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豐富,在維持生態平衡、助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作用顯著。然而,由于林區自然環境敏感且脆弱,再加上人類劇烈活動及外來入侵物種影響,林區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威脅與挑戰,強化林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研究總結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特征,分析林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提出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規范人類劇烈活動等保護對策,以期為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保護;大河口自然保護站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141-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34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日益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1]。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在保護我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狀況值得關注。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地處東經100°31′~100°56′,北緯37°54′~38°31′,林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孕育了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不乏珍稀瀕危物種,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與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一方面,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擴張,導致部分生物棲息地遭受破壞與分割,眾多物種生存空間不斷縮減。另一方面,非法捕獵、過度采伐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屢禁不止,給當地生物種群帶來了嚴重威脅,不少物種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2]。因此,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對于維護林區生態平衡、保護珍貴的生物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至關重要[3]。
1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概況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位于甘肅省祁連山北麓民樂縣,分東部大河林區、西部海潮壩林區兩大部分,東西長約40 km,南北寬約20 km,毗鄰5鄉(鎮)15個自然村,總經營面積59 810 hm2。林區由低山丘陵、中山、亞高山、高山等地形構成,海拔為2 400~4 000 m。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為高寒半干旱、干旱氣候區,據統計,該地區年均氣溫5.4 ℃,年均降水量400 mm,年均蒸發量1 700 mm。林區是以祁連圓柏、青海云杉等喬木和小檗、金(銀)露梅、錦雞兒、高山柳等灌木為主的水源涵養林,森林覆蓋率達49.3%。
2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基本情況
2.1 植物資源現狀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現有野生維管植物36科81屬142種,以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最為常見,其中包括被子植物34科79屬138種,裸子植物2科2屬4種。在大河口自然保護站植物類型中,被子植物種類最多,占林區野生維管植物總數的70%,包括菊科、蒺藜科、薔薇科、豆科、龍膽科等;裸子植物種類最少,僅占林區野生維管植物總數的5%,以松科和柏科最為常見。按植物保護等級劃分,大河口自然保護站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90種,包括蟲草、綿刺、肉蓯蓉等。目前,尚未發現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受林區地理位置、環境與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大河口自然保護站野生植物資源呈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4],整體分2個植被類型和2個群系,詳見表1。
2.2 動物資源現狀
據統計,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現有野生動物6科11種,其中包括鳥類2科3種,獸類4科8種。按動物保護等級劃分,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現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占大河口自然保護站野生動物總數的18.2%,包括白唇鹿、雪豹;另有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大河口自然保護站野生動物總數的81.8%,包括狼、赤狐、猞猁、豹貓、馬鹿、巖羊、血雉、藍馬雞、紅隼等。
3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作為地球生命的基石,與人類福祉息息相關,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5]。多年來,大河口自然保護站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多措并舉、全力以赴強化全域生態保護工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大河口自然保護站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資源,穩步推進各項工作,使林區野生動植物種類與數量穩步增長,部分瀕危物種逐漸恢復生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完整性顯著提升。但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筆者發現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林區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威脅。
3.1 外來物種入侵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交通運輸的日益發達,大河口自然保護站面臨著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一些外來動植物通過人類活動無意或有意地被引入大河口自然保護站。例如,大果沙棘等觀賞植物在被作為園林植物引入后,因其適應能力強且缺乏天敵,在野外迅速蔓延生長,與本土植物爭奪陽光、水分、養分等資源,導致本土植物生長空間受限,一些珍稀植物甚至面臨滅絕危險[6]。
3.2 資金與人才不足
當前,資金短缺是影響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難題之一。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監測、生態系統修復及購置先進監測保護設備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然而,由于資金受限,很多設備無法及時更新換代,更缺少足夠的資金引進先進的監測保護設備,導致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大打折扣,難以精準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實時狀況[7]。
