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商業銀行是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九江銀行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從現有信貸產品出發進行分類管理,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有效推動了農村產業發展和銀行自身發展。借鑒九江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建議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合理調整信貸準入門檻、完善客戶分類管理機制和業務審批機制、優化自身風險防控體系,最終實現自身服務支持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商業銀行;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832.33;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7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16
0 引言
農業是國家之根本,鄉村發展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2年12月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快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農業生產具有風險大、周期長等基本特點,要想實現農業穩步發展,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由此產生的農業產業資金缺口問題也變得越發突出,而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支持則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1]。因此,有必要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1 九江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讓信貸產品更好地貼合農業產業發展特點,九江銀行于2019年從現有信貸產品出發進行分類管理,將貸款產品重新劃分為五大類,并且針對貸款對象、用途等,設置了9個維度,盡可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第一類,政府調控貸款。根據中央政策要求,九江銀行設置了信貸糧油貸款產品、中央儲備糧油貸款產品等。第二類,農產品購銷貸款。主要針對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開展收購業務等發放金融貸款。第三類,農業基礎設施貸款。主要針對農村土地整治、扶貧搬遷等項目提供貸款。第四類,涉農流動資金貸款。主要針對涉及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貸款。第五類,小微企業貸款。主要針對農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產品。在這一背景下,農業產業整體融資規模逐步提升。
1.1 整體農業產業信貸規模持續上升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九江銀行的信貸余額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2023年,九江銀行涉農貸款規模從524.87億元逐步上升到688.66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不難發現,2019—2023年,九江銀行一直不斷增加涉農貸款發放額度,持續平穩地加大對農業產業領域的投入規模。作為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九江銀行通過直接發放農業產業信貸資金的方式,為涉農小微企業及涉農產業提供貸款。2023年,九江銀行涉農貸款規模已達688.66億元,高于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和制造業貸款,占銀行貸款余額總量的28.99%,位列第一位。對當前九江銀行針對不同涉農貸款的發放余額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以發現,九江銀行涉農貸款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各個領域均獲得了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貸款占比最大,為實現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2 服務農業產業貸款覆蓋面持續擴大
九江銀行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對于一些生產規模大、專業化水平高的經營主體,進一步擴大了貸款支持范圍。第一,通過貸款發放,支持收購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的農產品。九江銀行為廣大農產品收購商提供了相應的貸款產品,用于玉米、小麥等農產品收購。收購商通過與銀行簽訂合同,約定將收購的農產品作為抵押品,從銀行獲取相應的資金,解決自身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第二,為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提供直接貸款。九江銀行通過金融支持的方式為涉農企業提供專項資金,包括提供機械設備信貸支持。第三,為農業產業發展主體提供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為了支持農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自身經營規模的擴大,九江銀行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通過面向農戶直接代發土地流轉金,完成向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的業務。九江銀行通過不斷創新業務內容,從而實現自身業務覆蓋面的持續擴大。
1.3 農業產業信貸資金減費讓利力度不斷增大
作為一家城市商業銀行,九江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優勢,并且充分發揮自身成本優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2019—2023年,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產品滯銷現象一直存在,導致企業資金回收難的問題更加突出。九江銀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九江銀行嚴格按照政策要求,充分發揮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一方面,對符合普惠信貸業務的涉農企業提供貸款,并幫助其主動申請普惠信貸資金。而對于符合政府貼息的涉農企業,則幫助其辦理貼息貸款業務,從而減輕企業的壓力。另一方面,對于滿足條件的中小規模涉農企業,充分利用優惠政策降低企業貸款利率。2019—2023年,九江銀行每年為涉農企業減免利息達1億元,切實減輕了企業的整體負擔。
2 九江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的具體成效
