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規模化豬場中保育豬的飼養管理策略,分析了保育豬在生長期和育肥期的體重增長規律,討論了在機體組織生長過程中如何通過合理的飼喂策略和環境管理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發育,研究了保育豬體內水分、蛋白質、礦物質和脂肪等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揭示了這些成分在不同生長階段的變化趨勢。此外,本文介紹了保育豬的保健工作,包括免疫接種、藥物驅蟲和加強飼養管理,保證保育豬的健康。
關鍵詞: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飼養管理;保健措施
中圖分類號:S81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4)06-0065-03
作者簡介:李澤波(1989- ),男,本科,中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疾病防治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飼養已成為行業主流趨勢。保育豬作為養豬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育肥豬的生長性能和最終經濟效益。然而,在規模化飼養條件下,保育豬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環境應激、疾病風險、營養需求變化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保育豬生長發育受阻,甚至引發疾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傳統保育豬飼養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規模化生產的需求,亟需探索更加科學、高效的飼養管理與保健措施。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飼養管理現狀的調查分析,探討影響保育豬健康和生產性能的關鍵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飼養管理與保健措施,以期為提高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生產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1" 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的飼養管理
1.1 體重增長
保育豬體重增長是一個動態過程,根據體重的變化可以分為生長期和育肥期兩個主要階段。生長期是保育豬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主要目標是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發育,在這個階段豬的體重從20 kg增長到60 kg,生長速度相對較慢,此階段的管理重點在于提供均衡的營養,保證豬獲得足夠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從而支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發育。當體重達到60 kg后,豬的生長發育進入育肥期,體重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在體重達到90 kg時,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在此期間,豬的體重迅速增加,直至120 kg左右,但當豬的體重超過120 kg后,體重增長速度開始減緩。通過分析上述保育豬的體重增長規律,發現其在生長期體重增長相對緩慢,主要集中在骨骼和肌肉的發育上;進入育肥期后,體重增長速度顯著加快,特別是在90~120 kg;當體重超過120 kg后,增長速度再次減緩。因此,在育肥期,特別是體重達到90~120 kg的快速增長時期,豬場工作人員需要特別關注飼喂管理,制定合理的飼喂策略,幫助生豬提早出欄,提高生產效率。
1.2 機體組織生長
在生長期,豬的機體組織尚未發育完善,胃容積相對較小,導致日糧中的很多營養成分無法被充分吸收;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飼養員在日常飼養中要提供高營養水平的日糧,包括蛋白質、能量、礦物質、氨基酸在內的這些物質對于骨骼生長至關重要,通過合理配比這些營養成分,能有效促進保育豬的骨骼和肌肉發育,提高其生長速度。在環境管理方面,飼養員要為保育豬提供適宜的環境,配備相應的溫控設備,將豬舍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適宜范圍內。
當豬的體重達到60 kg時,其肌肉生長進入高峰期,肌肉組織迅速發育,生長速度明顯加快。為了充分利用這一生長高峰期,應采用限飼方法,根據豬的體重和生長速度,合理調整日糧的供給量,限飼日糧的能量水平應低于自由采食日糧的,但蛋白質和礦物質的供給量保持不變,從而保證肌肉的正常生長。同時,飼養員應密切監測生豬的生長狀況,定期稱重和記錄生長數據,以便及時調整日糧供給量。豬的體重增長到100 kg時,通常是最佳的出售時機,該階段機體的肌肉和脂肪比例已經達到較為理想的平衡狀態,肉品質優良,適合市場銷售。因此,規模化豬場應選擇在這一體重范圍內出售商品肉豬,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1]。
1.3 豬機體化學成分變化
在生長過程中,保育豬體內的水分、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等化學成分會發生顯著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保育豬體內的水分含量隨著體重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主要原因是隨著機體的不斷生長,體內脂肪和蛋白質等干物質的積累速度超過了水分的積累速度;在生長初期保育豬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較高,隨著體重的增加逐漸降低,當生豬體重達到45 kg左右時,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趨于穩定;保育豬體內的礦物質含量變化趨勢與蛋白質含量相似,即在生長初期較高,隨著體重的增加逐漸降低,并在體重達到45 kg左右時趨于穩定;保育豬體內的脂肪含量變化趨勢與水分、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相反,呈現先低后高的變化規律。在生長初期,豬體內的脂肪含量較低,隨著體重的增加,脂肪含量逐漸增加,并在育肥階段快速積累。在生長過程中,保育豬體內脂肪的組成也會發生變化,隨著體重不斷增加,體內的脂肪含量逐漸增加,尤其是在育肥階段,脂肪的積累速度加快;在脂肪積累的過程中,保育豬體內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逐漸增加,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則相對減少;隨著飽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保育豬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逐漸減少[2]。
