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場所,是推進構建覆蓋城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浙江省連續多年開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各試點縣(市、區)、試點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各項工作進展明顯。基于實踐探索、經驗總結與深入研究,結合浙江省情,課題組提出建立完善組織管理機制、部門協同機制、陣地經費保障機制、人才隊伍培養機制、課程研發機制、考評激勵機制和數字化建設機制的發展策略,為縣域推進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提供相關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家庭教育 社區家庭教育指導 運行機制
作者簡介:祝 青/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五級職員、副編審(杭州 310003)
趙云麗/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杭州 310003)
來祥康/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五級職員(杭州 310003)
吳 恬/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教指導部部長(杭州 310003)
吳旭梅(通訊作者)/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教指導部副部長(杭州 310003)
一、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重心的不斷下沉,社區的空間和功能進一步拓展,社區逐步成為履行家庭教育指導責任和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重要主體。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2025年)》指出要“規范強化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文明實踐所站、婦女兒童之家等普遍建立家長學校,城市社區建校率達到90%,農村社區建校率達到80%”。《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從國家法律層面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托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立社區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依托社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發展路徑的必然趨勢,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的先行探索和有益嘗試。
近年來,學界對于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進展。如鞠佳雯等對我國9個省份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進行現狀調研,指出當前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存在內容不能完全匹配家長需求、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指導者專業水平有待提升、經費保障不足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1]弓紅霞、李海云運用政策網絡理論,從人力服務能力、物質服務能力、資源開發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經濟服務能力五個方面提出提升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的發展路徑。[2]韓靜從系統論視角出發,提出協調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中管理主體、建設主體、建設介體三個構成要素的策略,從而構建高質量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3]白鴿、夏婧研究了政府聯席會議、教育部門主責和政府購買服務三種早期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并從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方面總結了經驗。[4]就現有成果而言,當前研究主要聚焦于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自身建設層面,僅從社區的視角展開探討,缺乏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邏輯架構,尤其是以縣域為單位進行的研究較少。
浙江省歷來重視家庭教育,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積極探索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經過多年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初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發展的家庭教育工作網絡,構建起基本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家長對專業精準、高效便捷的家庭教育指導需求不斷增多,根據課題組2022年開展的《浙江省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對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75.8%的家長認為社區(村)有必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對社區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較大,對指導場地、時間以及指導內容等都有更高要求。
在浙江省奮力推進“兩個先行”的背景下,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滿足廣大家庭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現實需求,浙江省婦聯從省級層面指導架構全省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縣域整體推進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新機制。2021年,浙江省婦聯、浙江省教育廳等7個部門聯合發布了《浙江省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推進行動實施方案》,要求逐步建立起規范、高效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管理運行機制。2022年,浙江省婦聯下發了《關于開展縣域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試點的通知》,在全省共確定14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縣(市、區)作為試點縣(市、區),正式啟動縣域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試點工作。
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指導中心”)圍繞“構建浙江省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運行機制”這一課題,以“重點培育、試點先行”模式開展了具體實踐,梳理提煉了行之有效的試點經驗,以期為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提供有效路徑。
二、實踐探索
《家庭教育促進法》賦予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對轄區內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進行指導的法定職責。作為省級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指導中心在浙江省婦聯的領導和支持下,主動謀劃,爭取財政資金,自2022年以來持續開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項目,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推動資源力量下沉,為基層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指導,持續優化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
(一)以調研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方案
指導中心謀劃部署總體方案,明確試點目標和實施方案,為試點地區解決“為誰做”“做什么”的問題。各試點縣(市、區)、試點社區(村)結合本地實際成立縣域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各部門協同機制,編制試點工作方案,迅速開展試點工作。同時,指導中心成立課題組第一時間開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現狀調研。一方面開展問卷調查,編制《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者調查問卷》和《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對象調查問卷》,回收指導者樣本1 613份、服務對象樣本12 712份。另一方面同步開展實地調研,赴14個試點縣(市、區),走訪調研試點社區(村)家庭教育服務站點(家長學校)、社區學院等49家,召開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管理者、指導者、指導對象座談會21次,深入了解浙江省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現狀和問題。
