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三明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現狀。當地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工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三明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出臺了政策文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更好地促進全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關鍵詞:特色現代農業;調查研究;發展現狀;對策
三明市立足福建省農業大市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推動雜交水稻制種、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畜禽、林竹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著力打造“中國稻種基地”和福建省“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2023年成功獲得全省唯一的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70.6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600.6億元,增長了8.5倍,年均增長率居全省前列,其中:2023年全市水稻制種面積2.3萬hm2,是2000年的15倍;全市肉蛋奶產量39.6萬t,是2000年的1.33倍;全市蔬菜產量214.84萬t、水果產量114.62萬t、食用菌產量98萬t,均居全省前列。全市茶園面積2.43萬hm2、茶葉產量5.91萬t,林竹面積31.06萬hm2,產值達301億元。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70.61億元增加至2023年
的600.61億元,增長了8.5倍,年均增長率居全省前列。城鄉收入比從2000年的2.1∶1縮小到2023年的1.9∶1,好于全省2.1∶1、全國2.4∶1的平均水平。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1]。
1 三明市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三明市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主導優勢產業,同時探索出適應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融合模式,發展特征明顯[2]。
1.1 優勢產業繼續保持領先
1.1.1 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領先全國。2023年全市雜交水稻制種面積2.3萬hm2,產量7.0萬t,面積、產量分別約占全國的20.0%和25.0%,位列全國設區市第一,水稻制種企業共有130多家。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8%,農作物品種優質專用率87.4%,水稻優質率85.9%,高檔優質稻品種推廣比例46.6%,供應雜交水稻種子1 767.3 t。
1.1.2 蛋雞產業發展領先全省。2023年全市禽蛋產量8.5萬t,同比增長52.4%,蛋雞存欄達700萬羽以上,存欄數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存欄10萬羽以上的蛋雞場
27家,存欄約占全市總存欄的85%。
1.1.3 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2023年三明市食用菌總產量(干鮮重)17.87萬t,較2022年增加0.98萬t;產量位于全省第三。其中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銀耳年產量占全國10%左右,成為單體規模全國最大的銀耳瓶栽工廠化企業。
1.1.4 果蔬產業快速發展。2023全市全年蔬菜播種面積8.5萬hm2,在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蔬菜產量214.84萬t,較去年比增3.7%;全年果品產量114.62萬t,較去年比增7.6%;其中早熟梨產量16.95萬t,位居全省第一;柑橘產量67.37萬t,位居全省第二。三明蜜桔榮獲2024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這是福建省首個設區市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1.2 產業集聚集群效應明顯
1.2.1 產業條塊分布。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生產由于依賴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條件、品種特征特性、水肥應用管理等要素,按照區域劃分,產業發展呈現帶狀、塊狀集中發展。如2023年三明市蜜桔種植面積
1.8萬hm2、產量36.0萬t,占福建省蜜桔總面積近50%,為福建省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效益最好的產區。蜜桔受氣候、海拔、土壤等因素影響,主要分布于三元、永安等地,總體呈現條狀種植產業帶。
1.2.2 產業輻射分布。技術、資金密集型農業產業受發展地區早期產業發源地政策、資金投向等影響,產業集聚帶動效應明顯,以一個地區輻射拓展。如從三明市蛋雞產業來看,最早2014年福建省大豐山禽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地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賴坊鎮,是三明市首家規模化養殖企業,蛋雞存欄45萬羽,之后蛋雞產業從清流縣向周邊寧化縣輻射分布,形成產業集聚發展。
