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園林綠化作為提升城市生活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關系人居環境品質和人民生活幸福。隨著人們對城市綠化要求的不斷提高,園林綠化建設中的樹種選擇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綠化植物,觀果樹種逐漸成為園林綠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柿樹和山楂樹作為兩種典型的觀果樹種,在美化城市環境、豐富園林景觀、提升生態功能等方面展現出獨特而顯著的作用。基于此,研究從柿樹與山楂樹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景觀生態價值、應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討柿樹和山楂樹作為園林觀果樹種的價值,以期為園林綠化項目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柿樹;山楂樹;園林綠化;觀果樹種;生態價值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110-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26
0 引言
觀果樹種是指在觀賞花、葉的基礎上,還能夠實現觀賞果實的一類植物。在園林綠化建設中,觀果樹種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城市園林的美觀性,還能夠發揮凈化環境、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積極作用。柿樹和山楂樹作為兩種典型的觀果樹種,在美化城市環境、豐富園林景觀、提升生態功能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1 柿樹與山楂樹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1.1 生態調節功能
柿樹和山楂樹作為優質果樹品種,在生態調節功能方面同樣表現優異,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微氣候調控方面,兩種果樹茂密的樹冠層結構可以形成天然的綠色屏障,樹冠層對太陽輻射的截留和反射能夠有效降低地表溫度,同時葉片蒸騰作用釋放的水汽能有效提升局部空間的相對濕度,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微環境。在水源涵養方面,柿樹和山楂樹發達的根系網絡具有顯著的持水固土能力,根系分泌物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的水分入滲能力與蓄水能力,有效減緩地表徑流,增強土壤涵養水源的功能。根系的機械作用還能穩固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在空氣凈化方面,柿樹與山楂樹葉片表面具有獨特的絨毛結構和氣孔分布,能高效截留與吸附空氣中的灰塵、煙塵等顆粒物,葉片還能吸收和降解多種大氣污染物,從而提高空氣質量[1]。兩種果樹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能力突出,對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增加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具有積極作用。此外,兩種果樹還通過化感作用調節周邊植物群落的生長發育,促進穩定和諧的植物群落結構的形成,為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發揮重要作用。
1.2 生態支持功能
柿樹與山楂樹在生態系統服務體系中的生態支持功能尤為突出,體現出重要的生態價值。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這兩種果樹為多樣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其枝干結構為鳥類筑巢創造了有利條件,樹冠則為多種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庇護場所。花期時散發的芳香氣味和豐富的花蜜不僅吸引蜜蜂等傳粉昆蟲,還能引來多種蝴蝶、天敵昆蟲等,顯著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水平。在提升授粉服務體系方面,柿樹與山楂樹的花期不同,可以為傳粉昆蟲提供持續穩定的蜜源,形成完善的授粉服務網絡,不僅確保果樹本身的授粉需求,還能擴展到周邊植物群落,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授粉效率和穩定性。在改良土壤效應方面,兩種果樹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和酶類物質能促進土壤中難溶性養分的活化,提高養分有效性;脫落的枝葉分解后形成優質有機質,顯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根系也能分泌特殊的化感物質,調節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促進有益微生物繁殖,抑制病原微生物,形成良性的土壤微生態系統。這些生態支持功能相互關聯、協同作用,共同構筑起完整的生態服務支持體系,為區域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提供基礎保障。
2 柿樹與山楂樹的景觀生態價值
2.1 景觀季相動態特征
作為園林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柿樹與山楂樹展現出豐富的景觀季相變化特征,其動態變化過程為城市園林注入了生機活力。從物候期景觀變化來看,山楂樹在春季開花,花期持續15~20 d,密集的花序形成別致的城市景觀,柿樹的新葉構建出綠意盎然的景致。隨著季節推移,兩種果樹的葉片由嫩綠轉為深綠,形成穩定的夏季觀賞效果,營造出清涼舒適的游憩環境[2]。在色彩層次構成方面,柿樹與山楂樹通過四季更迭共同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變化:春季以翠綠為主;夏季呈現濃郁的深綠色調;秋季則形成“紅黃相間、金橙交輝”的絢麗畫卷,山楂樹葉片轉為紅色,柿樹葉片呈現金黃色,配以兩種果樹絢麗色彩的果實,共同構成了獨特的景觀。在空間結構構建上,柿樹傘狀樹冠高4~6 m,山楂樹枝干長2~4 m,共同構成了高低錯落的空間層次,并通過枝干的自然舒展和葉片的疏密變化,營造出豐富的空間韻律感。以蘇州拙政園為例,園林設計師巧妙利用柿樹與山楂樹的高度差異和季相變化,構建“疏密有致、錯落有序”的立體景觀,春賞花海、夏享綠蔭、秋觀果實,展現出不同季節獨具特色的園林美學,成為傳統園林活用觀果樹種的典范之作。
