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法,1946年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蘄春管窯手工制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自13歲開始學制陶器,一生以陶為業,致力于研究制陶技藝和傳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研發出的精品系列陶品,填補了湖北省無特色楚陶藝制品的空白。曾獲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
如果說陶藝是“泥與火之歌”,那么黃岡市蘄春縣管窯鎮的陶藝匠人已將這首歌傳唱了千年。
然而,三十多年前,這里的制陶產業日漸式微。時任管窯陶器廠廠長的何良法帶領企業改革發展、艱難經營。在陶器廠停產后,他繼續鉆研陶藝,扛起了傳承管陶祖業的重任。
擇一事,終一生。愛陶制陶、以陶為伴的何良法,叫回在外定居的子女,號召管窯在外的陶藝師回鄉,在堅守傳承與創新創業中,摸索出了一條陶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讓千年窯火重燃生機,讓蒙塵小鎮再現光輝。
苦練技藝" 搏泥成器
長江北岸,赤西湖畔,管窯鎮“柿外陶園”陶藝產業綜合體內,何良法將已風干的筆筒坯體浸入白色化妝泥漿,隨后拿出坯體甩掉多余的泥漿,用自制水畫畫筆在筒壁上刻畫,眨眼工夫,一朵荷花便勾勒出來。
這是何良法在展示管窯陶藝“八技”之一的“水花”技藝,其要義是在刻畫時動作要特別快,稍慢即廢。何良法的手法又快又穩,看似簡單,卻已孜孜不倦地操作了60多載。
管窯手工制陶歷史悠久,有史記載可上溯至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與漢川馬口窯、麻城蔡家山窯并稱湖北三大民窯,是目前湖北唯一仍然不間斷保持生產狀態的傳統制陶基地。
在管窯,“人人知陶事,戶戶有陶工,家家皆做陶”。何良法從小便受家人熏陶,13歲到管窯陶器廠跟著長輩一起“盤泥巴”。
最開始的三年里,何良法不斷地練習拉坯,這是管陶“八技”中最關鍵的一項技藝。操作者在不稱重的情況下抓一把陶泥,然后隨著車盤轉動,用雙手擠壓使陶泥變薄增高,讓坯體厚薄一致,與樣品大小相同。
“100個人拉坯,只有二三十人能做到最好。三年如果沒有學好拉坯,就要被淘汰去做別的工序。”何良法說。
為此,少時的他勤學苦練,師傅沒有細教的內容,他就用心觀察,自己摸索,做到又快又好。他操作粘接工序的速度在管窯做到了第一名:安裝茶壺把手、壺嘴等附件的時候,其他人是一點點地捏泥條,何良法則悟出可以將泥條迅速放手掌心搓好然后與茶壺粘接,效率比其他人高一倍。
“現在回過頭來看,管窯陶藝已然成為我畢生的事業。雖然過去因為各種原因走上了做陶器這條路,但既然選擇了,就要吃苦耐勞、學精做好。”何良法說。
就這樣,他在管窯陶器廠 一干就是數十年,熟練掌握了各種制陶技藝,在車間、后勤、銷售等崗位都歷練過,逐漸成長為陶器廠的管理人員。
艱難改革 頹勢難挽
20世紀90年代,由于茶具、餐具、米缸、泡菜壇子等日常用具,逐漸被塑料、玻璃和白鐵制品所代替,管窯陶藝產業輝煌不再,管窯陶器廠舉步維艱,處于半停產狀態。何良法臨危受命,接任了管窯陶器廠廠長一職。
剛上任,何良法就面臨著資金問題。由于過去陶器廠吃“大鍋飯”,生產效率不高,不僅支付不了工資,還欠了上百萬元的債。
何良法聯系銀行貸款,銀行行長拒絕道:“我要是把錢丟到水里,還響一下;丟到你們廠里,響都不響!”