(二)以問題為導向,對試點地區開展專業指導
基于調研分析所呈現的“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城鄉發展不平衡”“課程缺乏系統化”“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指導中心組建專家團隊分組分批赴試點縣(市、區)開展社區(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實地指導,通過評課、議課給予指導者專業的建議,不斷提升指導者能力和水平。同時根據當地實際狀況,對婦聯、教育等相關部門提出專業的意見建議。
(三)以課程研發為依托,加強人才隊伍培養
組織專家研發《浙江省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課程》和《浙江省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家長基礎課程》,并對課程進行了論證,確保課程的專業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充分將課程運用到實踐中,舉辦了4期社區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班,培訓超650人次,同時結合實地指導、現場觀摩、評課議課等形式,幫助指導者提高開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踐能力和服務水平,為14個試點縣(市、區)培育本土化、能落地的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者130余人。
(四)以示范引領為目標,創新服務形式
提供多樣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回應家庭需求和偏好的重要路徑,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接受率的重要策略。[5]指導中心率先嘗試,與社區合作開展“媽媽下午茶讀書會”“巴林特小組家長互助成長工作坊”“家庭項目式學習”“親子閱讀指導課”“家庭造物設計課”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經過示范推廣,已在不少社區(村)指導實踐中進行應用,并取得較好效果,為基層社區(村)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示范樣本。
三、實踐經驗
在省婦聯的重視和推動下,經過兩年多的持續探索,浙江省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工作實現了顯著突破,各試點縣(市、區)、試點社區(村)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在陣地建設、隊伍培育、品牌打造、數字化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切實的成效。圍繞《家庭教育促進法》《浙江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等相關法規要求,立足浙江實際情況,課題組總結提煉了開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運行“七大機制”。
(一)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機制建設
家庭教育指導是一項由政府主導提高家長家教水平的公共事業。[6]因此,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建立縣域家庭教育指導四級架構,形成“縣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鄉鎮(街道)家庭教育指導站—社區(村)家長學校”指導服務網絡,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1.加強縣域家庭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縣級人民政府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將家庭教育納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等發展總框架,每年聽取家庭教育工作情況匯報,將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婦兒工委發揮主導作用,牽頭指導、督促相關部門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縣婦兒工委下設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兼任組長,婦聯、教育等相關部門任組員。領導小組充分發揮牽頭主導作用,定期召開家庭教育工作推進會,加強各部門的溝通會商、信息共享,并建立科學的決策制度。
2.建立縣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依照《家庭教育促進法》、浙江省婦兒工委印發的《“共育未來”家庭護航行動方案》等相關規定,積極協調、爭取成立縣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增加專崗專編,推進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實體化建設和運營,承擔轄區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指導、家庭教育研究、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公共服務產品研發等具體工作。
3.鄉鎮(街道)重點指導社區(村)開展工作。積極成立鄉鎮(街道)家庭教育指導站,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兼任站長,婦聯主席兼任副站長,轄區內中小學(幼兒園)、社區學院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結合實際制定年度家庭教育工作方案,為社區(村)提供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指導社區(村)建立規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運行機制。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和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有關規定,探索由教育部門選派優秀教師或退居二線且對家庭教育有情懷的老校長到鄉鎮(街道)指導站掛職,專職負責轄區內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4.社區(村)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根據《“共育未來”家庭護航行動方案》要求,建立社區(村)書記擔任社區(村)家長學校校長、婦聯主席負責家長學校具體事務的工作模式,轄區內中小學(幼兒園)、相關單位負責人等為成員,推進社區牽頭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社區(村)家長學校應建盡建,規范辦學,配齊配強師資力量,經常性地面向居民、村民開展家庭教育知識宣傳普及,提供普惠性與精準性相結合的多形式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二)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機制建設
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多元的,除政府部門外,還包括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相關主體,要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開展協同協作,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和協同聯動機制,合力促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效果的最大化。
1.縣級以上婦兒工委發揮作用,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統籌婦聯、教育、衛健等有關部門,根據職責、發揮優勢,共同為社區(村)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支持。文明辦要把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把社區(村)家長學校建設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內容。教育部門要將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各級開放大學、社區教育機構年度工作任務,推動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與社區(村)進行家庭教育結對幫扶。民政部門要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陣地納入城鄉社區建設的總體規劃,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功能納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人力社保部門要會同婦聯等部門共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專項職業能力培訓。衛健部門要牽頭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科學養育指導、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導和優生優育科普服務,推進健康家庭建設。關工委要組織動員“五老”人員就地就近為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發揮作用。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政府分管領導兼任召集人,定期開展工作交流和銜接,確保各部門緊密配合、充分協同、有序推進。
