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鄉村治理的實際需求,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治理,打造多元共治的鄉村治理共同體,重構鄉村治理的“雙向溝通”機制,推動鄉村治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發展,實現鄉村治理的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D422.6;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2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05
0 引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為了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并建設農業強國,中央提出了相關戰略部署。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戰,如城鄉之間在數字化方面的差距明顯、鄉村數字監管不足、多元治理主體的數字技能亟須提升等。此外,現行體制下的單向管理模式、信息共享程度不夠等問題都限制了數字鄉村治理效率和效果的進一步提高。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含量、高效率及高質量等特點,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有著巨大潛力,不僅可以幫助組建數字人才隊伍,而且能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有助于改善數字監督機制及民主決策流程。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新型生產力來支持鄉村治理向數字化轉型,在當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1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
新質生產力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創新為主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體現了科技進步與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及社會制度創新之間的緊密結合。在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可以被看作是科技與生產活動深度融合的具體體現,不僅能夠徹底改變傳統工業和服務行業的運作模式,還能夠深入影響農業及農村發展。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成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關鍵力量[1]。
2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
2.1 技術驅動與模式創新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和模式[2]。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效率和精準度,還促進了治理模式的創新。例如,通過建立數字鄉村平臺,實現了村務管理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從而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2.2 治理主體與方式的轉變
新質生產力促進了鄉村治理模式由一元主導轉向多元共治。在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中,政府往往是唯一的治理主體。然而,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企業、社會組織、村民等多元主體開始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形成了多元共治的格局。同時,治理方式也由簡約治理轉向數字治理,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鄉村治理過程的全面監控和精準管理。
2.3 治理規則的優化與完善
新質生產力推動了鄉村治理規則的優化與完善。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鄉村治理的規則體系逐漸由非正式治理轉向正式治理。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治理規則更加明確、具體和可執行,提高了治理的規范性和公正性。同時,通過數字技術的支撐,鄉村治理的決策過程更加透明、民主,村民的參與感和滿意度增強。
2.4 提升治理效能與公共服務水平
新質生產力在賦能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僅顯著提升了治理效率,還大幅改善了公共服務的質量[3]。通過應用數字技術,相關部門能夠高效地處理和分析大量數據,從而增強鄉村治理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度。同時,數字技術為鄉村居民帶來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活服務體驗,如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滿足了村民的多元化需求。
2.5 推動鄉村經濟與社會發展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最終將推動鄉村經濟與社會發展。通過應用數字技術,鄉村產業能夠建立更精準、更高效的生產流程,這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改善了產品質量。同時,數字技術為鄉村產業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使得這些產品更能貼合消費者的需求。除此之外,數字技術還促進了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的發展,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活力。
3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治理數字化面臨的現實困境
3.1 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數字基礎設施在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數字化生產生活方式的基石。盡管我國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仍面臨著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這成為制約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推進的障礙[4]。由于鄉村地區相對缺乏吸引力,難以有效吸引外部市場要素,因此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在鄉村地區分布不均,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問題依然突出。此外,要想建設數字鄉村并提升鄉村的數字化治理水平,不僅需要完善基層政務平臺,還需要打造信息共享平臺等一系列配套數字平臺,以實現教育、醫療、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然而,當前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配套不足,不能較好地滿足現實需求,從而限制了鄉村治理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3.2 鄉村數字治理人才短缺