1.2.3 產業分散分布。部分產業因為分布較廣,全市各縣(市、區)及鄉鎮均有不同程度發展,形成散狀分布,表現為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農戶自營等主體較多,產業發展規模、效益較為穩定。從發展來看,因三明市大多為山地地形,森林覆蓋率達77.12%,位居全國前列,毛竹生長環境好,筍竹產業(包括竹制品加工)廣泛分布于全市各地。
1.3 產業融合發展探索新模式
1.3.1 “育種+種植”融合發展。三明市部分企業通過提升自身科研實力,開展各品種(組合)優質科研攻關,利用品種、專利成果進行合作生產推廣,并打通收購銷售環節,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如大田縣山瓜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營火參果、姑娘果、黑老虎、拇指西瓜、黃金百香果、八月瓜等新奇特水果品種,在全國13個省份開發了0.2萬hm2合作基地,帶動行業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
1.3.2 “種養+加工”融合發展。2018年以來,部分企業從種養為主向種養加產業鏈延伸發展,同時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注重在品牌打造、建立電商平臺等方向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快速發展[3]。如三明市肉制品加工行業,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也是一家集生豬養殖、肉制品研發、深加工、冷藏運輸及市場營銷于一體的三產融合企業。該公司建成培根、香腸火腿、調理食品、果蔬、拌菜五大系列產品生產線,年出欄商品豬
6萬多頭,西式肉制品培根等產量3.4萬t,全國市場占有率約15%。2023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4億元,納稅1 656萬元。
1.3.3 “農業+文旅”融合發展。部分產業在發展中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結合農業在文旅療休養等多元要素價值,以休閑農業產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如泰寧縣大力發展巖茶產業,積極探索茶旅融合模式,福建省狀元茗茶有限公司、福建晟境農業有限公司等茶產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以茶文化為主導,結合康養、茶禪等文化元素,建成狀元茗舍、晟境·境元等森林療休養基地,創新發展了狀元茗舍、閱山水舍、星空民宿等16家中高端特色森林民宿。
2 存在困難及問題
雖然2015年以來三明市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通過實地調查和與經營主體業主交流情況來看,現在產業發展上仍存在一些瓶頸和制約因素,阻礙著鄉村產業持續有力發展。
2.1 受困于內生發展動力
從全市農業產業總體情況來看,在產業發展階段上仍處在傳統生產制造環節,向兩端突破的不多,造成產業附加值低、風險大、地位不高。
2.1.1 創新不顯。三明市農業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少,跟蹤式、模仿式研究多,點上突破多、面上突破少。比如設施栽培方面,茄果類高端蔬菜、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葡萄、梨、柑橘等果樹主栽品種主要靠引進;農機裝備研發和生產能力較弱,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以及冷鏈物流等技術滯后。
2.1.2 品牌不彰。三明市農業品牌企業普遍存在“起步晚、規模小、資金力量單薄”的狀況,品牌帶動能力不強、服務領域不廣、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總體帶動效應不夠理想。特色現代農業各主導產業中,三明市打造的區域公用品牌與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平和蜜柚等福建省其他地市公用品牌對比,在品牌知名度、品牌價值上存在差距。
2.1.3 鏈條不全。三明市多數農產品仍停留在初(粗)加工階段,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上受市場因素及產品結構單一等影響,多數農副產品存在銷售難,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全市農業第一產業占農業全產業鏈比重高達33.1%,遠高于第一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11.7%)。
2.2 受困于外部環境影響
2.2.1 本地市場較小。三明市從各項經濟、社會數據來看,經濟總量不高,人口屬于外流城市,消費能力不足等,導致全市大多數農業企業,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生產企業產品只能以外銷為主,鮮活產品外銷容易造成損耗,成本風險較大,市場不穩定;同時城市體量不大,進一步造成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支持不足,孵化市場競爭力強、產業規模大的企業實體能力較弱。
2.2.2 突發情況變化。2020年來,國內外突發事件頻發,影響三明市農業企業發展因素較多。如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部分以外貿為主導企業經營情況影響較大。據了解,華達茶葉有限公司自疫情以來出口貨柜運費劇增,由原來的7 500元漲至最高8萬元,貨物成本積壓成本年增加1.5億元,間接增加成本10%以上,產品成本增加20%,利潤降低15%。
2.2.3 宏觀政策調整。隨著環保用地等政策調整,造成部分產業發展面臨轉型轉產等問題。如2022年鰻魚養殖等產業受環保政策新要求,部分養殖場關停撤場。受國土二調、三調圖斑變化及土地政策、生態紅線等影響,以及退林還耕等政策調整,耕地逐步退出林果種植,造成面積縮減等。
