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將“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體制機制之一,表明了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為改革的重要體制機制之一,表明了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新一輪改革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認識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意義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有助于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釋放農村巨大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促進工農城鄉循環,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我國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關鍵在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助于有效實現并不斷擴大農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筑牢在我國超大規模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基礎。
保障發展安全的必然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上邁出實質性步伐,有助于在確保耕地面積的同時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盤活土地資源、激活土地要素,激發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壓艙石”。
準確把握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要求
堅持穩中求進。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首先穩住關乎“國之大者”的“三農”基本盤,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等政策法律,鞏固農民群眾已經獲得的改革成果。同時,在解決“三農”短板上積極作為,加快落實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等新的重大改革任務,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以改革新進展進一步推進城鄉發展更加平衡、鄉村發展更加充分。
堅持人民至上。要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首位,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為農民增收拓新路、謀新機,全心全意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及時總結實踐中的好模式、好辦法。要尊重農民意愿,從他們的殷切期盼中找準改革切入點和突破口,把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讓廣大農民共享農村改革和發展成果。
堅持系統觀念。要注重系統集成、整體謀劃,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統籌協調城鄉改革發展。要以“三農”問題整體視角,統籌考慮農業和農村發展、公平和效率,協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改革任務,把筑牢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提高改革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確保改革舉措配套銜接、形成合力。
全力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部署
夯實鄉村經濟基礎。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發揮雙層經營體制優勢,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農業農村地域特色資源,發展高質高效農業,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培育鄉村文體旅等新產業新業態,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提升鄉村科技創新效能。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構建支持鄉村振興創新體系,提升創新整體效能。要加強農村教育投入,提升農村基層教育質量,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支持農業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打通科技成果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完善鄉村人才政策,育好用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鄉土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強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內外兼修,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和人居環境舒適度,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要推動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賡續發展農耕文明,提升農民文明素養;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厚植鄉村文化底蘊。要深化鄉村治理體系改革,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實踐,創新鄉村治理抓手載體,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