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孫越
每隔3年進行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6日公布去年評估結果,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排名從上屆第2名下跌至這屆的第9名。港生科學能力的“大退步”引發關注。
據香港《星島日報》7日報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3年進行跨地區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評估各地15歲學生的科學、閱讀和數學能力。這次研究在去年4月至5月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香港138所中學約5000名15歲學生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在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中,2015年,在科學、閱讀、數學能力三項排名中,新加坡學生均為最高。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排名第9,較2012年的第2名下跌了7名,在參加評估的華人地區中,不但低于新加坡,連臺灣(第4)和澳門(第6)都不如,僅高于中國內地部分地區(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一位。排名超過香港的亞洲國家,還有日本(第2)和越南(第8)。
閱讀方面,香港維持第2名,中國內地(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排名第27。數學方面,香港排名第2,比上次調查上升1位,內地第6。
PISA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稱,香港學生在科學學習課時減少,新高中學制下較少中學生在高中選修完整三個理科(物理、化學及生物),這可能是科學能力退步的原因。她認為,香港應該檢視科學教育。
香港教育局回應稱,香港2015年在科學能力排名雖為第9名,但學生的平均分達523分,遠高于國際平均的493分,得分在統計學上與第6名的澳門并無顯著分別,整體而言香港學生仍能保持優良表現。
學生科學能力下降,引發港媒的反思。香港《星島日報》7日的社評稱,香港學生科學能力的退步,銳意發展創新和科技的香港社會應將之視為警號。今天部分學校和家長,在分數至上、互相比拼的心態下,往往傾向盡量向學生灌輸知識和操練答題技巧,連課外活動的時間都填得滿滿,希望透過大量填塞來制造一份“十項全能”的高分履歷。這種新形式的“填鴨”,令學生的自由探索空間大為收窄。文章稱,參加評估者是15歲的學生,評估結果反映的是初中和小學教育的問題,發展創新和科技經濟,要發展忠于事實、理性思辨能力強的新世代社會,不能單靠學校推行“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從考試設計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價值觀,都要有適當的配合。▲
環球時報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