2.3 受困于主體自身短板
2.3.1 總體實力不強。三明市僅雜交水稻制種企業在全省乃至全國在規模、知名度上有一定影響力,其他行業企業在產業鏈培育、品牌打造等都與福建省其他地市代表企業存在較大差距。
2.3.2 經營理念落后。三明市大多數企業在治理結構、產權結構等方面還處于比較傳統的模式架構,如全市33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僅10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未建立股份制公司治理結構。
2.3.3 后續發展乏力。經過開展調查問卷和與企業座談,企業主要集中在咨詢是否有項目補助、政策支持等方面,企業對后續發展加大投資力度、擴張產業規模等準備明顯不足,同時前一批創業者隊伍年齡普遍偏大,后續繼承人員跟不上,容易導致產業發展斷檔斷代。
3 發展對策
從調查來看,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縣鄉政府對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產業培育涉及面廣、工作較為多頭繁復,各地各相關部門需進一步明確思路、提高認識,通過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才能實現產業“躍遷”,實現高質量發展。
3.1 著力加大扶持力度
對各類型產業進行分類施策,通過不同扶持“硬政策”提升產業發展實力。如對三明市目前在規模、產量具有優勢的水稻制種、蛋雞產業,應著重于產業在規模優勢上向前后兩端轉型提升,推動品種研發、品牌打造、渠道拓展等方面進行大力支持。
3.2 著力提升營商環境
除了產業扶持“硬政策”外,政府層面應著重提高支持產業發展“軟環境”,特別應聚焦在企業業主關注的金融支持政策、用地用電優惠等方面營商環境提升以及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相關工作的產業品質提升。在金融方面,應推廣“快農貸”“振興貸”“花卉貸”等特色產品,針對不同的產業打造多套融資方案,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配套貼息政策,持續提升信貸產品普惠性和可操作性。用地方面,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通過傾斜指標用地等積極化解農業農村產業項目用地難題。
3.3 著力拓展市場渠道
經調查,部分企業因傳統銷售渠道受阻,積極拓寬電商(跨境電商)等業務;但由于發展電商需要專業化運營,同時在整體企業產業鏈也要相應針對電商運營做產業調整,導致一些企業存在盲目上馬電商項目,利用率不足、效益不高。在中央大力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電商的政策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做好引導支持,與商務等部門溝通協調,推動產業“觸網”,打造“互聯網+農業”新格局。同時在滬明對口合作、泉三山海協作方面,積極為產業發展打造農產品流通橋梁。
3.4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
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是充分激活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各類要素資源的重要抓手,農業農村及各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農村各類產權確權、賦權、活權的有效路徑,加快落實集體資源資產“應進必進、陽光交易”,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做大做強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探索形成符合山區特點的規范化可持續發展模式。持續探索推廣土地托管、土地信托、土地入股等經營模式,鼓勵整村(組)托管、入股土地經營權,多種形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指導鄉鎮依法依規審批宅基地,持續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設住宅類房屋專項整治,探索閑置農房有效盤活利用方式,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4 結論
本文以農業工作者的視角對目前三明市農業產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剖析,并對未來產業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文章方向既是用農業產業發展普遍規律進行分析,同時又以三明市產業發展自身特色作為主要突破口提出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獨特觀點角度。未來對三明市產業化工作,相關管理部門需進一步拓展思路,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在國內國際大環境大市場的發展變化及趨勢背景下對本地產業發展重心和政策走向進行解讀研究,力爭給出更具針對性、時效性的觀點建議,推動三明市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湯俊.海南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20,48(6):156-161.
[2] 陳巍,汪善鋒,鄭凱,孫興民.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鎮江生態農業發展路徑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2):160-161.
[3] 李興武.突出特色壯大規模 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1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