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推進桂林石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以及桂林地區其他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桂林石畫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檢索、實踐調查及大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理清桂林石畫產生的技藝傳承與歷史流變,切入微觀、宏觀及實操等視角,剖析桂林石畫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及亟須解決的問題,探討石畫在新時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科學而有效的傳承方法和具有可行性的發展路徑。
[關 鍵 詞] 桂林石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路徑;文旅融合;市場需求
基金項目:廣西師范大學2023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桂林石畫新發展”(項目編號:S202310602052)。
作者簡介:李檳羽(2001—),女,漢族,廣西貴港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學藝術。
張菁(2002—),女,漢族,廣西陸川人,本科,研究方向:文旅融合發展。
陳紹琪(2003—),女,漢族,四川會東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化旅游與桂林石畫。
一、文旅融合與桂林石畫發展的內在邏輯
(一)文化旅游的發展
自1985年世界旅游組織提出“文化旅游”概念以來,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不斷走向融合。世界旅游組織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全球旅游活動中約有37%涉及文化因素。2009年,原文化部與原國家旅游局聯合出臺的《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文化旅游發展有利于促進文化體制改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這是我國首次提出將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政策進行支持,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達48.91億、游客出游總花費4.91萬億元,且深度“文化體驗”需求日益增長,如桂林等文化意蘊深厚的城市成為旅游的熱門選擇。可見,文化旅游產業逐漸成為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體驗需要不斷推進文化、旅游相互交融,進而發展成為更加健全的文旅產業體系。桂林石畫作為桂林的文化旅游產品之一,應積極融入大環境、大趨勢,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是時代所趨,也是桂林石畫傳承與發展領域上的突破。
(二)桂林文化旅游的發展與價值
桂林石畫所處的區域在文化旅游上有極大的優勢。自古以來流傳著“桂林山水甲天下”,從史前傳說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可以說桂林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也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據統計,2023年來桂林旅游人數達13927萬、旅游業收入達1722億,在廣西全區乃至全國旅游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此外,桂林市政府深入推動文旅結合,貫徹落實《廣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打造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深入推進旅游業的發展。桂林石畫正是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悄無聲息地不斷發展。但與市內其他文化創意產品相比,桂林石畫的競爭力、影響力、知名度顯然有較大欠缺,仍需加強與桂林文旅政策相契合,尋求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三)桂林石畫的發展前景
桂林石畫作為廣西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融匯了傳統漆器的螺鈿技藝、百寶嵌工藝、傳統繪畫藝術等特色,以石作畫,手工傳承,產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目前,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桂林石畫因其獨特性廣受推崇,成為家居裝飾、禮品的重要選擇。且部分石畫公司不斷與時俱進,積極豐富桂林石畫的題材內容,從而使桂林石畫擁有廣闊的社會市場。此外,文化體驗也是文旅發展的重要思路。問卷調研顯示,94%的受眾愿意了解并體驗桂林石畫的制作過程。可見,這種通過增強游客的個人體驗的營銷方式存在一定的消費市場。從宏觀角度看,“十四五”時期各項國家政策致力于推動文旅產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不斷完善,致力于提升桂林國際旅游勝地等旅游目的地的質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更穩健、更有效、更有用的發展路徑。由此可見,桂林石畫的發展處于國家方針政策大力支持的社會環境中。
二、桂林石畫的技藝傳承與歷史流變
