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縣陶家河園區(以下簡稱英山園區)作為湖北省首個建成開園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充分發揮“六大”功能,著力打造大別山紅色新地標,成為弘揚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家園、加快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本。
發揮革命教育功能。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奇跡,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用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關鍵在于用好長征主題紅色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增強黨性、砥礪品性的最好必學課。英山園區利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集結革命歷史陳列展、紅二十五軍舊址郁氏宗祠、鄂豫皖省委常委擴大會議舊址等歷史遺跡,打造集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園以來,共計接待游客量約30萬人,日接待游客最高峰達1萬余人;接待各類黨建活動400余次,組織干部教育類培訓50余批次。
發揮保護傳承功能。強化整體規劃。實施長征文物分類保護和重點修繕,完善集中連片保護措施;圍繞“紅二十五軍長征集結地”,恢復整修17.3公里長征集結歷史步道,串聯牛背脊骨戰場、機槍陣地等革命遺址和紀念地。強化日常保護。通過加強日常維修保養和預防性保護、文物安全巡查等,有效防止文物遭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損壞。強化創新利用。通過步行體驗、紅色研學等形式讓游客重走長征路,沉浸式體驗長征精神;編排《姐兒》《月滿中秋》等各類傳播紅色文化小劇,設計園區IP,開發系列衍生文創產品,積極探索革命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新形式。
發揮文化傳播功能。在深挖長征集結地的內涵上下功夫。英山縣委、縣政府加強對長征特別是紅二十五軍在英山的歷史和史料的收集整理,深入研究挖掘紅二十五軍長征集結地的深刻內涵,總結提煉陶家河作為紅二十五軍長征前最后一塊根據地的重要歷史意義。在展館建設上下功夫。在硬件上,綜合采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引入VR、多媒體游客交流臺等設施設備;軟件上,以尊重歷史、體現特點、講究藝術為原則,設計多種方式的解說體系。在宣傳推介上下功夫。先后舉辦了“紅二十五軍在英山出版研討座談會”“紅二十五軍將士后代座談會”“大別山紅色講解員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先后赴北京、瑞金、上海等地進行宣傳推介,全方位展示紅二十五軍長征集結地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
發揮資源整合功能。英山縣陶家河關于紅二十五軍長征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豐富、遺跡眾多。英山縣委、縣政府堅持通盤考量,加強整體統籌,突出“國家標準、湖北氣質、黃岡唯一、英山特色”的頂層設計,科學整合園區所在村的紅色資源,做到多規合一,形成了“一心、兩帶、三片、多點”的長征文化宣傳總體框架。園區設計實現了全程貫通、形象統一、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開放共享的整體性效果,全面、全景、全貌地展示紅二十五軍在陶家河的革命實踐和歷史軌跡。
發揮公共服務功能。建設完善英山園區沿線基礎設施,完成集鎮弱電管網入地、街道綠化、路面刷黑等;牛背脊骨、安家新屋紅色旅游公路已基本完工。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品質。英山縣委、縣政府將紅色美麗村莊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一體規劃,協同推進,對紅色資源進行聯合片區總體規劃,結合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紅色文化傳承等因素,科學布局。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水平。依托園區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如舉辦廣場舞大賽、紅色文藝會演等,深受游客及村民的喜愛。
發揮產業帶動功能。加強品牌推介。承辦“品牌黃岡”巡回推介活動,定期開展趕集日、采摘節、品茶節等活動,全力推介英山道地中藥材及特色農產品。加強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地緣優勢,主動融入紅色大別山,與紅安、麻城等地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通、品牌共建”。加強民宿建設。以“住革命人家,品紅色菜肴,憶長征歲月”為主題,打造精品民宿,餐飲住宿酒店、農家樂增至20余家。加強農旅融合,發展集生態康養、觀光旅游、研學旅行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
(作者單位:黃岡市委黨校)