數字人才是數字治理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然而,在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治理的進程中,卻面臨著數字人力資源匱乏和農民數字素養不夠的難題。首要問題在于,農民文化素養普遍偏低,其技術能力、創新思維及學習能力等相較于專業的數字人才存在差距。農民作為鄉村數字治理活動的核心參與者,其文化素養和數字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著治理的成效。更需注意的是,鄉村教育資源的稀缺,進一步限制了農民在技術提升、創新意識培養及學習能力增強等方面的潛力,使他們在應對數字治理帶來的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從而阻礙了鄉村數字治理的深入發展。
3.3 鄉村數字治理機制不完善
數字技術驅動鄉村治理轉型,離不開健全的制度框架和政策護航。當前,鄉村治理正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位一體的融合模式邁進,但卻面臨著配套制度不健全的困境。研究揭示,不僅智治體系尚未健全,自治、法治及德治體系在鄉村治理的數字化進程中亦顯不足。相關部門在數字技術的采納上步伐緩慢,監督、激勵和風險防控機制的構建尚待完善,嚴重阻礙了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持續且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基層政府在推動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方面還需加大支持力度,具體包括資金投入、技術支持及人才引進等長效激勵機制方面。
4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
4.1 搭建數字平臺,重構鄉村數字治理體系
數字平臺在鄉村數字治理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是推動鄉村治理向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通過搭建數字平臺,可以實現對鄉村治理各個環節的全面監控和精細化管理。這些數字平臺主要包括公共服務優化與創新平臺、數字信息共享平臺和數字治理程序化監管平臺等。這3個平臺共同形成了一個綜合性鄉村數字治理體系,不僅有助于解決傳統治理模式下的諸多問題,還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這樣的體系框架,鄉村地區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
4.1.1 打造公共服務優化與創新平臺,重塑公共服務體系
一方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等關鍵公共服務領域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應細致分析村民的實際需求和個人偏好,基于這些洞察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數字服務平臺。該平臺需要整合多種便民服務,提供在線預約、遠程咨詢及自助服務等功能,實現“一站式”在線辦理,從而大幅減少村民為了辦事而往返的次數,顯著提高公共服務的便捷性,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為了有效避免技術過度應用而脫離實際需求的“數字懸浮”問題,還需建立一個新質生產力賦能的公共服務協同平臺,在村民與村務管理部門之間建立“雙向溝通”機制。這個平臺可以對接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資源,確保公共服務更加貼近村民的實際需求,確保各個層級和部門之間能夠無縫對接、高效運作,從而提升政府部門的決策效率和服務質量,最終為村民帶來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體驗,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賦能。
4.1.2 優化并升級數字信息共享平臺,推進鄉村治理的高效智能化
一方面,構建一個結構清晰、分類明確的數字信息共享平臺。這一平臺確保數字鄉村治理網絡中的信息流暢通無阻,資源高度互聯,從而有效消除“信息孤島”現象,促進即時的數據交換與共享。另一方面,應鼓勵村民積極參與鄉村規劃、項目決策及矛盾調解等各個環節,通過數字共享平臺表達意見和建議,共同解決“單向治理”問題,促進鄉村治理更加民主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村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還能提高治理決策的質量和透明度,最終實現更加和諧、高效的鄉村發展。
4.1.3 打造數字治理程序化監管平臺,聚焦兩大核心能力的提升
應通過新質生產力建立數字治理程序化監管平臺,聚焦信息實時監督與反饋兩大核心能力的提升。該平臺可以自動監控關鍵數據指標的變化,一旦發生異常數據波動,會立即向管理人員發出警報。同時,該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角色和職責精確設定數據訪問權限,不僅增強了數據的安全性,還保障了在鄉村數字化治理過程中“數據正義”的實現。這意味著數據的獲取和使用將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確保所有參與者都能在透明和安全的環境中工作,從而促進更加高效和可信的鄉村治理環境形成。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護敏感信息,同時確保數據資源被合理、有效地用于鄉村發展。
4.2 優化人才結構,培育數字治理人才
人才是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優化鄉村人才結構,培育一支具備數字治理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
4.2.1 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基礎教育方面,鄉村學校應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將編程、數據分析等課程納入必修課,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在職業教育方面,要求職業院校設立專門的培訓項目,針對不同群體(如農民、村干部、鄉村企業家)提供定制化的數字技能培訓,包括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智能設備使用等。在高等教育方面,鼓勵高校開設與數字鄉村相關的專業課程,培養具備鄉村數字治理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4.2.2 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為了吸引并留住數字化領域的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各地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政策方面,可以通過提供住房補貼、稅收減免、創業支持等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高端人才到鄉村工作和創業。其次,設立獎勵制度,表彰在數字鄉村建設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團隊,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后,還應致力于提升鄉村的生活質量,提供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及豐富的文化娛樂設施,使人才愿意在鄉村扎根。
4.2.3 加大鄉村繼續教育投入力度
相關部門應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提供在線課程和培訓,讓村民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另外,組織定期的培訓班和研討會,邀請專家進行授課和指導,不斷提升現有鄉村工作人員的數字技能。