2" 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的保健工作
2.1 做好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目前預防和控制豬場傳染病一種有效的手段,針對豬保育階段常見的季節性傳染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偽狂犬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對保育豬危害極大,建議在3日齡時對仔豬進行偽狂犬疫苗滴鼻免疫,56日齡時進行第二次接種,從而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支原體肺炎是保育豬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嚴重影響豬生長發育,建議在7日齡和21日齡分別進行支原體肺炎疫苗免疫,以降低發病率;豬瘟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對豬場危害極大。建議在28日齡和63日齡分別對豬接種豬端疫苗,以確保其獲得足夠的保護力;口蹄疫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對豬危害極大,可以在49日齡和70日齡分別進行口蹄疫疫苗免疫,從而預防口蹄疫的發生;圓環病毒病和藍耳病是保育豬常見的病毒性疾病,嚴重影響它們的健康和生長發育,通常在14日齡時接種預防圓環病毒病和藍耳病的疫苗,左右各一針,以降低發病率[3]。
2.2 定期對豬群進行藥物驅蟲
在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豬群的生產效益,其中,寄生蟲病是威脅保育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若不加以重視和控制,將導致豬群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降低,甚至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寄生蟲病種類繁多,對育肥豬危害極大。除了常見的胃腸道寄生蟲,如蛔蟲、鞭蟲等,還有豬囊蟲病、弓形體病等嚴重威脅豬健康的寄生蟲病。這些寄生蟲不僅會掠奪宿主營養,造成豬消瘦、貧血,還會破壞組織器官,引發炎癥、潰瘍,甚至導致死亡。目前,許多寄生蟲病尚無有效的疫苗,藥物驅蟲成為控制寄生蟲病的主要手段,常用的驅蟲藥物包括伊維菌素、阿維菌素等,這些藥物對多種寄生蟲具有良好的驅殺效果,但需注意合理用藥,避免產生耐藥性。除了藥物驅蟲,規模化豬場還應采取綜合措施來控制寄生蟲傳播,如定期清理豬舍,保持環境衛生;對豬糞便進行堆積發酵,利用高溫殺滅蟲卵;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抵抗力等[4]。
2.3 加強飼養管理
保育豬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營養的需求較高。營養不良會導致保育豬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因此,加強飼養管理,保障營養均衡是保育豬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價配合料是根據保育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科學配比各種營養成分,從而能夠滿足豬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飼喂全價配合料可以有效預防豬發生微量元素缺乏癥、維生素缺乏癥等營養性疾病,提高它們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同時,環境衛生是影響保育豬健康的重要因素。臟亂差的豬舍環境容易滋生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導致保育豬感染疾病。因此,保持豬舍衛生清潔至關重要,相關人員需要定期清理豬舍糞便、污水,保持豬舍干燥、通風良好,并定期進行消毒,以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此外,有些傳染病可以通過飼料中添加藥物進行預防,如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預防細菌性疾病的感染;添加抗病毒藥物預防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但需要注意的是,藥物的使用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避免濫用藥物導致藥物殘留[3]。
3" 總結
綜上所述,保育豬的飼養管理是規模化豬在生產經營中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的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涉及多個方面的科學管理,通過合理的體重增長管理、機體組織生長促進、化學成分變化的監測,可以有效提高保育豬的生長效率和健康水平。同時,加強免疫接種、定期藥物驅蟲和科學的飼養管理,能夠顯著降低發病率,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索新的飼養技術和保健方法,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飼養環境和市場需求,推動規模化豬場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治國.保育仔豬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今日養豬業,2024(3):80-82.
[2] 高依然,竇永鳳,賀心康,等.保育豬葡萄球菌病的發生、診斷和防治方法[J].今日養豬業,2024(2):66-69.
[3] 羅江勇.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探究[J].農家參謀,2023(20):68-70.
[4] 欒宏梁,馬宗耀,王德超.家庭農場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綜合防控[J].山東畜牧獸醫,2023,44(2):3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