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教育培訓是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提升黨員素質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黨大學習,沒有干部大培訓,就沒有事業大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員教育培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沈陽市大東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思想引領,以系統化建設為抓手,著力解決黨員教育培訓內容零散、施教不準、保障薄弱等問題,積極探索開展新時代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大東模式”。
優化內容設置,破解黨員教育
培訓方向性不強問題
“通過對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學習,深刻領會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我們要學用結合,一以貫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近期,在大東區“80后”中青年黨員干部培訓班上,學員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了討論,大家踴躍發言,氣氛熱烈。
明確方向性是優化教育培訓內容的重要舉措。大東區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首課、主課和必修課,通過調查研究,制訂培訓計劃、設置課程體系,讓培訓內容更加匹配黨員需求。
今年年初,大東區按照不低于全區各領域黨員人數20%的比例,組織各領域黨員線上填寫“黨員教育培訓調查問卷”,并組建調研組深入區直各黨(工)委就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進行調研分析,在全面了解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領導干部與老中青黨員特點及需求的基礎上,實施了“十百千萬 提質賦能”黨員教育培訓工程,對全區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全區重點工作中的黨員骨干和基層一線黨員骨干等開展“凝心鑄魂”“頭雁強基”“雛雁提質”“專業賦能”四大行動,20家區直單位重點面向以上3類培訓對象,共安排150期重點培訓班次,破解精準度不高問題。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大東區堅持把黨員教育培訓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圍繞“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要求,探索建立“1+7+N”課程體系,即向基層發布1個區級師資庫,為基層設置7節基礎課(圍繞理論武裝、思想鑄魂、黨建領航等重點教學專題,創新政治理論、黨性修養、革命傳統、形勢政策等7個方面教學基礎課),鼓勵基層創新N項能力提升課,推動黨性教育、政治理論教育、知識技能教育深度融合,系統抓實黨員教育培訓。同時,大東區對參訓黨員不定期開展跟蹤回訪、檢查評價,不斷完善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運行機制。
完善分類培訓,破解黨員教育
培訓針對性不強問題
為進一步深化黨建業務融合,區國資局黨委創新黨課形式,以“紅色領航、國資新程”為主題,以大東區優秀企業為依托,開展了集黨員隊伍建設、沉浸式體驗于一體的“行走中的黨課”,為國資系統黨員開啟了一段充滿科技魅力與教育意義的旅程,受到全體黨員一致好評。
面對各類黨員的不同需求,大東區一直堅持因需施教、因類施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教育。
在機關領域打造“悅讀書 閱大東”全民閱讀品牌,凝聚機關黨員知大東、愛大東、建大東的智慧和力量。在教育領域開展“三亮一創”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教師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對于骨干老黨員和特長老黨員,大東區依托老干部(老年)大學、老干部活動中心等陣地,開設形勢報告會、讀書班、警示教育等多形式課堂,開展“走進課堂”集中學。針對行動不便、年老體弱的離退休黨員,組建大東區“送學上門”報告團,為社區提供點單式服務,打造“行走”的課堂。
聚焦不同黨員的教育培訓需求,大東區注重因類施教,按照區級普遍培訓、基層黨委兜底培訓要求,在全區開展了“萬名黨員進黨校”活動。其中,區級舉辦各領域黨組織書記、中青年黨員干部、黨務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等培訓班13期,培訓近3000人;基層黨委累計開展教育培訓386期,培訓黨員近1.25萬人。對農村、街道社區、“兩企三新”等其他不同領域黨員,大東區也注重圍繞“訓什么、怎么訓、誰來訓”,制定差異化培訓課程,提高培訓針對性,有效解決“大水漫灌”問題。
創新培訓形式,破解黨員教育
培訓方式單一問題
“這次的培訓班太贊了,既有系統的理論授課,又有工具書式的按需教學、沉浸式的實地觀摩、互動式的案例模擬,簡直是干貨滿滿!”這是學員們的一致反饋。近期,大東區津橋街道舉辦了社區“兩委”干部履職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此次培訓旨在提高社區“兩委”干部的政治文化素養和履職服務能力,著力鍛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社區“兩委”干部隊伍。
自實施“十百千萬 提質賦能”黨員教育培訓工程以來,大東區不斷創新黨員教育培訓方式,通過設計小而美、精而特的教育培訓場景,設置多元化、實戰化的教育培訓考場,積極破解黨員教育培訓方式單一問題。 采取“理論輔導+討論交流+參觀見學”形式,常態化開展集中輪訓;采取“黨組織書記當老師、黨建陣地做課堂”方法,使基層單位黨員培訓更接“地氣”、更冒“熱氣”;采取“案例分享+書記沙龍+現場教學”形式,開展導師幫帶行動,力求課堂理論學習有深度,實踐教學有收獲;采取“線下共學、線上送學”打造多元化學習課堂,保證流動黨員學習不掉隊。
挖掘整合區內革命遺址、舊址等資源點位13處,形成“紅色資源圖”供各級黨組織打卡學習。打造現場教學點8個,助力黨員在看與學、思與行中知行合一。積極用好黨課、電教片等黨員教育載體,進一步激發全區黨員干部爭搶拼干事激情。
聚焦中心工作和群眾需求,科學設立共產黨員先鋒崗510個、劃定黨員責任區852個、設立先鋒工程項目397個,引導黨員亮身份、樹形象,比作為、創佳績。積極推進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工作,充分運用“四下基層”工作法,深入開展“黨派我來的 我是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和“敲門行動”“暖心行動”“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等活動,2024年,全區組建志愿服務隊393個,開展志愿服務23824次,解決群眾實際困難7947個,進一步加深了黨員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感知與認同。
不斷整合資源,破解黨員教育
培訓資源緊缺問題
為破解黨員教育培訓資源緊缺問題,大東區積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實現陣地、師資、經費等黨員教育資源區內循環使用。
采取專兼聘并舉方式,將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黨員領導干部、黨校老師、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先進模范人物、單位業務骨干、離退休黨員干部等60人納入“區級黨員教育培訓師資庫”,在對其進行培訓指導后,打造出“黨的理論”“黨章黨規黨紀”“知識技能”等九大類72堂精品課程庫,向全區發布,供基層點單。發布師資庫5個月來,60名黨員教育培訓師向區直單位授課150余場,覆蓋黨員6000余人。
積極發揮區委黨校主陣地作用,建強10個街道黨校分校,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學校、樓宇園區等轄區內挖掘出N個黨員教育學習點,形成“1+10+N”培訓陣地體系。同時,依托111個遠程教育教學點構建“網絡學習”陣地,形成“線上+線下”的黨員教育全覆蓋模式,讓黨員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教育培訓。
制定出臺《大東區黨建工作經費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按照機關和事業單位每人每年300元、每個社區(村)每年2萬元、每個街道每年4萬元的標準,落實以財政資金為來源的黨建工作經費。將社區(村)自留黨費比例提高到50%,“兩企三新”領域黨費做到百分之百返還,每年設立70萬元財政經費、60萬元黨費預算,全力保障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在各領域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