專業人才不足也是制約大河口自然保護站高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因素。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專業性極強,涉及生態學、動植物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需要由具備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來開展相關工作。目前,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專業人才相對較少,每位工作人員往往需要承擔多項任務,導致工作負荷過重,影響工作質量。例如,護林員不僅要負責日常的巡邏工作,還要兼顧對野生動物的觀察記錄、對周邊居民的環保宣傳等工作,導致工作人員在各項工作上都無法做到深入細致,直接影響了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3.3 人類劇烈活動
在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周邊及部分區域,過度放牧等現象時有發生,草地被過度啃食,導致眾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8]。由于人類活動,許多野生動物因棲息地減少和環境惡化而被迫遷移,部分動物甚至在遷移過程中死亡。近年來,隨著進山入林者數量的顯著增多,部分區域土壤被過度踩踏,植被遭到破壞,影響了植物的生長與繁殖。此外,人類活動的頻繁干擾也導致一些野生動物改變了正常的生活習性,如紅隼等因人類的驚擾而不敢在原棲息地筑巢育雛,影響了鳥類種群的繁衍。
4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建議
4.1 嚴防外來物種入侵
為避免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相關部門可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①強化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可在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的關鍵區域及周邊交通樞紐等設置多層次的監測點,并配備專業監測人員,安裝遠程監控攝像頭、生物傳感器等先進監測設備,以實時監測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全域[9]。一旦發現外來物種入侵的可疑跡象,立即發出預警信號,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②嚴格外來物種引入審批。相關部門應積極完善外來物種引入的審批流程,任何單位或個人在引進外來物種時,必須經過嚴格且科學的風險評估,評估內容應包括對本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等可能造成的影響。只有在確保物種引入不會危害本土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才允許引進,并且嚴密做好引入物種的持續跟蹤監管工作。③開展綜合防控清除行動。針對已入侵的外來物種,相關部門可組織專業的工作人員與科研團隊,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清除。
4.2 增加資金投入力度
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可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的設備更新、生態修復、科研項目等,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穩定的資金支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開展公益捐贈、吸引企業投資等方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充足[10]。
4.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必須高度重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可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通過定向培養、實習實訓等方式,為大河口自然保護站輸送專業人才。此外,還需要適當提高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工作人員的待遇福利,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以充實專業人才隊伍。
4.4 規范人類活動
①相關部門應制訂科學合理的區域發展規劃,明晰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的保護范圍,嚴格限制在保護范圍內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必須開展的項目要進行嚴格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并要求采取相應的生態補償措施。②加強對大河口自然保護站及周邊區域環境的監管力度,建立常態化的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并制止各類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人類活動。③制訂完善的人員進出管理規范,嚴格限制進入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的人員數量,避免人員過度集中在某一區域。設置專門的進山線路與觀光區域,引導大眾文明觀賞,以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④重視環保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在人流較大的商場、廣場及大河口自然保護站關鍵入口等位置,設置宣傳牌、發放宣傳資料、舉辦環保講座等方式,向大眾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1]。利用電視、網絡等媒介,制作并傳播環保公益廣告、紀錄片等,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氛圍。
5 結束語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意義重大且任重道遠。研究深入剖析了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生物多樣性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規范人類活動等角度提出對策建議,以助力林區可持續發展,為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維持生態系統完整性與穩定性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翟瑞雪,張杰,章蕓,等.紹興市鏡湖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對策[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4,42(7):199-201.
[2]楊志剛,楊瑞剛,李相林,等.防城港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4,18(13):269-273.
[3]默會茹,任志河,陳光照,等.河北省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對策建議[J].鄉村科技,2024,15(6):126-129.
[4]王德悅,孫曉寧.北大港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對策建議[J].天津科技,2023,50(S1):88-90,94.
[5]楊國良.祁連山森林資源保護淺析[J].現代園藝,2020,43(21):216-217.
[6]彭成.洮河林區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2,16(22):52-54.
[7]吳明慧.淺談藥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21(11):60-61,64.
[8]羅苑東.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對策思考[J].南方農業,2021,15(26):211-212.
[9]焦志偉.大理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20(16):158-159.
[10]李歆琰,丁媛媛,高芳,等.河北省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對策分析[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4,47(5):21-29.
[11]齊孝華.博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現狀及保護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23,17(15):97-99,103.
作者簡介:王華全(1978—),男,本科,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資源管護及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