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現代社會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來越多,不再只關注生活中的溫飽問題,從更多的媒體平臺獲得豐富的信息資訊,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文化享受。而電視傳媒作為眾多傳媒方式中的一種,發展歷史由來已久,長期占據著主流媒體的位置,無論是在人才資源的儲存方面,還是在技術資源的配置方面,都有著其他媒體難以比擬的優勢。基于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電視傳媒也在不斷地尋求技術層面的突破,積極優化電視攝像的藝術表達方式,探尋適宜在新時代應用的藝術表達方式,并從電視攝像工作實踐中尋求創新的方法,以此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高品質的藝術作品。
電視攝像工作的創新背景
電視攝像工作
現代電視傳媒業對節目制作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會大眾瀏覽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為保持自身在融媒體時代中占據一定的競爭優勢,電視傳媒業所制作的節目更側重于對其藝術內涵的表達,畢竟當代觀眾的眼光非常“毒辣”,只有高品質的節目才能獲得更高的關注度。而制作節目的前提就是獲取素材,這需要通過電視攝像工作來獲取基本的節目素材,此項工作的形式比較多樣,包括肩扛攝像、手持攝像、軌道或者搖臂攝像等方式,均可以獲得節目素材。通常情況下,攝像人員為更好地呈現出節目的藝術效果,會在拍攝的過程中收集足夠多的影像信息與聲音信息,再從后期的視頻剪輯與特效處理環節中,對所采集的信息加以處理,使其符合電視攝像的工作標準,獲得可以制作節目的內容。國內許多大型的直播類節目的電視攝像工作都比較復雜,需要運用到多臺攝像機來回切換畫面,在現場導演的指揮調度下,多臺攝像機之間相互配合,就可以保證直播類節目的實時播出呈現出理想的效果。可見,電視節目的攝像工作水平會直接影響到節目的制作質量,專業素養較好的攝像人員可以在任意拍攝模式下,保證鏡頭中的畫面不會搖晃,而且鏡頭中的畫質也比較好,可以加強畫面的藝術表現力,引起觀眾對節目的觀看欲。
電視攝像價值
電視節目通過畫面、聲音等載體來向社會大眾傳遞信息,電視攝像工作則負責收集素材并完成后期剪輯工作,從此項工作的實際價值分析來看,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其價值。一方面,電視節目是借助電視攝像所拍攝的畫面來展現其內容的,為滿足受眾群體對節目信息的需求,將其中隱含的藝術價值呈現出來,根據不同的電視節目的特點,電視攝像所構造的畫面風格、拍攝角度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良好的電視攝像技巧可以提升節目在受眾群體心中的形象價值,獲取更多的傳播熱度,不斷擴大受眾群體的范圍,越來越多的觀眾會關注節目,并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二者兩個方面的效果都需要通過電視攝像工作收集素材來實現,并且直接受到電視攝像工作質量的影響。
電視攝像特點
在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電視攝像工作要滿足三個方面的特點。其一,電視攝像拍攝的畫面要真實有效。此項工作是為了還原節目制作的環節,展現出各個人物的心理變化與情景變化,對現場的各個細節的信息要做到精準把握,精細化的拍攝思路才能豐富基礎素材的內容,這就如同文學作品中的“側面描寫”一樣,故事情景的展現往往是通過細節之處反映出來的,電視攝像工作亦是如此,現場的某些小細節和人物的小表情、小動作,均可以成為渲染氣氛的要素,攝像人員務必要把握好這些真實的細節,力求有效地還原其本來面貌;其二,電視攝像拍攝的畫面要形象直觀。當代受眾群體受到新媒體平臺資源的影響,對電視節目的“挑剔感”更加明顯,畫面不夠立體、不夠精致的節目往往不容易受到大眾關注,無論是兒童受眾群體,還是老年受眾群體,對電視節目的喜好傾向都偏于直觀化的節目效果,正如電影拍攝有濃郁的電影風格,而電視劇的拍攝則側重于故事的延展,那么電視節目的拍攝手法就要具有明顯的“節目風”,對節目中的人物呈現更要講求形象特征明顯,才能增強電視攝像的直觀性;其三,電視攝像拍攝的畫面要具有關鍵性。此項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作為支撐,負責此項工作的攝像人員也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比如拍攝節目現場時,各個鏡頭的轉換、各個設備的協調,都需要攝像人員完成,收集畫面時是否捕捉到精彩之處,是否能夠對構圖產生專業的認知和明確的思路,都會影響此項工作的最終效果,可以說,最后剪輯出的電視節目中,沒有一幀畫面是無價值的,而電視攝像工作則決定著每一個畫面的價值性。