2.1 有效推動產業發展
隨著九江銀行服務農業產業金融業務的持續開展,其在推動產業整體發展能力提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首先,通過資金注入的方式,為當地土地資源整合項目的實施奠定基礎。截至2023年底,在九江銀行的信貸支持下,九江市共完成土地流轉整合項目10個,涉及農田面積達到4 002 hm2,從而使得區域內的土地資源整合力不斷提升。同時,促使當地家庭農場數量增加28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增加351個,具體如表3所示。通過表3不難發現,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九江市在發展農業產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合作社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根據九江市政府網站數據,截至2023年底,九江市家庭農場數量已經達到4 22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也已經達到8 968個,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經營能力得到了持續提升。如今,九江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經營基地已經超過52個,茶葉、釀酒等眾多特色產業規模得到了持續擴大。
其次,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2019—2023年,九江銀行投入了大量信貸資金用于農村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不斷完善九江市農業水利設施,以滿足農業生產用水需求。另一方面,不斷完善農村田間道路網絡,并且支持新建農產品批發市場,從而加快推動九江市農業發展。
最后,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持續優化,多產業融合能力不斷增強。隨著九江市農業產業示范區的建設,九江銀行針對農業產業示范區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截至2023年底,九江銀行已經累計投入33億元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為實現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這促使當地農業產業園區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九江市綜合服務產業產值規模也持續上升。尤其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融合優勢也變得越發突出。
2.2 加快推動銀行自身改革
伴隨著九江銀行服務農業產業金融業務的大力開展,其自身的整體發展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首先,盈利能力不斷提升,業務結構不斷優化。九江銀行存貸比等指標的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數據顯示,在2018年之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九江銀行針對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的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從而為實現銀行自身整體發展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礎。九江銀行2018年銀行存貸比為64.22%,而在2023年已經提升到79.16%,同時貸款余額占銀行總資產的比重也達到58.25%,處于持續上升態勢。這意味著隨著九江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業務的拓展,銀行自身的整體發展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尤其是隨著涉農金融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傳統金融機構進入農業產業市場,從而改變了市場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九江銀行的信貸體量。對此,九江銀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致力于農業發展扶持,在實現九江市農業發展能力提升的同時,推進自身持續發展,促使業務結構不斷優化。
其次,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完善優化,信貸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九江銀行堅持以客戶服務為核心,不斷實現自身產品整合,將現有信貸產品整合成多個細分產品,從而確保信貸產品與項目的匹配。結合九江市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特點,創新推出生豬貸、家禽貸等9個重點農業產品貸款,在信貸領域的創新融合,使得信貸風險分擔機制不斷完善,風險控制能力得到提升。2018—2023年,九江銀行已經完全實現正常貸款;同時,隨著整體信貸余額規模的擴大,正常貸款余額也呈現持續上升態勢,壞賬率控制在1.4%以下,從而實現了自身的持續穩定發展。
最后,合理引導資金支持鄉村振興,充分發揮自身支持職能。九江銀行在支持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及涉農信貸業務開展等,不斷完善自身信貸產品服務,從而促進九江銀行業務創新能力的提升。而這有助于合理引導資金流向,支持九江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 商業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為了加快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商業銀行應當注重解決服務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從市場準入、風險防控等多個方面加以改善[2]。
3.1 合理調整信貸準入門檻
現階段,商業銀行涉農金融服務業務門檻較高。因此,商業銀行應逐步調整農業企業貸款標準,努力提升自身不良貸款容忍度,給予農業產業經營主體更大的支持。
3.1.1 科學調整融資信貸準入審批標準
在涉農主體融資業務請求進行審批的過程中,不能只考慮企業自身的經營規模、負債情況,也要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及未來發展空間等進行綜合考慮,確定授信等級[3]。除此之外,還應建立財務和非財務綜合指標,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綜合起來評價企業整體經營發展潛力。建立信貸彈性標準,針對一些發展潛力大、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支持的企業或者經營主體,適當放寬要求,降低審批標準,從而實現自身服務能力的提升。
3.1.2 提升對不良貸款率的容忍度
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更多地利用政策性普惠資金來支持農業產業發展,通過“輸血”的方式提升農業產業“造血”能力[4]。考慮到農業產業本身的高風險,商業銀行可以適當提升自身壞賬容忍力,同時還可以積極尋求壞賬保險等產品的綜合利用,實現整體風險抵抗能力的提升。此外,根據不同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設置不同的不良貸款容忍值,并且形成相應的預警體系,全面提升自身的風險容忍力和風險抵抗力。
