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施荒地村村干部牽頭成立了富農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并逐步形成“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先后榮獲“國家級示范社”“全國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示范社”等稱號。
施荒地村地處遼寧省調兵山市東郊,屬城鄉混居村落,村區域面積3.8平方公里。村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有黨員77人。2009年,村干部牽頭成立了富農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施荒地村創建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發展模式。
強堡壘提供有力保證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一是好班長精準落實政策。曾經的施荒地村是有名的集體經濟薄弱村。村委會主任施立武帶領村“兩委”成員研究政策、反復論證,謀劃成立了富農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原則下,發展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是好班子率先垂范。為打造更為堅強有力、公道正派、團結進取的村班子,施荒地村吸納優秀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青年進入“兩委”班子。他們均在合作社中兼職,只干活不取酬,贏得了群眾信任,為推動合作社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三是好黨員示范帶動。施荒地村高度重視黨員隊伍建設,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有效蓄積。2009年,村黨組織號召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群眾顧慮重重。70名黨員率先加入,并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首批164戶村民、1300畝土地入社。當年,水稻種植獲得大豐收,畝均收益達到1350元,入股合作社村民分紅平均達到504元。看到合作社收益良好,第二年,全村700戶村民、3000畝土地全部入社。
強主體創新經營方式
創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路徑,富農水稻合作社成為新型農業主體高質量運行的典范。
一是完善組織結構民主議事。為確保入社村民利益,科學有效管理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監事會、理事會,聘請會計2人,實行公司化管理。每年集體研究決定發展事項,監事會全面監督合作社運營。
二是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制訂了章程、發展規劃、年度業務經營計劃和內部管理規章等。明確每年從當年盈余(純收益)中各提取5%公積金和5%公益金,用于合作社購置固定資產,支持村集體公益活動。年底,形成“明白紙”發給農戶,清晰地列出生產經營事項的收入和支出,保證村民的知情權。
三是創新模式科學運行。合作社改變分散經營模式,組織全村實施土地連片規模經營。實行統一購種、統一育苗、統一作業、統一銷售。
四是支部引領堅定信心。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支部書記由施立武兼任。在黨日活動中,集中組織黨員到田間地頭學用政策、科技,研究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強項目推動產業興旺
突破自身,大膽探索,施荒地村將集體產業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一是突破傳統改旱為水。2009年,施荒地村爭取到了國家對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資金200萬元。利用項目資金實施旱田改水田,連片經營,機械作業。經水稻種植專家詳細評估,采取自流灌溉方式種植水稻,畝產收益由350元提升至500元。
二是擦亮品牌提高收益。為解決合作社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2014年,合作社投入500萬元,購置生產線,建成了占地14畝的加工廠。成功注冊了“兵山”品牌,并在2016年被評為遼寧省著名商標。“兵山”牌的大米、面粉、雜糧等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高。
三是拉長鏈條多元發展。大力推廣“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立體生態種植,開發了1000畝稻田養蟹、養泥鰍項目,畝均收益提升300元。打造綜合性商業街“施荒地大集”,營業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攤位1000余個,每年村集體增收近20萬元。村集體產業從單一的水稻種植逐步發展到加工、商貿,實現了產業發展的“接二連三”。
強后盾凝聚推進合力
在發展與進步的道路上,黨委和政府成為施荒地村發展的堅強后盾。
一是黨委、政府全力支持。為助力施荒地村水稻產業發展,調兵山市委、市政府積極協調,對施荒地村耕地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水稻畝產量由原來的5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推動施荒地村在全省率先試點宅基地流轉,促進施荒地村農工貿一體化建設。
二是部門協同助力提檔升級。農業農村部門為施荒地村引入智慧農業系統,小氣候氣象站、蟲情監測站、土壤環境監測點、視頻監控等智慧農業系統分布全村。水利部門連續3年累計給予334萬元專項資金,幫助施荒地村進行基本口糧田及配套水利設施建設、田間作業路修整,夯實了農業設施基礎。
三是產業聯合黨委激發新動能。施荒地村積極推廣“土地入股”模式,與周邊3個村屯組建跨村產業聯合黨委,覆蓋域外土地5000畝,形成規模效應。建設直播助農陣地,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切實有效地將“兵山”牌農產品輸送到全國各地。
強發展成效實實在在
黨群共富,高質量發展,施荒地村加快了振興的步伐。
一是村民多渠道致富。施荒地村村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形成了“合作社分紅+合作社勞動工資+外出務工收入+國家補貼”的四合一收入結構。目前,近80人在合作社務工,村民人均增收2.3萬元左右。
二是集體增收鄉村和美。經過多年發展,施荒地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潛力。村集體產業從單一的水稻種植逐步發展為加工、商貿一體化的綜合發展模式,收入連年增長。2024年,村集體年收入預計超60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35萬元。
三是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現在的施荒地村,匯集設施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于一體。全村耕地實現數字化全覆蓋,打造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體系,固定資產超800萬元。生產的稻米、面粉、雜糧直供大型超市、餐飲企業。
本欄編輯/邱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