2.社區(村)建立健全社區家庭教育支持網絡。社區應在鄉鎮(街道)指導下,充分整合轄區內部及周邊社會資源,引導各類服務主體面向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積極聯系對接轄區內學校、公共服務設施、企事業單位等相關單位,推進共建共享,利用其場地、設施、人才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發掘、聚攏社區居民中對家庭教育有情懷、肯付出的專業人員、積極分子和活躍分子,建立社區骨干人才隊伍。培育引導專業化的家庭教育社會組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拓展活動場所、創新服務模式、擴充服務力量等方面發揮作用。
(三)進一步加強陣地經費保障機制建設
經費來源和陣地設施是保障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兩駕馬車”。
1.加強經費保障機制建設。穩定充足的經費保障是前提,資金仍是影響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供給數量與質量的重要因素。[7]因此,縣級人民政府應將家庭教育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優化經費使用管理規定,提高經費使用率。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鼓勵社會力量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導。鄉鎮(街道)、社區(村)應積極爭取多渠道的經費來源。例如,爭取政策性支持,申請家庭教育專項經費并合理使用,資金使用情況須接受群眾監督;通過項目合作、活動合辦、提供公益服務等方式,爭取轄區內其他企事業單位的經費支持;從鄉鎮(街道)辦事處工作經費中專項支出,作為家長學校運行經費。
2.加強陣地保障機制建設。必要的平臺陣地和設施設備是基礎。縣級人民政府應對家庭教育指導場所進行實體化建設支持。婦聯部門積極爭取獲得支持,也可聯合教育、民政等相關職能部門一起打造家庭教育指導實體化陣地。經費有困難的地區可以整合現有資源拓展場地,依托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婦女兒童綜合服務驛站、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禮堂、幸福鄰里中心、嬰幼兒照護中心以及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等活動場所和設備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四)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培養機制建設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涉及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領域知識,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社區(村)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基層陣地,其管理者、指導者和志愿者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推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科學、有效開展的關鍵所在。
1.提升社區(村)家庭教育管理者專業素養。管理者的能力素質決定著工作部署的落實程度。縣(市、區)和鄉鎮(街道)要定期舉辦線上線下培訓班和工作交流會,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政策文件的宣傳解讀,提高管理者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認識。加強管理者家庭教育專業理念和知識的學習,提升管理能力和專業素養,推動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專業化、常態化、持續化開展。
2.加強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者能力建設。指導者的能力素質影響指導活動的成效和家長對活動的參與度。應通過選拔組建一支有情懷、具備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家庭教育指導者隊伍,每位指導者可以結對指導一個社區(村)。建立指導者隊伍準入退出機制,實施動態管理和評價激勵,保障隊伍整體素質。開展全周期培訓,通過專題研討、集中備課、示范觀摩等方式,不斷提升指導者開展普適性宣講、多種家庭教育實踐形式和個性化指導的能力,以縣級選拔、市級推優、省級深造的模式,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家庭教育指導者專業隊伍培育體系。
3.激發社區(村)家庭教育志愿者力量。志愿者關系著社區指導服務的持續開展,在檔案建設、環境創設、活動組織、擴大宣傳等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可以從優秀家長、學校老師、社區熱心人士等中eOW36xf9mVZOkOILMV6ryA==招募對象,做好志愿者日常登記和管理,以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為載體,對志愿者進行經常性培訓和指導,提高志愿者的專業素養和凝聚力。同時鼓勵專業人才成立家庭教育相關社會組織,積極承接各級家庭教育指導公益服務項目。
(五)進一步加強課程研發機制建設
構建科學、系統的社區家庭教育課程體系,是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8]
1.構建省市縣課程研發聯動機制。省級層面應充分整合資源開發系列課程,搭建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鼓勵市縣兩級優秀家庭教育指導者在實踐指導過程中注意歸納整理、提煉優化,嘗試研發符合當地實情且滿足家長需求的本土化、特色化精品課程。省市縣三級可以對優秀課程進行征集評選、示范推廣,逐漸建立課程研發的良性循環機制。目前,浙江省婦聯編印了《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導叢書》,為家長提供實用的指導和建議。指導中心陸續研發出版了100節0~18歲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標準化課程,課程體系系統化、一體化貫通未成年人成長全階段,供家庭教育指導者學習參考;根據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實際,開發《社區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課程》和《社區家長指導基礎性課程》,編寫出版《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手冊》,供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使用。
2.社區(村)可以重點設計應用以下四大課程。環境課程:根據社區實際環境,選擇樓棟口、小區主干道、電梯間、親子聚集的廣場等場所,創設家庭教育的文化環境,進行家庭教育觀念滲透。專題課程:建設不同類型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提升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有效性。活動課程:開展多場景、高頻次的親子活動,提升家長養育子女的意識和能力。特色課程:根據社區的特色和特定服務人群,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社區(村)在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時,除講座外,要多舉辦互動性強且有趣味的線下活動,如親子活動、主題沙龍、小組輔導、工作坊、家庭教育個案咨詢等,讓家長參與其中并感受到實際的成效,以獲得持久參與的動力。
(六)進一步健全考評激勵機制
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是保持工作常態長效開展的關鍵,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可以為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運行機制的建設提供及時反饋。
1.縣(市、區)、鄉鎮(街道)人民政府建立工作考評機制。設立科學合理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評價指標,以家長滿意度為主要標準進行各層級工作成效評估并納入年度考評體系,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效果。做好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評選活動。制定星級社區(村)家長學校的評價標準,開展優秀社區(村)家長學校的評選活動和示范家長學校的考核評估工作,對家長學校的辦學質量提出明確要求。教育部門可以把家長學校工作列入考核中小學、幼兒園工作的評估指標之中。