桂林石畫源于清朝的百寶嵌技藝。桂林石畫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與繪畫、色彩等相結合,都源于對石頭的精妙利用、對石頭技藝的不斷摸索和創新。桂林石畫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桂林的古人類時代。桂林古人類遺址眾多,加工石頭的歷史十分久遠。考古研究表明,距今37000—27000年的桂林史前人類“寶積巖人”就開始打制石器,如用礫石打制砍砸器獵取獵物。在距今約12000—7000年的桂林甑皮巖遺址中出土的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等各種器具有數百件。可見,桂林的石器加工制作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最簡單的砸擊、錘擊、碰擊等加工成型,到逐漸出現磨制工序以及打磨技術不斷嫻熟。明代嘉靖年間,揚州工匠周筑巧妙利用名貴材料的質感和顏色組合成吉祥圖案,然后鑲嵌在漆器或木器上,這種技藝被稱為“百寶嵌”。這些石料加工技藝代代相傳,直到現在,桂林民間還有留存,如桂林興安秦家大院石柱礎、桂林靈山農家石頭拼圖銅錢等。由此可見,桂林石畫技藝主要繼承了歷史悠久的石頭加工技藝,尤其是民間石材拼堆技藝和百寶嵌工藝。
桂林現代石畫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有色礦產地質研究院廣西寶石研究所寶玉石工藝畫廠是當時國內獨家研制、生產寶石畫的專業廠家,主要代表有鄧鳳竹和呂珊蔚等人。1999年澳門回歸,由鄧鳳竹、呂珊蔚等人共同創作的大型石畫《八桂歡歌迎歸雁》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贈送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禮品。這幅畫的歷史價值使石畫得以登上歷史舞臺,但真正讓桂林石畫形成規模的是在2014年。這一年鄧鳳竹、呂珊蔚、王勇共同成立了桂林惠仁小石頭文化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作品榮獲“金鳳凰”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大賽、“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大賽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天工獎”等多項金、銀、銅、優秀獎。這些獎項使桂林石畫的價值得以肯定與宣傳,桂林石畫因此成為廣西特色伴手禮之一。2023年,桂林石畫被桂林市人民政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三、桂林石畫發展困境分析
(一)消費群體影響市場需求
桂林石畫主要是由傳統漆器的螺鈿技藝、百寶嵌工藝結合中國傳統美術特色發展而來的蘊含桂林山水文化與民族風情的手工藝品。由于設計與制作需要較高的藝術審美能力、工藝操作水平,所以桂林石畫在市場上的價格偏高。因此,桂林石畫的消費群體僅限于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收藏者和文化愛好者。此外,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桂林石畫以桂林山水、花鳥蟲魚、書法等傳統題材類型為主,缺少對時代審美趨向的研究,未能及時迎合大眾消費喜好傾向,市場需求小。且與生活日用品的消費市場相比,桂林石畫缺乏穩定的、廣泛的消費群體。
(二)傳承者質量影響人才儲備
在桂林石畫的傳承過程中,缺乏深耕的傳承人。如桂林惠仁小石頭文化有限公司與殘聯合作,通過傳承人向具備手工制作能力的殘疾人傳授石畫制作工藝的方式來培養專業人才。但大多數殘疾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系統的美術學習,在美學理論方面有所欠缺。此外,桂林石畫制作過程對精細度要求較高,傳承人前期需要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但由于市場不穩定等因素會出現后期回報率低的狀況,這大大打擊了手藝者對桂林石畫發展前景的信心,難免出現轉行現象。從整體上看,專業從事制作石畫的人員數量較少,人員掣肘問題較為嚴重。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影響知名度
根據筆者在實踐調研中收集、整合到的關于“是否了解桂林石畫是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調查數據結果可知,大部分群體并不了解桂林石畫是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說明,桂林石畫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較低,缺乏一定的受眾群體,側面反映了桂林石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意識較為淡薄的問題。筆者認為,桂林石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意識缺乏,主要體現在當地政府宣傳力度較弱、宣傳平臺較少、社會參與度不高等方面。
(四)石畫對外宣傳渠道狹窄,社會影響力甚微
桂林石畫作為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社會影響力卻不太高,國內的主要市場仍局限于廣西。但即便是在區內的藝術圈,也很少聽到有人談及石畫作品。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傳統文化活動較多,加之石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較弱,故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二,可能與傳承人的活動范圍有關。因為桂林石畫制作周期較長,傳承人未能將多余的時間與精力投入社會宣傳中;其三,對外展示渠道太窄、平臺較少,難以擴大社會知名度。
四、桂林石畫發展路徑探析
(一)深挖石畫文化,開發消費群體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趨向開始多元化,由此會衍生出不同類型的消費群體。雖然以桂林山水、花鳥蟲魚、書法為主題的桂林石畫仍占據一定的消費市場,但若想實現桂林石畫的可持續性發展,適應時代潮流、創新石畫題材是重要途徑之一。筆者認為,石畫題材創新的要點有二:其一,要深入實際生活,做好調查記錄,科學分析時代潮流趨勢及市場需求,為石畫題材創新提供具體支撐依據;其二,依靠網絡便利,開發“個性化定制”渠道,提供私人定制服務,為石畫題材創新提供相關平臺。同時,深挖石畫文化是以上兩個要點的核心內容。
