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基石,更是其繁榮發展的動力,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初中生物學中的實踐研究還較少。本文以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價值及開發路徑,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初中生物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4)06-0136-03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1],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有待挖掘的生物學知識。
山東省泰安市有著豐富的非遺,將這些資源融入初中生物學的教學,能為課堂增添魅力。泰安市實行“五四學制”,即小學五年,初中四年,其中初中生物學的學習年限為三年,使用山東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簡稱魯科版。與“六三學制”相比,泰安市初中生物學課程學習年限多一年,這為非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更長的研究時間。
1" 非遺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的必要性
1.1 時代發展的要求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來源。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當今國際形勢復雜,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可以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1.2 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西方推崇的“普世價值”的傳入,導致一些青少年淡化甚至放棄了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為深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充分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地理、物理、生物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2]。這些政策為非遺融入生物學教學提供了政策支持。
1.3 補充教學內容的需要
開展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只依靠教材,而應開發一切可用于教學的資源。非遺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篩選學生熟悉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引入教學,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非遺搭建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間的橋梁,使生物學課堂成為跨學科、多元素的立體課堂。
2" 非遺融入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2.1 對非遺資源的開發意識不足
我國政府雖然已經頒布了傳承與保護非遺的政策,并指出教師要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非遺資源的開發往往聚焦在美術、音樂、歷史和語文等學科上,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則更傾向于自然資源,教師開發非遺的意識不足。
2.2 對非遺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
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只關注非遺與初中生物學某一個課時的融合,而忽視了同一非遺資源與其他章節結合的可能性,或者有的教師僅僅重視非遺與生物學相關知識領域的融合,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2.3 對非遺資源的利用不盡人意
由于升學壓力大,部分教師仍在課堂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固化的教學模式阻礙了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有些學校由于設備、場地等條件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驗和實踐機會,導致資源的利用受限。
3" 非遺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的實踐研究
3.1 在理論課中引入非遺資源,豐富認知結構
情景教學是指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設計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可調動積極性,提高核心素養。
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學》七年級下冊“食物中的營養”這一節中,要求能夠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及其作用。教師可引入泰山驢肉火燒、德善齋糕點以及西御道老湯雞,介紹這三種食物的制作技藝及其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并以康康的爸爸因病住院,康康帶著上述三種食物前去醫院看望為情境展開教學,詢問學生這三種食物都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這些營養成分在人體中的作用。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為后續平衡膳食以及食物消化的學習做鋪墊。
3.2 在實驗課中引入非遺資源,獲得感性認知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踐操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3]。實驗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物學知識,獲得感性認知。
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學》六年級下冊“種子的結構”這一節中,要求能夠說出種子的基本結構,倡導學生親自參與觀察探究,并強調該節應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在教學中可以介紹泰安市的豆腐傳統制作技藝,并進一步詢問學生豆腐是如何制成的,介紹該技藝包括選豆子、去豆皮、泡豆子、磨豆子、煮豆汁、點石膏、壓豆腐等步驟,之后引發學生思考,選什么豆子?去豆皮是去的黃豆種子的哪個結構呢?由此過渡到對種子結構的觀察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課,在合作探究中,培養探究實踐能力。
3.3 在研學課程中引入非遺資源,拓展知識廣度
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有機整合了學校教育和課外實踐活動,構建起重視學生體驗、激發學生生命活力的身心一體的課程實施范式[4]。目前,全國各地研學旅行課程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泰安市也不例外。今年年初,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了“有眼識泰山——沿著大河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研學路線,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非遺的重要價值。但泰安市共有600余項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仍有大量資源未被開發進研學旅行中。校領導及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安排,設計研學方案,制定更多非遺研學路線,帶領學生增長見識,領略風土人情。
例如,教師可以以泰山文化為核心設計研學路線。第一站前往泰山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學生在參觀和實踐制作的過程中,認識酵母菌的作用,掌握面塑的儲存方式及食品安全相關的知識。第二站前往泰山皮影劇場,觀看泰山皮影戲,泰山皮影戲又叫“十不閑”,在演出的過程中,表演者的五官、四肢、頭腦一刻也不閑著,這與人體內各系統的協調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最后到泰山石敢當公園,體會泰山石敢當文化,了解古代人民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感受人們辟邪求平安的美好心愿。在研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從全局視野感受生物學與生活的聯系,還能陶冶情操,拓寬知識的廣度。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學課程資源,具有其獨特的生物學價值,如何更充分利用非遺資源,需要更多學者的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方.初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源與流[J].人文天下,2018(12):97-99.
[2] 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J]. 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14(10):6-11.
[3] 郝琦蕾,李妙娜.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6(6):30-34.
[4] 陶維軍.生命美學視域下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策略——以甘肅武威研學課程為例[J].中國教師,2024(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