廠子要生存,不得不集資。何良法向親戚借、向熟人借、向窯工借,一次借不下來就堅持借,還發動妻子出去借錢。
“再難也要把廠子維持下去!”大家逐漸被何良法的堅定所感染,紛紛借錢幫忙。在湊到60萬元資金后,陶器廠之前爛尾的一條現代化生產線恢復生產,窯重新盤活了。
與此同時,何良法開始帶領職工進行一系列改革。他以責任制、租賃承包、分塊搞活的方式,將陶器廠從原來的一個大廠拆成幾個小廠,面向市場、自負盈虧。這意味著原來廠里的行政人員需要下到車間,工人們對未來能不能拿到工資也存有疑慮。為了提高大家積極性,何良法不拿工資,率先承包了一口窯,還發動副廠長帶頭承包。
生活陶制品市場被擠占,生產品類也要進行調整。何良法赴沿海企業學習后,決定購買新設備,改為生產琉璃瓦等建筑材料。
這一系列的改革,使陶器廠維持了近十年。但時代大勢所趨,行業頹勢難挽,這些措施始終治標不治本。隨著師傅陸續出走到沿海發達地區務工、年輕人不愿學習制陶,2004年,管窯陶器廠基本停產。
主動留守 窯火不熄
“別人想走,他不肯走。”何良法的長子何建平說。
出于對陶藝的熱愛與堅守,何良法并沒有像其他師傅一樣選擇離開。“窯火是我們的祖業,也是整個管窯鎮的祖業,管窯不能沒有窯!”何良法痛心疾首。
陶器廠停產后,何良法搭建了一口小窯,自己帶頭雕塑、裝窯、燒窯,還把留守婦女和老師傅組織起來一起做。
他說:“我是黨員,雖然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但把管窯廠人的祖業傳承好,搞活管窯陶藝產業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
當時,何良法的子女都在深圳工作,想讓他到深圳定居。何良法反過來勸子女,表明希望工廠能在自己手里再續輝煌的心跡,姐弟三人最終拿出數十萬元積蓄支持父親。
從泥料配方到陶坯成型,從施釉到燒制,何良法日復一日試制,技藝日臻純熟。
功夫不負有心人。蘄春管窯手工制陶技藝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何良法也成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被授予“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在此期間,身為“留守廠長”的何良法,沒有忘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他團結職工以干求助,讓廠區通了自來水、網絡,修了水泥路,重修了小學、衛生室……在他的努力下,深圳一家電子公司來管窯開設分廠,帶動3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枯木逢春 薪火相傳
2011年秋季的一個雨天,管窯鎮黨委書記將何良法等鎮上的四名窯廠廠長請到辦公室,宣布鎮里決定對管窯制陶技藝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傳承,并復興陶產業,“但是湖北其他幾處民窯都消失了,管窯前途和回報都未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何良法率先表態:“不能讓祖業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一代手中消逝,我愿意配合政府、全力支持,讓窯廠重新火起來!”
開完會后,何良法興奮地向兒子何建平、何曉勝發出召喚:“快回來,管窯的春天要來了,管窯廠有希望了!”
同年,管窯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陶藝小鎮的發展計劃,將陶藝與研學旅游、藝術展覽、非遺傳承和文創孵化相結合,吹響了振興“楚窯文化”的號角。
何建平、何曉勝同為黨員,在父親的影響下一直心系管窯發展。趁著2012年春節陶藝人才歸鄉團圓之機,他們拿出積蓄,支持父親召開了“陶藝家新春座談會”,共商陶瓷發展大計。以何良法為首的管窯籍近100位陶藝大師齊聚一堂,集思廣益,對通過招商引資,發掘、保護和開發好古窯遺址的文化價值,引進現代制陶企業管理制度并在頂層設計和技術層面同步推進的發展思路達成一致。
“開窯了!”2013年7月1日,對于何良法父子三人來說意義非凡——當天,湖北明窯陶藝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何良法從窯里拿出產品,像寶貝一樣一件件地看,笑得合不攏嘴。附近的村民奔走相告,沉寂多年的管窯陶器廠再次熱鬧起來。
2014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陶藝公司成立了集展覽展示、生產加工、大師創作、游客接待、陶藝培訓、陶藝研發于一體的“柿外陶園”景區,并建立陶藝大師創作工作室、陶文化產業孵化園。如今,這里與省里30多個高校簽訂實訓基地,每年有近5萬人次前來學習制陶技藝。
“柿外陶園”成功闖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產校聯動的發展之路,管窯鎮其他窯廠也開啟了復興進程,逐漸吸引了省內外大批游客,帶活了當地的旅游經濟。
何曉勝還同父親一起,利用本地獨特的原生態紅色陶土資源,傳承管窯“八技”制陶工藝,并融合更高階的制陶工藝與技術,創新研發出“管窯紅”系列陶品。這不僅標志著蘄春管窯制陶業實現了從民用陶器向工藝陶器的歷史性跨越,更在湖北省內填補了無特色楚陶制品的空白。
在兩代人的影響下,何良法的孫子何益帆也加入陶藝傳承的行列。何益帆在大學期間便選擇學習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畢業后,他回到家鄉,跟隨何良法學習制陶技藝。何益帆還在網絡上積極推廣,通過直播讓更多人“看見”管窯陶藝。
“人才是傳承陶器產業最好的一把薪火,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推動非遺傳下來、走出去,讓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何良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