如今,注重個人體驗的“文化+旅游”的旅游形式受到廣大群體的喜愛,諸如“打卡集章”“收藏明信片”“購買冰箱貼或其他文創”等都是由此衍生出的文旅消費。桂林石畫是展示桂林山水文化與民族風情的一個重要窗口與文化符號。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設計石畫徽章、石畫貼紙等獨特的文創產品,展示桂林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前來打卡,進一步達到推廣桂林石畫的效果。從制作過程來看,桂林石畫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設計內容可隨靈感發揮,進而使身心達到一種放松的狀態。結合當代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的現實背景,由此挖掘石畫是一種能夠“提高專注力”“釋放壓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文化符號。此外,石畫還因自身取材的特殊性而被作為特殊的教學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對石頭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以繪畫、拼接等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石畫除了被作為特殊的教學資源外,還可以結合適當的主題以承載一定的文化內蘊。例如,通過結合“清廉”主題,在學校舉辦“繪清廉”以石作畫特色活動,不僅在形式、內容上創新了“清廉”活動的舉辦,更進一步達到“桂林石畫進校園”的宣傳效果,同時提高了石畫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通過轉換思維、多樣化地運用桂林石畫,可以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從而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讓石畫古老的技藝創造性地融入群眾生活,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
(二)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提高傳承者質量
人因具有能動性而在勞動環節中體現出關鍵地位與作用。傳承人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目前石畫人員掣肘的問題,筆者認為,開放思路、多渠道引進繪畫人才是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通過社會實踐調研了解到,桂林惠仁小石頭文化有限公司通過與殘聯合作,選取具備繪畫能力、工藝制作能力的殘疾人培養成專業的石畫制作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專業人員數量短缺的困境。除了聯系相關政府機構,還可以與各大高校進行合作,在相關學院尋找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與藝術修養的專業人才,成立相關技藝班或定期開展實踐交流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高校學生對桂林石畫的認可度,從而培養高質量的石畫傳承人。
(三)宣傳途徑多元化,宣傳力度立體化
要破除線上線下宣傳脫節情況,多渠道加大展示力度,達到立體化宣傳的效果。線上宣傳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跨時空、成本低,但缺乏直觀性和真實性;線下宣傳的特點是直觀、真實、互動性強,但宣傳速度較慢,容易受到地域限制,且成本較大。目前,桂林石畫的宣傳方式線上線下都有涉及,不過需要加強線上宣傳與線下宣傳的內在聯系,破除宣傳脫節的情況,以強化宣傳效果。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并運用網絡技術進行遠程直播、在石畫工作坊直播展示石畫制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運用線上與線下宣傳的特點,達到“1+1>2”的宣傳效果,多維度、多渠道地擴大桂林石畫的影響力。同時,石畫傳承者也需要增強主觀能動性,主動了解相關宣傳渠道,并積極參加豐富多樣的石畫宣傳活動,利用“名人效應”來提高廣大群體對桂林石畫的關注度,進而擴大石畫的社會影響力。
五、結束語
桂林石畫作為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該地區群體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通過促進桂林石畫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可以帶動桂林地區的經濟發展,還可以為該地區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桂林地區的就業壓力。在文化旅游時代背景下,桂林石畫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保護和傳承、創新設計和制作工藝、加強品牌建設、加強文化交流和推廣等方式,來促進桂林石畫的發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1]駱高遠.中國文化旅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2]龐鐵堅.桂林旅游發展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班守猛.江淮分水嶺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以鳳陽鳳畫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2):118-121.
[4]吳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試論朱踐耳五重奏《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7):83-85.
[5]王耀寅.石城石畫進校園[J].科普童話,2019(23):143.
[6]付健行.習近平關于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