣本分析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組成;③韌性評估,評估患者面對疾病和生活壓力時的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④情景模擬評估,設置與UC患者日常生活相關的情景,通過其模擬操作評估疾病認知找出問題。⑶建議(Advise)與益處(Rewards):①建議患者進行食物不耐受檢測,避免食用不耐受的食物;②建議患者采用富含抗炎食物的飲食模式,如增加攝入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增加益生菌的攝入,以調節腸道菌群;③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建議進行散步、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進行床上或椅子上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練習;④建議患者定期進行復查并做好藥物管理,按時服藥且不要自行停藥或更改藥物劑量;⑤對患者的積極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獎勵,增強其治療信心和動力。⑷幫助(Assist)與障礙(Roadblocks):①幫助患者理解治療的目的和預期效果,讓患者對治療過程有清晰的認識,例如對于使用生物制劑者,詳細說明生物制劑的作用機制與如何正確注射;②協助患者建立治療依從性監測機制,如設置提醒鬧鐘、使用服藥記錄卡等;③通過手機應用程序督促患者記錄每天的服藥情況和癥狀變化;④幫助患者了解最新UC疾病知識和治療進展,鼓勵患者關注專業的醫學網站和社交媒體賬號,獲取更多的疾病信息和康復經驗。⑸隨訪(Arrange)與重復(Repetition):①利用視頻通話功能進行遠程隨訪(15 min/次,1次/2周),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并給予反饋和指導;②定期重復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建立微信群并轉發科普視頻,強化其對UC的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③通過設置提醒功能或發送短信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對患者的健康行為進行持續的干預和強化;④重復強調心理因素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讓患者認識到保持良好心態的必要性,并學會傾訴、寫日記、自我鼓勵等調節方法。兩組患者均自入院后持續干預至出院后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負性情緒。于干預前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患者的負性情緒,滿分100分,負性情緒與得分均成正比。⑵自我護理能力。于干預前后使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6]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包括健康知識水平(68分)、自我概念(32分)、自護責任感(24分)、自護技能(48分),自我護理能力與得分成正比。⑶自我效能。于干預前后使用炎癥性腸病自我效能量表(IBD-SES)[7]評估患者自我效能,包括壓力與情緒管理(9~90分)、醫療護理管理(8~80分)、病癥管理(7~70分)、緩解期維持管理(5~50分),患者自我效能與得分均成正比。⑷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后使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8]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生理職能(0~20分)、生理功能(0~50分)、軀體疼痛(0~10分)、總體健康(0~25分)、生命活力(0~20分)、社會功能(0~10分)、情感職能(0~15分)、精神健康(0~25分)、健康變化(0~5分),生活質量與得分均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ESCA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IBD-SES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UC發病機制復雜,通常及時治療的患者病情控制較好,但仍需護理干預措施輔助其康復。常規護理干預強調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保障安全,多側重于維持營養平衡、提高舒適度及增強信心,而對病情差異考慮不足,且并未側重患者心理彈性干預,因此療效欠佳。
5A和5R護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通過冥想、聽音樂等方式緩解;同時該干預方法在生理方面可以協助患者服藥、進行傷口護理,在心理方面可以協助患者進行放松訓練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5A干預還會關注UC患者的生活習慣、家庭支持系統、心理壓力源等,5R干預則可將方法處所述措施與患者的這些個性化評估結果緊密聯系起來,使得護理能夠精準定位患者的需求,為每個患者制定獨特的護理計劃;且其通過定期對患者進行護理指導,兼顧了患者在疾病管理過程中的其他需求;此外,對患者的積極行為進行鼓勵也可以增強患者的信心和動力[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ESCA、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針對UC患者,采用5A與5R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IBD-SES可用于量化UC患者在疾病管理方面的自我效能,能夠明確患者在應對疾病復發時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采取積極措施進行應對[10]。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IBD-SES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針對UC患者采用5A與5R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分析其原因可能為,5A聯合5R護理干預中詢問和相關干預可以明確積極治療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從而使患者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治療和護理中;評估和風險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警惕性,促使其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建議和回報干預有助于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念、增強其動力和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幫助和障礙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克服困難,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其應對能力;隨訪和重復干預有利于讓患者感受到護理的連貫性,鞏固患者的行為改變,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11]。
綜上,5A與5R護理干預聯合應用于UC患者有利于改善其負性情緒,且可提升自我護理能力、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受到影響,后期需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進一步明確5A與5R護理干預在UC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劉玉, 劉晨晨, 剛俠. 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在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 2024, 49(6): 789-793.
谷楠, 盧靜, 閻莉. 5A+5R護理模式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心理狀態、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20, 26(4): 497-501.
宋澤軍, 張明君, 任渝棠, 等. 改良Mayo內鏡評分對潰瘍性結腸炎有較高的評估價值[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22, 42(7): 997-1005.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J]. 中華炎性腸病雜志(中英文), 2018, 2(3): 173-190.
王龍, 張雪, 韓晶, 等. 中國癌癥患者病情知情程度與生活質量焦慮抑郁情緒及尊嚴感的相關性研究[J]. 河北醫學, 2019, 25(12): 1945-1950.
李瀅, 潘玉升, 韋薇, 等. 個性化健康教育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護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8, 35(12): 1745-1747.
許冰, 唐玲, 李艷林, 等.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的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2, 50(9): 1062-1064.
陳天佳, 周云仙. SF-36量表用于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量測定的效果評價[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37(6): 802-806.
刁童妍, 聞新麗, 任策. 5A+5R護理模式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2, 7(8): 152-154.
曲文巧, 張超, 景麗偉, 等. 聚焦解決模式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20, 36(33): 2580-2585.
田曉庚, 張秋君, 劉方, 等. 5A+5R護理模式聯合飲食護理在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的應用效果[J]. 河南醫學研究, 2023, 32(7): 1326-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