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光榮夢想,肩負使命重任,攻堅之年的遼寧制造業正意氣風發、矢志前行。
制造業是遼寧的傳統優勢,也是遼寧的鮮明標識,更是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和希望所在。遼寧聚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目標定位,一手抓穩增長,一手抓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發展先進制造業取得了新成效。
先進制造業發展基礎不斷鞏固
遼寧省制造業基礎穩固。從規模看,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25.6%提高到2023年的27.5%,今年上半年提高至28.4%,高于全國2.2個百分點。從投資看,1—9月,全省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9%,高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4.1個百分點,上拉全省固定資產投資3.4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比重達到56.7%,成為工業投資增長的“主力軍”。從結構看,通過加快建設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產業集群,今年1—9月,高端裝備、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現代優質特色消費品營業收入占比分別達到27.3%、47.5%、28.5%和24.7%,較2023年年底分別提高1.6、1.3、1.5和1.2個百分點。22個產業集群規模突破1萬億元,實現營收占全省規上工業約61%,其中10個戰略新興產業集群規模占比34%,首次超過三分之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20家,居全國第7位。全省技改投資增長19.9%,沈陽市、大連市成功入選全國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數量居全國首位。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
以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為重點,促進“智改數轉網聯”。今年以來,新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個,累計達到40個,接入企業14747家,標識注冊量22億個。沈飛民機5G工廠、鞍鋼冶金生產管理平臺等12個項目獲評工信部2023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新增丹東高新區、錦州濱海新區等12個省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累計達到27個;新增營口自貿區工業互聯網平臺等27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達到104個。盤錦入選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培育2個智能光伏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支持2024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在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成功舉辦。舉辦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接交流大會,舉行重大戰略合作項目及集體簽約儀式,“撮合”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打造“小場景 大場面”。全省規上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4.1%和80.8%,超過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先進制造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遼寧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雙螺旋”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成遼寧省高性能膜及膜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遼寧省鈦產業創新中心,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累計達到13家;獲評2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累計達到24家;推動4戶企業升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到47家,建設沈陽化工大學校企合作委員會,累計3家。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921家,累計達到4277家;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83家,累計達到246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累計達到296家。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8個,累計達到38個,新增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60個,累計達到148個。今年1—9月,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高于全國4.2個百分點。在科技創新引領下,遼寧新興產業進一步壯大。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化制造能力和產業配套體系,是繼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大重點地區。盤錦中藍電子生產的手機相機馬達產品出貨量位列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全國手機攝像頭馬達有九成是遼寧生產;成大生物是全國第一大狂犬疫苗生產商;東軟醫療CT多次填補國內空白。
維護國家“五大安全”
能力持續提升
原材料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遼寧省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國第二位,是國內同時具備油田、管輸俄油、海上進口油等多源頭原油加工能力的唯一省份,乙烯、PX、PTA產能均居全國前列。粗鋼、鋼材產量均居全國第四位,遼寧省在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鋼、汽車鋼、軍工用鋼等方面具備優勢。“大國重器”不斷“上新”,遼寧省是全國能夠同時生產殲擊機、航母、核潛艇等國之利器的唯一省份,大型石油和化工裝備、電力裝備等成套裝備水平國內領先,數控機床、機器人等通用裝備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大船的首艘國產航母、沈飛的航母艦載機、沈鼓的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北方重工的國產化盾構機、特變沈變的±1100kV特高壓換流變壓器、中國航發研發的“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國之重器”在遼寧問世。
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
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將4個萬億級基地和22個重點產業集群作為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形成了省級領導牽頭抓、行業部門專班抓、地方政府具體抓的工作格局,建立了“21位省領導+7個省直部門”工作推進機制。今年上半年,各位省領導帶領專班共開展相關調研109次,走企業、進園區、謀項目、促對接,協調解決19個方面34項重大問題。22個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成效顯著、亮點迭出,成為當前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最宏大、最生動的實踐場景之一。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4年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集群名單,包括35個集群,遼寧的沈大工業母機集群、沈陽航空集群、大(連)盤(錦)綠色石化集群等3個集群入選,數量居全國前列。同時,遼寧制定出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指導推動新型工業化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充分發揮“數字遼寧 智造強省”專項資金撬動作用,制定了2024年穩增長獎勵政策,出臺了支持廢鋼產業發展政策,有力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保障了工業經濟平穩增長。
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新高地
遼寧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按照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要求,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
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抓住“兩新”“兩重”政策機遇,推動技改和“智改數轉”步伐,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擴大標識解析和“星火·鏈網”應用規模,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進“燈塔工廠”“黑燈車間”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梯度培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向“未來”發力,打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機器人、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節能環保、軟件、工業互聯網、氫能等戰略新興產業和細胞治療、元宇宙、深海深地開發、柔性電子等未來產業。
加快提升先進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雙螺旋”發展,聚焦產業基礎能力“小弱散”問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工業“六基”,滾動推進一批重點項目,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聚焦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建設重大技術裝備創新中心、試驗驗證平臺,支持重大技術裝備工程化應用。聚焦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持續實施創新攻關“揭榜掛帥”項目,創建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首臺(套)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研制應用,支持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
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依托遼寧省大型央企密集優勢,推動打造“航母型”龍頭企業,爭取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一席之地。力爭打造更多的鏈主企業,激發集聚效應,推動聚鏈成群,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鞏固鏈主龍頭企業在同行業競爭地位。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更多瞪羚、獨角獸企業,推動成為龍頭企業。
加快提升先進制造業國際化水平。充分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契機,積極推進向北向東開放,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精準開展招商引資,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外企投資興業。同時,要支持優質存量外資外企深耕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