4.3 推動治理機制創新,實現多元共治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鄉村治理機制也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推動治理機制創新,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可以提高鄉村治理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4.3.1 加強政府引導
政府在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中應發揮頂層設計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數字技術支持等措施,推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為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保障。政府應成立鄉村治理統籌協調部門,負責制訂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明確相關部門責任與分工,確保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為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4.3.2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
企業可以依托自身技術優勢和市場經驗,為鄉村治理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和優質服務。在參與動機方面,企業協助政府推進鄉村治理工作,合理滿足村民的發展需求,有助于營造有利于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在參與優勢方面,企業擁有資本、人才和技術資源,能夠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在運作機制方面,企業在參與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時,既依賴嵌入機制提供的實際參與途徑,也受到交換機制的激勵,這促使企業積極投身鄉村治理。企業可以協同其他治理主體,通過介入公共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和維持公共秩序等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從而拓展其業務范圍和市場空間。
4.3.3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社會組織是政府與村民之間的橋梁, 在鄉村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可以推動鄉村治理的民主化進程。首先,社會組織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可以通過與村民建立信任關系,有效幫助政府向村民傳達政策意圖,并搜集村民的意見,促使政府制定的政策貼近村民實際需求。其次,社會組織有較強的組織力和凝聚力,能夠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推動鄉村治理的民主化。再次,社會組織可以通過調研和資料搜集,深入了解鄉村社區的發展狀況和實際需求,為鄉村數字化治理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最后,在項目執行與監管過程中,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專業的工作態度和成果展示,增強其可信度。這不僅增強了項目的公信力,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數字鄉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4.3.4 增強村民自治能力
村民是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須堅持村民主體地位,從而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增強村民的自治能力,可以推動鄉村治理的民主化和規范化進程。首先,要確立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各種形式提高村民主動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使農村居民依法依規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決策,讓村民在鄉村治理中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從而提高鄉村治理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其次,要針對農民群體在知識能力上的不足,采取全面、長期且廣泛的教育培訓措施,從根本上提升他們參與鄉村治理的技能水平和個人素養,解決他們“能否勝任”的問題。具體做法包括:根據農民群體的實際情況,創辦農民職業學校,優化技能培訓課程,并利用送教下鄉、農民夜校等多種貼近農民生活的平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將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最新理論和政策要求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中,幫助他們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善于作為”;積極推廣“村民議事廳”等群眾基礎好、參與度高的議事協商機制,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最后,要充分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只有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引導農民依法依規參與鄉村治理,培養他們的法治思維,才能推動鄉村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5 結束語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5]。這一轉型過程,以效率躍升為前提,以模式革新為支撐,以共享繁榮為旨歸,深刻影響著鄉村治理的每一個環節。在鄉村治理實踐中,我們應緊握科技創新的鑰匙,以數字化為翼,以人為核心,構建一個新質生產力賦能的數字鄉村多元治理共同體。這個多元共同體通過深度整合新質生產力各項技術,激活各主體的活力,實現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參考文獻:
[1]沈費偉, 袁歡. 大數據時代的數字鄉村治理:實踐邏輯與優化策略[J]. 農業經濟問題, 2020(10): 80-88.
[2]賈麗民,郭潞蓉.唯物史觀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動力源探析[J].理論探討,2024(2):86-94.
[3]萬長松,徐志源,柴亞杰.新質生產力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1(2):1-6.
[4]王廷勇, 楊麗, 郭江云. 數字鄉村建設的相關問題及對策建議[J]. 西南金融, 2021(12): 43-55.
[5]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轉型邏輯與實施路徑[J].學術交流,2024(1):93-107.
基金項目:浙江省供銷社重點課題“智慧農業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路徑研究”(24SSZ13)。
作者簡介:梁海紅(1981—),女,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數字鄉村及農產品商貿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