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為世界各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國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雙碳”目標為農村地區的生態農業和碳減排耦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政策支持。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關系,揭示了農村生態農業與碳減排協同發展的重要性,探討了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發展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碳減排;耦合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如何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共識和共同目標。農業作為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也是全球碳排放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同時,農業也是重要的碳匯,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可以實現碳的捕獲和封存[1]。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該戰略旨在通過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全面發展,實現農村地區的繁榮與可持續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綠色、可持續的農業模式,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2]。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耦合發展,不僅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還有助于實現國家的“雙碳”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優化方案。
1 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關系
1.1 生態農業的定義與特征
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模式,它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技術,旨在協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農業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使用,采用有機肥料、生物防治和農作物輪作等措施來降低環境影響,并通過科學合理的農業布局和精準農業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同時,生態農業注重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1.2 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效應
生態農業與碳減排之間存在密切的協同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生態農業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減少化肥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氧化亞氮的排放。(2)增加碳匯能力。生態農業通過增加有機物質的投入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了土壤的碳匯能力,有助于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3)促進能源的循環利用。生態農業鼓勵使用生物質能和可再生能源,促進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循環利用,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1.3 國內外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現狀
1.3.1 國際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
在國際上,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得到了廣泛關注和積極推動。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市場引導,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例如,歐盟通過《共同農業政策》(CAP),鼓勵成員國采取生態農業實踐,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國際上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開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通過建立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認證和標準體系,引導消費者選擇生態農業產品,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
1.3.2 國內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
在我國,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雙碳”目標,為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政策措施,為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例如,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推進綠色高質量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在技術方面,國內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開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例如,許多地區積極推廣生物質能和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碳減排。在市場方面,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認證和標準體系,引導消費者選擇生態農業產品,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
2 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問題
2.1 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挑戰
2.1.1 現有模式和規模
目前,生態農業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在發達國家,生態農業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農業模式,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在發展中國家,生態農業的發展相對較慢,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不足。具體而言,生態農業的發展主要包括以下模式:(1)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和生長調節劑,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農業生產方式。(2)生物動力農業。以有機農業為基礎,強調土地的生物動力平衡,注重土壤、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態循環。(3)綜合生態農業。綜合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多種功能,通過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和水資源管理等措施,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4]。
2.1.2 面臨的挑戰
雖然生態農業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認可,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1)技術水平限制:生態農業對技術水平的要求較高,需要掌握一系列復雜的生態技術和管理措施,但目前許多農民缺乏相關的技術知識和經驗。(2)資金投入不足:生態農業的初始投入較高,包括土地改良、設備購置和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村地區而言,往往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3)市場競爭力不強: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有限。(4)政策支持不足: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效果。
2.2 碳減排發展現狀及挑戰
2.2.1 現有減排措施和效果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碳減排措施包括以下幾種:(1)能源結構優化。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和碳排放。(3)發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通過發展和應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將二氧化碳捕獲并封存在地下或海底,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4)推廣低碳生活方式。通過宣傳教育和政策引導,鼓勵公眾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減少碳排放。
2.2.2 面臨的挑戰
盡管碳減排措施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包括技術瓶頸、資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力以及公眾意識薄弱等。
(1)技術瓶頸:碳捕獲與封存(CCS)等技術的發展在大規模工業應用中遇到困難,主要體現在高成本、效率低和技術不成熟等方面。例如,碳捕獲技術耗能高,增加了運行成本,同時二氧化碳封存的長期安全性和可靠性尚未充分驗證。(2)資金投入不足:碳減排措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目前全球資金投入仍然不足,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資源有限,許多項目難以開展。盡管發達國家投入較多,但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3)政策支持不力:各國政府雖然出臺了支持碳減排的政策,但政策執行中存在連貫性差、監管不力的問題,企業難以長期規劃并遵守規定。此外,各國政策差異增加了國際合作的復雜性。
(4)公眾意識薄弱:公眾對碳減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參與的動力,甚至認為碳減排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
3 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協同發展的對策
3.1 完善政策支持
3.1.1 完善政策體系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政府應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制定和實施支持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政策法規。(1)制定專項政策。政府應制定專門支持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政策目標、措施和任務。(2)完善補貼和激勵機制。政府應完善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補貼和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和農業企業積極參與生態農業和碳減排活動。(3)加強政策落實和監督。政府應加強對生態農業和碳減排政策的落實和監督,確保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發揮應有的作用。
3.1.2 加強政府引導
政府應發揮引導和協調作用,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1)開展示范項目。政府應在農村地區開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示范項目,總結和推廣示范項目的成功經驗和做法。(2)加強技術推廣和培訓。政府應加強生態農業和碳減排技術的推廣和培訓,提高農民和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3)建立多方合作機制。政府應建立政府、企業、農民、科研機構等多方合作機制,共同推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
3.2 技術創新
3.2.1 研發新技術
為了提高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水平,科研機構和企業應加強新技術的研發。(1)開發低碳技術和設備。科研機構和企業應合作開發適合農村生態農業的低碳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碳減排效果。(2)推廣生物質能源技術。科研機構和企業應加強生物質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促進生物質能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碳減排。(3)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科研機構和企業應加強信息技術在生態農業和碳減排中的應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3.2.2 技術培訓和推廣
為了提高農民和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政府和企業應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1)開展技術培訓。政府和企業應持續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和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促進生態農業和碳減排技術的推廣和應用。(2)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政府和企業應為農民和農業從業者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促進生態農業和碳減排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3 產業化與市場化
3.3.1 拓展市場渠道
為了提高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政府和企業應加強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渠道建設。(1)建立品牌和認證體系。政府和企業應建立生態農業產品的品牌和認證體系,提高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2)開拓國內外市場。政府和企業應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3)加強市場監管和管理。政府應加強生態農業產品市場的監管和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3.2 創新商業模式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政府和企業應創新商業模式,探索新的發展路徑。(1)發展碳交易市場。政府和企業應發展碳交易市場,推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提高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經濟效益。(2)探索綠色金融模式。政府和企業應探索綠色金融模式,通過金融支持和服務,促進生態農業和碳減排項目的實施和推廣。(3)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機制。政府和企業應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分配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經濟效益,激發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3.4 社會參與
3.4.1 增強公眾意識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政府和企業應提高公眾對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認識和支持。(1)開展宣傳教育。政府和企業應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生態農業和碳減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2)鼓勵綠色消費。政府和企業應鼓勵綠色消費,引導公眾選擇生態農業產品,促進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發展。
3.4.2 多方合作機制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政府和企業應建立多方合作機制,推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1)建立政府、企業、農民、科研機構等多方合作機制。政府和企業應建立多方合作機制,推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實現各方的利益共贏。
(2)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政府和企業應加強與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合作和交流,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推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發展。
4 結語
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未來,隨著生態農業與碳減排協同發展的不斷推進,將為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機遇。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市場引導,推動生態農業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MOSIER A R,DUXBURY J M,FRRENEY J RETAL.Mitigation agricultural emission of methane[J].Climatic Change,1998(40):39-80.
[2] 張健,王春衛.平湖市踐行綠色農田建設 助推生態高效農業發展[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3(12):45-47.
[3] 李波,張俊飚,李海鵬.中國農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2):8-13.
[4] 石奇.高質量發展:問題、辨識與路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