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省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一起是西寧市湟源縣消防主管部門以屬地管理為名,轉嫁責任加重基層負擔。湟源縣消防主管部門與城關鎮及所轄各村(社區)層層簽訂《2023年消防工作目標責任書》,將原本屬于自身的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消防宣傳教育培訓等責任,以屬地管理為名下派給村(社區)承擔。
屬地管理,是根據所在地域確定具體管理機關,從守土有責的角度確保治理有效。這本是一個正常的管理邏輯和治理格局,但一些職能單位在實施過程中卻“變了味”,成為他們向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壓擔子、派任務、推責任、甩包袱的理由和借口。“守土有責”變成“守土全責”,“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逐漸異化為“屬地問責”,讓基層干部苦不堪言。
“屬地管理”成為一些部門的甩鍋避責工具,其主要原因是責任擔當缺失、事業觀存在偏差。
要厘清基層權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制定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要切實將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構建邊界清晰、權責一致、分工協作的管理體制,厘清基層權責清單,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門以“壓實屬地責任”為由給基層轉嫁任務,以制度剛性維護基層組織職責剛性。
要強化監督管理。應清醒認識到“屬地管理”不等于“屬地責任”,不能以“屬地”之名向基層“甩鍋”。各級監管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對職能部門監督管理,防止以“屬地”之名行“增負”之實,不能讓基層干部成為追責“背鍋俠”。要強化懲戒,對不收手、不收斂,肆意“甩鍋”的部門,要發現一起,處罰一起。
“屬地管理”并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需要不斷探索和調整的現實課題。只有通過持續改革和創新,逐步完善優化基層治理體系,才能改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治理困境,讓“屬地管理”回歸原本軌道,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