電視攝像的藝術表達方式
正確協調主、陪、背景三方的關系
電視攝像中“主、陪、背景”三方中的“主”指代的是畫面中的主體對象、“陪”指代的是畫面中的其他人物、“背景”指代的是用于烘托畫面氣氛的整體環境,以這三方要素構成了電視攝像的基本項,能否對這三方的關系做出協調,分清主次及基本的作用,是拍攝優質素材的關鍵,由于電視攝像中總體畫面的布局均是表達節目主題的關鍵,而構圖的美感往往能夠對受眾群體形成直接的吸引力,所以攝像人員要格外注意畫面的布局形式。要處理好這三方的關系,就應秉持著“多樣且統一”的原則,拍攝過程是靈活的,必然會存在不同的拍攝角度,對不同景物保留的素材會出現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將三方要素安放在畫面中的恰當位置上,其他要素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才能“不亂”,構成有機的整體,同時為一個節目主題而服務。這就需要攝像人員對機器的移動位置、透視關系及色彩造型等諸多元素進行安排布置,以達到高度統一的效果。
根據節目特點選擇適宜的拍攝角度
拍攝角度對畫面呈現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尋求構圖形式上的突破,其關鍵就在于拍攝角度的選擇。從本質上來說,拍攝角度的變化會影響主體、陪體與背景之間的關系變化,這需要攝像人員根據畫面的構建來選擇拍攝的方向及距離,有時進行高度調整也可以優化拍攝的效果。但三者之間以拍攝的角度作為重要,需優先考慮此部分的影響,以此項作為基礎再調整其他的兩個要素,這是因為拍攝的角度決定著鏡頭的連續性,而鏡頭是否連續又會影響后期的剪輯處理工作,如果電視攝像獲得的連續性素材較少,那么后期的視頻剪輯處理就會顯得碎片化,故事的連貫性就會比較弱,說服力也會隨之降低。通常來說,攝像人員會根據所需拍攝的素材內容來搭配不同角度的攝像機,有時還需要固定的攝像機和升降機共同參與拍攝,以尋求不同角度的拍攝效果,烘托電視節目的獨特場景效果,而且畫面的色調與光線有時也會隨著拍攝角度一同變化,這些都需要攝像人員在現場找準角度。
依照節目風格選擇適宜的色彩基調
電視攝像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獲取最初的拍攝素材,素材中的各個畫面以豐富的色調組成,攝像人員需要確定好素材的主題內容以后,選擇相應的色調做出藝術處理,使其景物的立體感、拍攝所反映的質感及空間氣氛等要素,可以達到視覺欣賞角度的高度一致。由于不同的色調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各有不同,冷色調給人的感覺就會比較嚴肅、不易靠近、不易共情、通常表示著悲傷或正式;暖色調則給人以和諧、熱情、情緒變化、抒情的感覺。絢爛色彩增強了花朵的生命力與藝術感。攝像人員可以根據畫面組成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色彩基調,但要保證前后畫面的色調基本一致,除某些特殊的藝術表現需要之外,盡量不要讓前后畫面存在過大的色彩差異。每一個好的電視作品都應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色調是展示其藝術風格的獨特所在,節目的主題思想會通過色調反映出來,但選擇何種色調則由節目的內容來決定,色調的整體性越強則畫面的表現力就越大,可以說,對畫面色調的協調與把握,考驗著一個攝像人員的專業素養。
充分利用照明工具修飾所拍攝畫面
電視攝像拍攝的素材是否擁有高質感的畫面,將取決于畫面中的光線構成,對光線處理的強與弱,會直接影響到素材構圖的美與丑。從造型的角度來講,光線具有揭示、突出、隱蔽及修飾等功能,可以充分展示出拍攝背景的氣氛與環境特征,有些時間的表現也是依靠光線來展示的,比如強烈光線下就通常是在夏季或白天,光線昏暗則是晚上,光線較白且刺眼可能是在冬季等等。光線的處理可以作為一種深化主題的表現方式,以此來揭示拍攝對象的心理層次,而不同類型的電視作品中,由于主題的不同,對光線的要求也存在差異,光線透過物體展現出陰影部分,增強了拍攝畫面的層次感。在電視攝像工作中,攝像人員不僅要保持前后畫面中“光線”的基本一致,還要在此基礎上追求不同時間段的“光效”差異性,才能使畫面更具立體感、層次感。前者與后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光線”保持一致的同時追求不同“光效”,是通過影調與色彩的跳躍來實現的,尤其是在拍攝人物臉部的特寫時,這一拍攝手法更加常見。