3.2 完善客戶分類管理機制和業務審批機制
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完善的分類管理體系,針對不同類型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并且實現審批流程的優化,讓基層機構具備更多的審批權,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3.2.1 建立客戶分級管理機制
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農業資源優勢也會有所不同,農業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也不一樣。因此,商業銀行在服務廣大農業產業客戶的過程中,應當建立分級管理機制,要對不同規模和經營類型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分類,針對每一類客戶建立不同的信貸融資流程,從而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信貸服務。尤其是對于一些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鏈內的企業,可以通過對整個產業鏈進行考察,事前建立授信檔案,以便于企業在出現資金需求時能夠更快地提供服務,滿足他們多樣化需求。
3.2.2 優化融資業務審批流程
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必然會進一步增加。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優化業務審批流程,下放審批權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商業銀行應當從信貸審批申請、受理、審議等多個環節出發進行精減,提升自身審批效率。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的過程中,還可以針對一部分信用度較高的客戶建立綠色通道,確保授信資金能夠及時到位;還要盡可能地壓縮審批環節,實現審批權限下放,并且建立配套權責機制和考核機制,加強對基層單位審批有效性的考察,從而提升整體服務效率[5]。
3.3 優化自身風險防控體系
要想實現商業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
3.3.1 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信用體系
建立農業產業信用體系是降低風險的關鍵。商業銀行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大數據技術等,加強對客戶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及時通過平臺數據模型完成信用評價,將客戶信息整理歸檔,從而形成可靠的信用參考數據。同時,還可以根據企業在平臺上的信用信息,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信貸產品,讓農業企業能夠享受到信息共享帶來的便利。這樣不僅能優化信用環境,還能進一步降低信息傳遞成本。
3.3.2 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要想解決商業銀行服務農業產業的后顧之憂,關鍵是要確保融資資金的安全[6]。要建立商業銀行支持農業產業信貸風險保證基金,堅定銀行信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政府部門牽頭,多家企業共同參與,根據貸款數額大小和比例完成基金的籌建。企業在完成本息償還之后,可以將基金內的資金贖回,也可以將資金預留在賬戶中,為后續整個系統的運行奠定基礎。
3.3.3 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對風險的控制管理,能夠實現銀行整體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7]。基于此,商業銀行應當進一步加快風險監控的智能化發展,尤其是重視內部監督體系的構建,通過加強對內部資本的重復性監測,完成內部風險計量管理工作,提升風險控制的精準度。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客戶管理系統,尤其是對于貸后客戶經營風險的動態監管;針對不同企業和行業,應建立不同預警模型,從而全面開展風險管理工作[8]。銀行為了進一步強化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還應加強與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合作,確保其風險管理措施符合最新的監管要求;應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評估自身在極端市場條件下的抗風險能力。商業銀行應通過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做好風險預防管理工作,有效防控風險。
參考文獻:
[1]黃曉輝.商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策略探析[J].現代金融,2023(2):30-33,23.
[2]張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探索[J].經營管理者,2022(10):85-87.
[3]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宣傳部課題組,張波,李公澤.以高質量金融服務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農銀學刊,2022(3):28-31.
[4]孫春國.對商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的調研與思考:以吉林省為例[J].農銀學刊,2022(1):28-31.
[5]王萌.鄉村振興背景下城市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11):154-156.
[6]王坤.商業銀行服務農村市場的路徑與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商業銀行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6):111-113.
[7]林仁志.新時代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路徑研究:以種子公司為例[J].中國商論,2021(20):77-79.
[8]中國農業銀行服務農墾企業課題組.農墾企業金融需求及商業銀行支持策略研究[J].中國農墾,2021(3):33-37.
基金項目:江西社會科學十四五基金項目(2023年)“江西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水平評價、驅動因素與對策研究”(23JL07);2021年江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共同富裕背景下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稅制結構優化研究”(JJ21219)。
作者簡介:譚飛(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經濟政策;朱妮(1988—),女,碩士,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