2.社區(村)探索建立多元激勵機制。對社區家庭教育指導者、志愿者和家長應實行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通過政策引導,激發活力。對專業能力強、積極參與指導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者多向上級部門推薦,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對熱心家庭教育的社區家庭教育志愿者要多給予鼓勵,進一步提高其組織凝聚力。落實指導活動積分制,通過兌換實物、提供免費培訓服務、給予一定的勞動報酬等方式對指導者和志愿者進行雙重激勵,推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長效開展。對轄區內家長要多帶動、多溝通,以激勵為主,保護和激發家長熱情。有條件的縣(市、區)可以嘗試探索推行家庭教育積分制、家長培訓認證制等,將家長獲得的學分和證書,與孩子入園入學注冊以及落戶積分等政策相結合,也可以采取免費公園門票、電影票等形式的獎勵。對拒絕、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或非法阻礙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的父母或監護人,社區(村)要及時予以批評教育、勸誡制止,必要時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七)進一步加強數字化建設機制建設
“互聯網+”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具有開放、個性和智能的優勢,要積極構建信息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9]將數字化作為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創新升級的支點。
1.省級層面應加強共建共享。在數字浙江建設背景下,家庭教育數字化建設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統籌力度,篩選優秀應用和作品,全省共享、全域推廣,形成規模效應。繼續開發“浙江家庭教育云課堂”等優質家庭教育數字化產品,辦好“浙江家庭教育”微信公眾號,為廣大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個案咨詢服務。
2.基層應做好數字賦能的三個維度。一是結構賦能,加強數字思維、理念,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建立家庭檔案數據庫,實施動態管理、預警監督和數據分析,對有需要的家庭及時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支持。二是資源賦能,結合未來社區教育場景應用,用好各級家庭教育數字化平臺、數字化產品。三是素養賦能,充分利用數字平臺、數字產品、數字資源為廣大家長提供線上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結合線下活動和服務切實提高家長素養。
四、結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將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中的重要意義提升到新高度。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以社區為主陣地,不斷提升家長教育素養是促進基層治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保障。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必然是在專業化、規范化的基礎上,充分彰顯區域特色,通過提供普惠性和精準性相結合、多元化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家長的現實需求,切實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有效促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當前,我國的社區家庭教育工作總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全國至少有數十萬個社區(村),每個社區(村)的情況各不相同,加之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面向的受眾群體非常廣泛,個體需求差異很大。在此背景下,課題組基于浙江省試點成效提煉總結的“七大機制”的經驗能否在全國各個社區真正推行并落地、取得切實成效,還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實踐探索與驗證。
【參考文獻】
[1] 鞠佳雯,袁柯曼,田微微.我國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現狀及提升策略——基于我國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結果[J].中國電化教育,2022(5):13-18.
[2] 弓紅霞,李海云.如何提升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基于政策網絡理論[J].繼續教育研究,2023(2): 42-48.
[3] 韓靜.系統論視域下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構建[J].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4(3):17-22.
[4] 白鴿,夏婧.基于社區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J].教育發展研究,2022(2):55-62.
[5] 雷萬鵬,向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雙重差異與政策啟示[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4-23.
[6] 李丹.淺談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如何發揮政府職能[J].學周刊,2017(27):183.
[7] 祁占勇,余瑤瑤,杜越,等.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支持體系的供給主體及其行為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 2021(6):33-38.
[8] 柳彩霞,劉楚佳.基于德爾菲法的社區家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24(2):1-8+42.
[9] 馬小蓮,王敬川,陳光.“互聯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探索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3.
Exploration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ommunity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U Qing ZHAO Yunli LAI Xiangkang WU Tian WU Xumei
Abstract: The community serves as the primary hub for family life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that caters to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pilot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ver the years to standardize community-based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yielding significant outcomes. Fundamental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have been put in place in various pilot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and communities, showcasing progress across different initiatives. Drawing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thorough research, an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ntex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earch team has put forth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imed at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fostering inter-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securing funding for service facilities, enhancing talent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tructures,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These strategie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advancing community-based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in counties.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Community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Operating Mechanism
(責任編輯:李育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