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流,在荊楚大地“九曲回腸”,沖積出廣袤富饒的江漢平原,孕育了被譽為“魚米之鄉”“天下糧倉”的荊州。
江潮涌動,古都重光。千年楚都,良田沃野,阡陌縱橫,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進程中,荊州正煥發新的時代風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鋼筋,位子不高但責任很大。
作為鄉村全面振興工作的直接推動者、組織者、實踐者,鄉村干部隊伍是推動黨的“三農”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堅力量,培育一支政治過硬、數量充足、擔當作為、群眾信賴的基層骨干隊伍至關重要。
“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干部隊伍,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就有了帶頭人、領路人。”荊州市委書記吳錦表示。
近年來,荊州市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著力破解“人難選、人難管、人難留”的現實問題,市委書記領辦實施“群雁工程”,統籌謀劃、部署、推進,示范帶動各級黨組織書記把“群雁工程”拿在手上、抓在日常,夯實“書記抓、抓書記”責任體系。
荊州市一體推進頭雁領航、名雁示范、強雁振翅、外雁歸巢、弱雁齊飛、雛雁成長“六大行動”,健全完善選育管用全鏈條工作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引領江漢平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管“頭雁”,樹“名雁”,著力破解“結構不優”難題——
“頭雁領航”夯根基。市級層面形成對村干部管理監督的26項具體措施,調整不合格不勝任村黨組織書記58人,保障“頭雁”挑得動、挑得好、挑得穩;健全村級履職事項清單和不應出具證明事項清單,細化村級工作事項準入和退出流程,推動“頭雁”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服務群眾中。
“名雁示范”樹典型。舉辦58期“書記論壇”,153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上臺講思路、曬業績、比發展,形成100個“高頻事項最優解”案例;10個“名師工作室”常態化開展“書記成長營”“名師課堂”,在比學趕超中激斗志、顯擔當、敢作為。
育“強雁”,帶“弱雁”,著力破解“力量不強”難題——
“強雁振翅”提能力。組織329名“兩委”干部進高校深造,推動村級干部學歷升上來;市縣分類舉辦鄉村振興培訓班20期,“群雁”“走出去”學經驗、“引進來”促提升、“沉下去”抓落實;荊州—岳陽區域化黨建聯合開展“雙向蹲苗”,首批20名鎮、村年輕干部異地蹲苗鍛煉、提升能力。
“弱雁齊飛”壯筋骨。針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全市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頓提升實施方案,通過“述評查看定”考核驗收,推動60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轉化;實行“青藍計劃”,細化“傳、幫、帶、評”13項具體措施,133個先進村與后進村青藍結對、導師幫帶,推動“群雁”隊伍整體強起來。
引“外雁”,幫“雛雁”,著力破解“活力不足”難題——
“外雁歸巢”添活力。全域推進“一村一名榮譽書記”“一村多名發展顧問”計劃,1579名“榮譽書記”、3804名“發展顧問”助力招商引資、領辦民生實事、解決基礎設施等問題,促成5185人返鄉創業,推選85名農村實用人才到村任職,讓人才回歸、項目回鄉、資金回流、技術回引、智力回哺,帶動各方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雛雁成長”強后勁。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推進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行動,研究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1327名,全力保障換屆不渙心,上任即奔跑。
千年楚都鑄新輝,力量足,堡壘強。2.1萬余名村“兩委”干部、“榮譽書記”“發展顧問”、村級后備干部、返鄉能人等活躍在鄉村振興的一線,從“人選難”到“后備足”,從“能人少”到“質量優”,適用之才源流不斷、常用不竭,為鄉村振興夯實堅強戰斗堡壘。
千年楚都煥新顏,村莊美,村民樂。5500余名村“兩委”干部投身洪湖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帶動黨員、群眾廣泛參與,共筑美麗家園,創成463個省級及以上生態村,實現鄉村“一時美”邁向“持久美”、“局部美”蝶變“全域美”。
千年楚都展新韻,治理活,民心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探索形成農村小型項目“三個三”建管機制、“一樓兩長+三進”機制等創新成果,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
千年楚都啟新程,產業興,鄉親富。直播帶貨的“網紅書記”、招商引資的“能人書記”、返鄉創業的“榮譽書記”同發力、齊上陣,搶抓產業發展“先機”。探索形成公安縣“三塊田”、江陵縣“聯村發展”、監利市“一社聯百村”等產業發展新模式,全市94%的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過10萬元,帶動93.15萬名農民增收致富。
大江奔涌間,“群雁”競相飛,古都譜新篇。在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在通往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荊州市以“群雁工程”鍛造“地基中的鋼筋”,夯實堅實的組織基礎,譜寫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更加精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