2.2 生態景觀功能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視角,柿樹與山楂樹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生態廊道構建中,兩種果樹通過帶狀配置形成連續的綠色通道,柿樹的樹冠和山楂樹的株高形成了立體的生態屏障,為野生動物遷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城市噪聲污染,優化城市微氣候。在生境斑塊營造方面,柿樹與山楂樹混合種植形成的植物群落可創造多樣化的生態位,其密集的枝葉為小型動物提供庇護場所,果實為食果鳥類和昆蟲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有效提升了生境斑塊的生態承載力和穩定性。在景觀連通性維持方面,柿樹與山楂樹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可有效連接城市中分散的生態斑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景觀生態網絡,增強景觀要素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和生物流動[3]。同時,不同生態斑塊間的功能互補和資源共享,可以提高整體景觀的生態韌性和適應能力,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系統奠定堅實基礎。
3 柿樹與山楂樹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模式
3.1 點線面配置模式
柿樹與山楂樹在園林空間布局中,點、線、面的配置模式展現出豐富的景觀構建價值。在點景布置中,柿樹以其優美的傘狀樹冠和4~6 m的適中高度,可在園林節點處營造獨特的視覺焦點,特別是在果實成熟期,橙紅色果實與深綠葉片形成強烈對比更能突出其景觀主體地位;山楂樹則憑借2~4 m的株高和自然舒展的樹形,適合在庭院轉角或小型廣場中單株點綴。在線性景觀布局中,兩種果樹可沿園路、水系等線性空間配植,其中山楂樹適宜按2~3 m的株距連續配置形成景觀帶,而柿樹適宜以4~5 m的株距排列,能夠打造出疏朗有致的林蔭步道。在面狀景觀布局中,可采用“喬灌結合、密疏相間”的群落配置模式,即以柿樹作為高層喬木骨架,株距宜控制在5~6 m,山楂則以3~4 m的間距填充在柿樹下,形成自然和諧的復層群落結構。這種配置方式不僅能夠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還可以通過季相變化呈現出動態的景觀效果,尤其在秋季,兩種果樹的果實與葉片相互映襯,更能展現出獨特的觀賞價值。
3.2 場景功能應用策略
在園林綠化建設實踐中,柿樹與山楂樹的場景功能應用需要基于空間特征與功能需求進行系統性規劃設計。在道路景觀營造中,可將柿樹作為行道樹設置于城市主干道兩側,利用其高大挺拔的樹形和濃密的樹冠營造林蔭效果;山楂樹適合配置于次干道和人行道,形成富有層次感的綠化景觀。在公園廣場空間,柿樹可作為重要的景觀節點樹種,利用其四季變化的觀賞特性打造視覺焦點;山楂樹可通過組團配置方式形成自然的生態景觀區,為人們游憩活動提供舒適的環境氛圍。在小區庭院綠地中,柿樹與山楂樹可采用混交配置模式,通過合理的密度控制和空間布局,既能滿足遮陰避雨的實用功能,又能營造出具有觀賞價值的景觀效果[4]。在城市濱水空間中,兩種果樹可沿水岸線構建生態防護帶,不僅能夠穩固岸坡、涵養水源,還可為市民創造舒適的親水環境。以上場景功能應用策略既充分發揮了柿樹、山楂樹的生態價值和景觀效益,又實現了空間功能的優化配置。
3.3 復合生態群落構建模式
復合生態群落構建是一種基于植物群落演替理論和生態位互補原理的高級園林配置模式。在柿樹與山楂樹的復合生態群落構建過程中,一是要考慮垂直空間的合理利用,通過喬灌草立體配置形成多層次植物群落結構,可選用木槿、連翹等開花灌木作為中間層,搭配麥冬、玉簪等地被植物形成地表層,使其與作為主景樹種的柿樹、山楂樹在空間和功能上形成互補;二是應充分考慮植物物種之間的生態關聯性,選擇具有協同生長特性的伴生植物,如耐陰性草本植物可與柿樹、山楂樹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既能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又能營造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在群落演替過程中,通過科學的植物配置比例和空間布局,逐步形成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穩定植物群落,實現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的最優統一[5]。
4 結束語
柿樹與山楂樹作為園林綠化建設中的觀果樹種,不僅以其獨特的觀賞價值豐富了城市園林景觀,更通過其顯著的生態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采用科學合理的點線面配置、復合生態群落構建等應用模式,不僅能夠最大化地發揮柿樹與山楂樹的景觀功能與生態效益,還能夠促進園林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未來,隨著園林綠化理念的不斷進步和技術手段的日益創新,柿樹與山楂樹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為構建美麗、宜居、綠色可持續的城市環境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園林綠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劉琦.觀賞果樹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J].果農之友,2024(7):63-65.
[2]崔凱.果樹在園林綠化中的價值及其應用實踐探討[J].當代農機,2024(6):50-51,53.
[3]韓飛.柿屬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3,46(19):85-88.
[4]張金環,田丹.果樹在陜西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及建議[J].陜西林業科技,2020,48(6):103-105.
[5]張鵬.果樹在園林綠化中的價值及其應用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6):119-120.
(欄目編輯:劉 敏)
作者簡介:齊曉東(1975—),男,本科,研究方向:園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