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加強烈,更加豐富多樣,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迫在眉睫。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華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蘊,不斷推動文化繁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機制作出了部署,我們要深入領會其精神內涵,優化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產品,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保障。
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
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勢在必行。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深入了解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確保文化供給和需求精準對接。推動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建設;推進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建設,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探索利用城市書房、商業綜合體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延伸服務觸角,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二是創新對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引導、扶持和組織機制。尊重群眾的自主創造性和多樣化需求,擴大群眾的參與度,以此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三是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細化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配套政策和相關法規,明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方式和途徑;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激勵機制,使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有章可循。
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
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文藝創作生產是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一是堅持“二為”方向,推出更多優秀作品,激發人民群眾精神力量。完善文藝創作生產規劃,發揮重點選題、重大項目引領帶動作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愛國主義題材、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等劇本的創作;重視和加強反映百年奮斗目標、國家振興發展、英雄模范人物等現實題材劇本創作,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二是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的評價激勵機制。加快建設適應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建立科學、公正、透明的文化人才評價體系,讓文化作品真正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三是完善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的保障機制。完善對各類文藝團體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文化領域職業道德建設和行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建強管好各類文藝陣地和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平臺,為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
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機制
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深度體驗日益增長,成為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的重要力量。一是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趨勢。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文化產品創意能力和表現張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挖掘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激發文化產業新動能。堅持科技賦能,運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場館數字化改造,積極引進虛擬現實、三維實景等,強化云展覽、云演出、云講解等服務功能,豐富展示場景,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提升傳播效果。二是提高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文旅需求,重點關注可以形成消費新場景、能夠提升文旅活動質量的產品,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挖掘和提煉旅游資源,依托文化提升旅游,通過旅游傳播文化,發揮旅游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一是做好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推動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傳播動能,多措并舉做好闡釋推廣。準確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民族精神力量。二是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改革。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的關系,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通過利用、發展增強保護意識、凝聚傳承合力。三是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堅持黨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保護傳承工作始終。深刻認識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營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良好氛圍。四是讓文化遺產賦能美好生活。深入挖掘、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讓文化遺產進一步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更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五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依托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典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提煉中華文化符號,展示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的發展脈絡,闡釋中華文明的深厚內涵,彰顯中華文明的特質與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在提煉展示中華文明標識和文化精髓基礎上,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作者單位:遼寧省公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