發揮線條作用優化畫面的藝術效果
一個畫面中由千絲萬縷的線條構成,就比如兩種色調的分界線,可以清晰、明快,也可以柔和、優美,不同的線條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構圖方式,但不論哪一種構圖方式,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表達特點,如清晰、明快的線條會預示著色調的過渡與分割,柔和、優美的線條則可以表現出色調過渡的細微層次,所以在電視攝像工作中,線條通常會和色調共同應用,以此組成畫面構圖中的基本造型要素。攝像人員在工作中就要考慮到畫面需要怎么樣的線條構成形式,如何借助線條來“分割”各個區域,比如主體需要怎么樣的線條來保持“主位”,前后的場景應該用怎樣的線條弱化層次,是否使場景之間形成呼應等等,在不同的線條勾勒中,畫面帶給受眾群體的視覺效果也是不同的,而濃線有濃線的美感、曲線有曲線的獨到、虛線有虛線的靈巧,攝像人員只需要根據畫面的其他要素構成來選擇相應的線條即可,其作用就在于對拍攝畫面的藝術表達效果起到一定的優化作用。
電視攝像的藝術表達方式的創新策略
展示本土特色,突破形式局限
電視攝像要與本土媒體運營的方式相融合,基于不同地方媒體的電視節目設計要求,開展與之相適應的電視攝像工作,增強節目在人文色彩方面的藝術表達,是當今時代此項工作創新的主要趨勢。如今許多地方電視臺都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娛樂節目,如浙江衛視的《天賜的聲音》、湖南衛視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畫面豐富多彩且注重拍攝的層次化設計,社會大眾在觀看之后引發強烈的反響,整體節目的流量與關注度都很好。但是要從電視攝像中展示出本土特色其實并不容易,畢竟許多地方節目都具有一定的同質化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攝像人員要注重突破畫面風格的局限性,勇于嘗試新的拍攝手法,拒絕模板化的拍攝方式,可以在畫面中多融入一些民族化的元素,用于展現當地的獨特文化風格。
堅持以人為本,立足受眾需求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高速發展,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互聯網的關注度要遠超過電視節目,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視節目就已經“窮途末路”,相反,這樣的發展趨勢為電視節目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從其本質而論,電視攝像構建出的畫面的專業性,是普通的個人媒體難以達到的高度,無論是攝像的清晰度、分辨率,還是畫面的精美程度,電視攝像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將所拍攝的畫面與社會大眾的受眾需求之間達到高度契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多拍攝與生活相關、反映普通生活的“真與美”,則更容易引發群眾的思考。比如《變形計》之類的生活化題材的電視節目,拍攝的視角非常巧妙,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去觀看整個故事發展,將人文精神充分從畫面中展示出來。
促進情感共鳴,深化拍攝層次
盡管電視攝像的畫面要注重藝術表達的層次,但其主要目標始終是促進觀眾與節目之間的情感共鳴,攝像人員不能為了追求“藝術性”而刻意地塑造畫面的“藝術性”,否則就容易弄巧成拙。身處不同區域、擁有不同生活經歷的觀眾,對于同一檔電視節目產生的情感共鳴并不相同,而電視節目本身的優勢就在于能夠適應更多群體的受眾,以此來表達事物呈現的藝術魅力。就比如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中年女性會從日常的訓練拍攝中感同身受,其他群體也會從精彩絕倫的舞臺表演中感到震撼,尤其是此檔節目中對舞臺表演的拍攝手法非常高級,無論是燈光,還是現場的運鏡拍攝等,層次感非常強,帶給觀眾的視覺感官體驗俱佳。
當代電視節目的攝像工作要注重對畫面的藝術表達與各類元素的應用,通過對現有的工作模式的創新,以謀求更大的職業發展。在創新攝像技巧的同時,攝像人員要兼顧拍攝畫面的內容性與文化性,避免畫面空洞無物或者清晰度較差等問題,以良好的專業素養,為社會大眾呈現更精美的電視節目。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